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不必称希腊》包括“旅行现场引发的疑问”和“源远流长的西方历史、考古和文物造假”两个部分的内容,通过大量图片“以图证史”,对自19世纪以来形成的所谓西方文明史提出全面、系统的质疑。作者认为,西方社会长时间持续不断地、成体系地历史造假、考古造假和文物造假,虚构古希腊、古埃及、古两河流域和古印度文明,将这个“三条河文明”推到比中华文明更古老的地位,同时在美洲也布置“古代文明”的迷魂阵,目的就是贬低、矮化中华文明的历史,可谓“历史的阴谋”。作者指出,现今教科书所描述的世界文明史,完全是19世纪西方中心论的产物,充满了虚构和伪造。这部伪史处心积虑地遮蔽中华文明的光辉,造成现代中国人深度的文化自卑,阻碍中华民族走向文化复兴,必须予以揭示。《光从中华来》用10个主题内容和大量图片,论证了中华
如果“一条河流”能够影响上下游国家的地缘政治关系,那么,“一条产业链”为什么不能起到同样的作用呢?本书借鉴“地缘政治”的概念,提出了“产缘政治”这一崭新理论,结合上至古希腊罗马、下至当今的世界历史实例,以产缘政治的视角重新看待人类文明的演进与大国崛起的历史。作为第一届亚洲图书奖得主张笑宇力作“文明三部曲”之终章,对4000年人类历史进行剔肤见骨地解剖,切中“技术·商贸·产业”三大历史的龙骨,揭示塑造我们这个世界最巨大、最隐秘的力量。新锐历史学者张笑宇,以近期新的认知模型重新解释历史与我们的世界:以“漏斗—喇叭模型”,重述技术进步的逻辑;以“三流循环”,拆解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以“产缘政治”,阐释国家的博弈与兴亡。本书将带你重新思考:古罗马政体与奴隶产业之间有什么内在关系?中古时代欧
在三百万年的人类进化史中,谁能率先掌握先进技术,就能取得阶段性领先,甚至灭掉其他竞争者。因此,从地缘角度写一部人类史,不仅是复盘人类的进化历程,展示各有所长的诸多文明,比较东西方的成败优劣,更是要寻找隐藏于地理与时间背后的规则,以及那些关键的技术节点,帮助大家重新认识自己,看清未来世界的走向。地图上有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每一段故事都会以不同形式反复上演。看懂地图,才能看懂波澜激荡的历史;看清地缘,才能看清未来世界新走向。翻开这本书,你将看到:◎人类是如何脱离动物范畴,变身为万物之灵的?◎为何人类文明发源于热带,兴盛于温带?◎为什么尼罗河阻碍了埃及向非洲腹地传播文明,反而促使全新类型的海洋文明出现?◎是什么让人类可以突破血缘纽带,实现社群扩张,团结更多人?这带来的不仅是内
英国埃及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约翰·罗默根据自己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研究和实地考察经历,基于曾被弃之一旁的证据,以及近二十年来的全新考古发现成果,撰写了一套三卷本古埃及史作品,重新构建了我们对世界上已知最早文明之一的理解。 第二卷的主要内容始于修筑吉萨大金字塔的时期,涵盖了古王国的衰落、第一中间期的出现、中王国的兴起和君主制的重建,以及中王国的衰亡等阶段,其间的主角既有法老和廷臣,也有普通民众。相较第一卷中相对沉默无言的历史,本卷所涉及的非凡历史因圣书文字的出现而显得更为喧闹,它见证了古埃及王国中宫廷文学的诞生、统一国家的复兴以及法老时代最精美艺术品的问世。在叙述历史之外,本卷还梳理了埃及学的发展脉络,展现了关于这失落已久的古埃及世界的传统观念在最早书写这段历史的年代遭到扭曲的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读者介绍《山海经》中的名物。古人在阅读《山海经》文本的时候,已经意识到《山海经》的原初形式应该是文字和图画相互配合的,只是古图均已失传,明清时期为《山海经》作图的风气盛行,然而未受当时主流学者的重视。事实上明清时期的《山海经图》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还体现了古人 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本书依据吴任臣《山海经图》的分类方式,将《山海经》中的名物分为“灵祇篇”“异域篇”“兽族篇”“羽禽篇”“鳞介篇”五类,名物收录的原则是该名物必须有明清时期的古图。本书以明清的这些山海经名物图为纲,结合历代注疏以及相关的先秦两汉典籍文献和小学专书,借鉴前贤的理论方法以及研究成果,讲述《山海经》名物的命名之义,是一本普及《山海经》的传统文化读物。
《中国民族史研究70年》对70年来中国民族史研究的进展情况进行了综合叙述。除中国古代民族史和现代各少数民族史的研究综述之外,也包括了对汉民族形成和中国民族史重要理论问题的研究综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民族史研究大体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至60年代中期。第二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在“”(1966—1976)期间民族史研究处于停滞状态。此外,本书还详细分析、介绍了一些重大学术问题。如1988年,费孝通先生应香港中文大学邀请,在国际著名的学术讲演活动之一“泰纳讲演”会上发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这一著名的演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费孝通先生经过几十年不懈探索而形成的重要理论结晶,在学术界具有重大的影响。为此,在《中国民族史研究70 年》中,作者不惜笔墨,从以下几
《从鸦片到议会——马地臣和渣甸(全二册)》研究对象马地臣和渣甸,堪称一对生意拍档。两人共同创办了“怡和洋行”——鸦片战争爆发前成立于中国,并且延续至今的外资企业。两人都是在中国声名狼藉、在英国享有盛誉的人物;两人都是年纪轻轻就去国离乡,不约而同地选择侨居中国,白手起家开创商业帝国;两人都是惯于商战、善于应变、长于借势,最终富甲一方、落叶归根。渣甸虽然年长马地臣12岁,但两人生平经历交叉,商业眼光和政治见解较为一致。他们是众多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们的身上隐藏着一部19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中英关系简史。 史学的生命在于真实。在档案稀缺、资料阙如的情况下,作者把匠心运用于研究之中,既博采众长又去伪存真,既广引群收又精雕细琢,既举其大纲又详其细目。慎思明辨,积千言
本书收录了作者2018年以来发表论文及公开讲座三十余篇,分为“华夷内外”、“海洋文明”、“财政治理”及“札记随笔”等四部分。“华夷内外”涉及宋代的疆界形态与疆界意识、宋代的华夷观念、从宋代多政权格局透视文明的统一性、宋朝文明向东亚诸国的传播等:“海洋文明”包括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政策取向、宋代对海陆关系的认知及其新变、宋代海洋政策的国内效应、中国古代文明中的海洋文明等;“财政治理”涉及宋代赋役衍变的制度逻辑、王安石变法的财权分配体制变革、吴潜在庆元府治理中对财政制度的运用、南宋财权分配与地方治理等;“动态综述”及“札记随笔”则包括了作者对于宋代财政史研究的主要方法及其检讨、近四十年来南宋经济史研究回顾以及“中国经济史研究理论与方法”课程记等内容。
即使是手握法典,也不见得能依法而判,时而依赖执法者运用情、理和礼,来补法之不足。本书聚焦特殊身份的僧人、妾侍,试图发现各种影响宋代司法的人为因素,将大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着重探索僧人的宗教身分和妾的家属身分这两种因素的影响,并从司法者的角度,综合考虑法官做出裁判的复杂性。基于对法典和案例的分析,阐释司法过程中发生的纠纷,以及当时人的命运、日常生活、司空见惯的概念、潜意识的观念,从司法的角度,以跨学科的知识互通与交流,直击传统中国治理的深层脉络。此次出版——新增万字修订内容,以别开生面地形式呈现,读之犹如面对面聆听三代学人的交流讨论,了解多样学术观点与近期新学术进展。
作为中国历史上专享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历史个案研究无疑蕴藏着丰富的政治与文化的解释空间。然而,梳理武则天的研究史我们会发现,这个聚讼不休的话题,在相当大程度上透视出我们史学的一种基本状况:对武则天的评价,专业史学内部纷争不止,而在“公共史学”领域内几乎一面倒,武则天的形象似乎从来就没有脱离过《新唐书》《资治通鉴》。然而,《新唐书》《资治通鉴》中关于武则天的某些表述,似乎会受到某种政治正确的影响,对于武则天的形象,会根据某一说法、一点影子进行放大,直到事实的性质完全发生改变。而本书以新史学的研究路径,突*了传统史学的藩篱,从另一种视角展示了不一样的武则天。本书不是武则天的传记,每一章的讨论皆是针对一个具体的问题。从武则天出生地与故乡的考证,到武则天归葬乾陵,一代女皇的出生到落幕,
本书是一部水利社会史研究学术专著,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金元以来山陕水利图碑的搜集整理与研究”的最终结项成果,并获202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水利社会史尤其是山陕水利社会史研究是一个在国内外学界产生重要影响的热点领域,成就斐然。本书以金元到明清的山陕水利图碑这一并未受到高度关注的珍贵资料作为切入点,将图像与文本、实地调查相结合,在视角、方法乃至理论方面都有所创新和突破。作者既从总体上对山陕水利图碑的发展变迁状况进行梳理,同时也以分属不同类型的几通水利图碑为中心,结合学界已有研究和其他民间文献,进行个案性的综合研究,分门别类,抓好问题和重点,为学界呈现出山陕水利图碑的个性特征及其与全国其他区域水利图碑的共同点,并努力挖掘差异性背后的原因所在。本书既以山陕区域的水利图碑为中心
本书包括史念海先生代表作20余篇,均曾发表于《河山集》一至九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重要学术专著或期刊中。 上册主要介绍我国山川地貌、关隘都会;下册重在介绍我国道路交通与军事地理。史先生毕生研究将历史文献与野外实地考察相结合,解决了大量文献考证无法解决的问题,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和军事学史做出了重大贡献。全书收录注释2600余条,详尽周至;保留并精修原作所有插图60余幅。 本书兼具较高的学术性和适度的普及性,是一部普及中国历史地理知识,进而弘扬中国文化及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地理学读物。
《于阗史丛考》(增订新版)为张广达、荣新江所著的有关于阗史研究的论文合集,收《和田、敦煌发现的中古于阗史料概述》《上古于阗的塞种居民》《于阗佛寺志》等13篇论文。内容涉及于阗史料的年代、于阗国王统世系、于阗人种、于阗佛教、于阗美术等诸多方面。本书主要着力于于阗汉文文献整理。收集传统正史、僧传、地志、文集中的材料,同时大力发掘已刊、未刊的敦煌、和田出土文书;借助各家现代语译,梳理了很多专有名词(王名、地名、寺名),对唐宋于阗乃至整个西域史研究多有贡献,是于阗史及西域史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书后附有《于阗研究论著目录》,具有珍贵的参考价值。增订版新增作者编订索引,方便读者检索。
我们为什么会长智齿? 患近视的人为何越来越多? 为什么在进入农业社会之后,才爆发了瘟疫? 肥胖、亚健康、患糖尿病的人为什么越来越多? 年轻时体力活动不足为什么会导致骨质疏松? 给接触的一切物品消毒能保障健康吗? 更长寿一定更健康吗? 如果人体进化的根本驱动力对生存环境的适应,那么为什么人类还会患上2型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等威胁人类生存的疾病呢? 哈佛大学进化生物学教授丹尼尔·利伯曼以进化生物学的视角,回溯了过去600万年人体的进化历程。他提出了“失配性疾病”的概念,比如2型糖尿病、近视、二型糖尿病等。“失配性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体的许多特征都适应我们进化所经历的环境,但不适应我们通过文化创造的现代环境。 利伯曼在《人体的故事》中呈现了他多年来针对人体进化展开的深入研究,详细讲述了农业革命
《四川藏区史.政治、经济卷》由任新建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