全书将11—12世纪拜占庭经济和社会文字史料,分为七类进行整理,即历史作品、档案资料、修道院文献、圣徒传记、书信、演讲辞、以及文学作品,分别介绍了作者、手抄本、出版和现代语言译本情况、内容大意或者提要或者全文翻译、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史料价值等。本书还详细介绍了11—12世纪拜占庭史料查找利用的重要工具书、史料汇编、史料书目和简介、数据库、有用网站、以及著作等,并重点介绍了目前最新最重要最实用的,方便读者查找利用拜占庭史料,提供了拜占庭史研究的入门途径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和参考。
本书将敦煌3-10世纪的佛教活动置于敦煌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通过对历史上敦煌佛教文献的社会性质、敦煌石窟佛教艺术的社会功能、敦煌僧团的社会作用、敦煌佛教与中国民间信仰、从敦煌看佛教对社会发展的进步用途等方面的探讨,论证历史上的敦煌佛教是社会化的佛教,是中国大乘佛教的实践,为佛教与社会的共存共进和未来提供历史的借鉴。
本书将敦煌3-10世纪的佛教活动置于敦煌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通过对历史上敦煌佛教文献的社会性质、敦煌石窟佛教艺术的社会功能、敦煌僧团的社会作用、敦煌佛教与中国民间信仰、从敦煌看佛教对社会发展的进步用途等方面的探讨,论证历史上的敦煌佛教是社会化的佛教,是中国大乘佛教的实践,为佛教与社会的共存共进和未来提供历史的借鉴。
本书荟萃了作者历年发表的有关历史、历史学、历史观念和历史哲学的学术文章。集中体现了作者多年对历史哲学问题的思考,特别是作者对这一领域的学者,如康德、克罗齐、柯林武德、伽赛特、波普尔、罗素、沃尔什、德雷、梅菌以及卢梭、柏克等人的学术研究成果同时也深刻地反思了历史与历史学的本性。
本书将敦煌3-10世纪的佛教活动置于敦煌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通过对历史上敦煌佛教文献的社会性质、敦煌石窟佛教艺术的社会功能、敦煌僧团的社会作用、敦煌佛教与中国民间信仰、从敦煌看佛教对社会发展的进步用途等方面的探讨,论证历史上的敦煌佛教是社会化的佛教,是中国大乘佛教的实践,为佛教与社会的共存共进和未来提供历史的借鉴。
《陕西古代文献集成》是陕西省“十二五”“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和陕西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该项目重点收集整理陕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重要历史文献,包含陕西历代学人著作和外地人士撰写的有关陕西的著作300余种,是迄今为止陕西省规模 、范围 广、投资 多的古籍文献整理项目。 本书是《陕西古代文献集成》的第三十八辑,收录谷口山房集、雪石堂诗草相关内容。
本书从“群众运动史”、“资本主义政治和社会制度史”、“经济史”、“史论”等多个角度对世界史的结构和形式作出考察。作者所倡导的是结构形态学的史学研究方法,其对世界历史上多个重大问题的探讨具有原创性。如作者提出英国工人运动自发产生了某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理论、要重新认识金融资本形成和资本输出开始的时间,等等。
所著的《史学研究经验谈》首篇与《综述中国思想史上的四次突破》、《我对中国文化与历史的探索克鲁格奖获奖致辞》为一组,读者可就其大致了解余先生治史著述的珍贵心得。《“国学”与中国人文研究》、《试论中国人文研究的再出发》则分别于中、西两种背景下梳理人文研究之流变,探讨新时期中国人文研究的前景。其后的四篇序文:《环绕着“李约瑟问题”的反思陈方正(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序》、《(朱熹的思维世界)增订版序》、《“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章学诚的生平与思想)中译本代序》、《(天禄论丛北美东亚图书馆员文集)序》一则可与前文“经验谈”互为参照,二则读者对海外汉学界近年的发展所知不多,这组文章正可展现其某些面貌。的《一座没有爆发的火山悼亡友张光直》、《追忆与唐长孺先生的一次会谈》两文,以及
本论文集大致上可以分为五组。前三组重点探讨了作为明清时期中期学术文化交流中重要部分的史学交流与比较的问题。组五篇论文,是有关明清时期中国史书在朝鲜半岛的流传、影响以及史学比较的内容。第二组五篇论文,则是有关朝鲜王朝所修中国史书或与中国相关史书的研究,而《朝鲜吴庆元(小华外史)考论》是与乔治忠教授合作发表的。这一组相关内容在笔者的有关专著中有所体现。第三组两篇论文,主要讨论的是清代学人与朝鲜学人的交流与学术讨论,反映出清代中叶以后中朝学人的友谊。
本书为作者关于20世纪史学史、史学理论的相关论文结集,大多发表于《历史研究》等有名学术刊物。作者主要致力于历史哲学和史学理论研究、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史研究,尤长于中国现当代史学思想及史学思潮研究。本书所集诸文,正是围绕中国现当代史学思想及史学思潮而展开的。全书描述了中国现代史学的基本形态及发展脉络,梳理了两大学术谱系的对立与整合,并对当今学术史情境下如何治学有所建议。
本书对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历史学的演进做了详尽的叙述和分析,反思了日本史学依据何种思想、具有何种问题意识、利用何种方法推进其研究、历史学的趋势与未来等问题。作者并不志在深入描述各个时代、各个领域的具体研究史的细微内容,而是希望厘清历史学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 全书分为两篇,上篇“近代历史学的形成”从明治维新时的日本史学谈起,讨论了启蒙主义史学、实证主义史学、超国家主义历史观等史学观念与流派的影响;下篇“现代历史学的发展”对二战后至当代的日本历史学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书为作者关于20世纪史学史、史学理论的相关论文结集,大多发表于《历史研究》等有名学术刊物。作者主要致力于历史哲学和史学理论研究、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史研究,尤长于中国现当代史学思想及史学思潮研究。本书所集诸文,正是围绕中国现当代史学思想及史学思潮而展开的。全书描述了中国现代史学的基本形态及发展脉络,梳理了两大学术谱系的对立与整合,并对当今学术史情境下如何治学有所建议。
本书荟萃了作者历年发表的有关历史、历史学、历史观念和历史哲学的学术文章。集中体现了作者多年对历史哲学问题的思考,特别是作者对这一领域的学者,如康德、克罗齐、柯林武德、伽赛特、波普尔、罗素、沃尔什、德雷、梅菌以及卢梭、柏克等人的学术研究成果同时也深刻地反思了历史与历史学的本性。
《新中国史学五十年》著述,旨在通过对50余年新中国历史学的发展的研究,对新中国历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做出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藉以推进对新中国史学的进一步研究,为写好当代中国史学发展史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作者力图在新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大的背景之下,以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五十余年的曲折的发展历程和辉煌的成就,动态地、较为全面地展现20世纪后半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道路,以及未来中国史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林召棠(1786~1873),字爱封,又字蓉舟,号芾南,吴川县霞街村人。清道光三年(1823年)状元,也是粤西地区历史上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林卓才的这本《斗南一老岭南状元林召棠传》用浅显通俗的文字对林召棠的一生作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勾画了林召棠的家世和成长过程,在科举仕途上的努力奋斗,以及弃官从文所作出的贡献。《斗南一老:岭南状元林召棠传》文风朴实,叙事清晰,评判公允,是一部具有学术价值和对状元史研究具有启导性意义的著作,值得一读。
本书为作者关于20世纪史学史、史学理论的相关论文结集,大多发表于《历史研究》等有名学术刊物。作者主要致力于历史哲学和史学理论研究、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史研究,尤长于中国现当代史学思想及史学思潮研究。本书所集诸文,正是围绕中国现当代史学思想及史学思潮而展开的。全书描述了中国现代史学的基本形态及发展脉络,梳理了两大学术谱系的对立与整合,并对当今学术史情境下如何治学有所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