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绥识略 归绥县志》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地方志研究室编
本书在对20多所日本图书收藏机构进行筛查的基础上,选择中国古地图收藏最为集中的神户市立博物馆、京都大学、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海野文库、东北大学、明治大学芦田文库和横滨市立大学鲇泽文库6处收藏地的中国古地图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全书按古地图图面内容分为5大主题,详细介绍了古地图的基本信息,包括图名、载体形态、尺寸、绘制出版信息、收藏编号等;同时选出国内稀见、学术价值突出的进行深入研究。 在内容上,本书涉及日本收藏古地图600余幅,其中高清展示40余幅,很多地图为国内首次披露。根据“左图右史”的传统阅读习惯,一图一说,图文并茂,内容权威,可读性强;在形式上,本书为正度八开开本,并采用拉页、折页等方式全方位展示古地图细节,内文采用120克超感纸,还原古地图阅读质感,装帧设计精美,极具典藏价值。
本书不仅介绍古书和古文字资料的性质和主要内容情况,同时还介绍这些古书和古文字资料的年代或大致时代情况。本书重视并特别介绍了战国秦汉时期特别是诸子中有关传说时代的资料,本书对古文字资料和古文献资料并重,同时对一些比较重要的考古资料也作了一些介绍。本书十分注意利用战国秦汉出土文献资料米考证古书的年代问题,并注重利用出土古文字及其上古汉语语法及其特殊虚词来判断古书的年代问题。本书对研究先秦秦汉历史、文化、哲学等学科的研究生和教师是很实用的工具书。
《史殇(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史学研究)》讲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政治跌宕起伏,运动接连不断,社会处于急剧变革中,与此相应,中国史学也进行着的变革。在此过程中,一波接一浪的史学批判成为中国史学发展史上特有的现象,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史学的重要表现形式,演绎出一段激情与颓丧、光荣与屈辱、愉悦与辛酸并存的历史。那么,史学批判是如何形成,又是怎样歧变的呢?它的后果与作用如何?对新中国史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有哪些可以借鉴的经验教训?如何认识和评价史学批判?《史殇(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史学研究)》以史学批判作为研究对象,力求以客观公正的态度、严谨认真的精神分析评价史学批判,从多方面揭示史学批判形成的背景和条件,理清史学批判的歧变脉络,分析史学批判发动的背景和原因、发展阶段、主要内容、结果和影
《竹书纪年》相传为战国时魏国史官所作,共十三篇,记载自夏商周至战国时期的历史,是中国古代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以君主纪年为纲目,上下记载了89位帝王、1847年的历史。《竹书纪年》早已亡佚,今存有“今本《竹书纪年》”和“古本《竹书纪年》”两种。《竹书纪年研究(1980-2000)》集结了20世纪80年代到2000年20年间各位专家学者对“古本”、“今本”《竹书纪年》研究的重要成果。这36篇重要论文,深入探讨了《竹书纪年》的版本问题,古人对《竹书纪年》的整理,以及《竹书纪年》的流传。学者们系统而全面地从直接史料中搜寻一切相关的证据,提出了有力的文献佐证和商榷意见。尤其注意阐发昔贤所未论及之种种问题,并将结论建立在可供客观检验的历史事实之上,为研究者揭示出一条较为深刻和广阔的思考路径。作为《竹书纪年研究(200
本论文集大致上可以分为五组。前三组重点探讨了作为明清时期中期学术文化交流中重要部分的史学交流与比较的问题。组五篇论文,是有关明清时期中国史书在朝鲜半岛的流传、影响以及史学比较的内容。第二组五篇论文,则是有关朝鲜王朝所修中国史书或与中国相关史书的研究,而《朝鲜吴庆元(小华外史)考论》是与乔治忠教授合作发表的。这一组相关内容在笔者的有关专著中有所体现。第三组两篇论文,主要讨论的是清代学人与朝鲜学人的交流与学术讨论,反映出清代中叶以后中朝学人的友谊。
本书的内容大多取自往哲时贤的著述和经验,在作者个人相当于一份读书笔记,对读者则或许能起一点资料汇编的作用,借陈寅恪的话说,“殊不足言著述也”。这大抵也接近史学方法的本义:它是一种修养、经验和技艺的综合体,如果脱离治学经验和典范之作来讨论方法,就容易沦为空谈。 书中引述了大量他人的言论,涵盖古今中外。各位论者的思想背景和言说语境各不相同,将他们的言论条贯于一个系统当中,不仅显得牵强而芜杂,而且可能导致曲解和附会。
这四卷《文集》大体上都是关于中国史学、文化史、思想史方面的论文,但也有几篇是讨论西方历史与文化的。写作的时间上起 20世纪 50年代,下迄近一二年;在这半个世纪中,作者自己的知识和思想都有很多的变化和进展。如果作者以今天的理解重写这些论文,它们当然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但无论是重写或修改,在事实上都是不可能的,作者只好让旧作新刊,以存其真。
本论文集大致上可以分为五组。前三组重点探讨了作为明清时期中期学术文化交流中重要部分的史学交流与比较的问题。组五篇论文,是有关明清时期中国史书在朝鲜半岛的流传、影响以及史学比较的内容。第二组五篇论文,则是有关朝鲜王朝所修中国史书或与中国相关史书的研究,而《朝鲜吴庆元(小华外史)考论》是与乔治忠教授合作发表的。这一组相关内容在笔者的有关专著中有所体现。第三组两篇论文,主要讨论的是清代学人与朝鲜学人的交流与学术讨论,反映出清代中叶以后中朝学人的友谊。
吉田松阴(1830-1859)是日本幕末时期变革思想的先驱性探索者,其思想长期以来广为学界所重视。本书细致分析了吉田松阴的思想特质,指出其主要知识资源并非西洋兵学,而是以山鹿流兵学为核心的日本近世兵学。日本近世兵学深受中国儒学影响,是一种涵盖了伦理、政治和军事在内的综合学问。近世日本传统学问在西方的冲击面前,绝非一触即溃,而是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支撑着先驱者的思想探索,同时也限定了其思想发展的边界。
《林登·约翰逊传》由两次普利策奖及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赢得赞誉无数的作家罗伯特·A.卡洛撰写,其作品已成为美国两百多所高等院校书。? 本书详实记录了美国第36任总统林登·约翰逊的一生,是了解20世纪美国政治、历史的书。作者研究40余年,耗时10年写成此书,被誉为“大师级的作品,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传记”。? ? 《林登·约翰逊传》部《权力之路》,内容截至一九四一年。? 林登·约翰逊出身于美国ZUI偏僻落后的地区之一,穷困潦倒,所受的教育平凡无奇,但年仅三十二岁,就已登上国家权力舞台,不仅在国会占据一席之地,影响力甚至超YUE了自己的选区,被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