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目前我国部关于口述史学的专著,既系统地介绍了口述史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也比较全面地综述了中国及世界十三个国家口述史学的发展概况,并讨论了口述史学中的道德和法律问题,其中外国口述史学及有关专题,系邀国外口述史专家共同完成,具有性。书中附有口述历史项目作业程序表,法律受权书范例,丰富的参考文献和外口述史学刊物、机构、网络资源、书介等,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是一本实用的口述史学入门指南。
本书除“绪论”、“综论”外,分三个篇章,分别讨论了魏晋、南北朝、唐代经济、政治、军事及思想学术等问题,提出或解决了魏晋隋唐时期许多前人鲜及的重大问题。本书是作者长期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历史理论性概括,于作者中国古代分期魏晋封建论有详尽的论证。
本杰明·史华慈(1916—1999)是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教授,美国著名中国学家、人类文明比较研究专家,被国际学术界认为是中国研究的泰斗级人物。本书作者在哈佛大学档案馆进行了近一年的学术资料调查和研究,阅读了大量关于史华慈的文献著作,在此基础上撰著了这本学术年谱。《史华慈学谱》具体记录了史华慈学术研究的生涯,以及与此相关的诸多学案和学术思想。由于本书的主要文献资料采自哈佛大学档案馆,所以本著作对于了解美国中国学史、队伍状况、发展特点,以及中美关系、中美学术交流的演变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这本书讨论“世界”“东亚”与“中国”、“学术”与“政治”、“认同”与“拒斥”、“国别史”与“区域史”这样一些大问题。《宅兹中国》一书中包含了作者的诸多思考与感悟,虽为多篇文章组合而成,但丝毫不显罗列堆砌之感,而是体系完整,一气呵成。通读全书,可以感到作者心胸之宽广,论证之细致,说理之透彻,令人由衷敬佩。
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新创学术专刊的集,内容以中国古代史专题研究为主,并收入部分重要古代典籍整理。文章由历史所的老中青三代专家分别撰写,其研究的范围上起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下至晚清学术,资料翔实,论证严谨,多有创见。代表了社科院的研究水平,也体现了历史所的严谨学风。如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的《郑州二里岗字骨的研究》,陈祖武先生的《晚清学术三题》,辛德勇先生有关垓下之战的论述,宋镇豪先生的《论商代的政治地理架构》,吴丽娱先生的《敦煌写本书仪中的丧服图与唐礼》,王育成先生的《道教法印考实》等等,全书二十余篇文章,不仅提出了全新的见解,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知识,而且深入浅出,有较强的可读性。另外,本书还收入了已故海内外知名学者顾颉刚先生的遗作《楚辞研究》,这不仅是研究《楚辞》
《历史讲演录(精)》一书是雷蒙·阿隆的遗作,于1989年出版,同时还是1972-1974年期间作者在法兰西学院的讲课课程。雷蒙·阿隆深受维特根斯坦和波普分析哲学概念的影响,并从哲学、历史、社会学的多重角度,向读者展示了一种特别意义的历史研究,是不可多得的表现雷蒙阿隆跨领域研究的作品。 在本书中,雷蒙·阿隆将盎格鲁-撒克逊的分析哲学与德国传统的社会学相融合,在其活灵活现的话语中使两股思想互相对话,并再现了德国传统中的中心疑问:认识人类历史与认识自然世界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人们是否能像解释物体下落那样解释希特勒进攻苏联的决定?
○今按:《二子乘舟》,闵伋、寿也。此确似太子伋之傅母所作。《新序·节士篇》云:“宣公之子,伋也,寿也,朔也。伋,前母子也。寿与朔,后母子也。寿之母与朔谋,欲杀太子伋而立寿也;使人与伋乘舟于河中,将沉而杀之。寿知不能止也,固与之同舟,舟人不能杀。伋方乘舟时,伋傅母恐其死也,闵而作诗,《二子乘舟》之诗也。”此可作为《二子乘舟》诗本事读。刘向习《鲁诗》,兼用《韩诗》,此今文家说,较古文毛氏《序》、《传》为合。诗作于二子生前,傅母忧虑之词;非作于二子死后,国人哀悼之词也。诗义自明。毛奇龄《国风省篇》疑此诗与伋、寿二子无涉,胡承拱《后笺》驳之,当已
这本书讨论“世界”“东亚”与“中国”、“学术”与“政治”、“认同”与“拒斥”、“国别史”与“区域史”这样一些大问题。《宅兹中国》一书中包含了作者的诸多思考与感悟,虽为多篇文章组合而成,但丝毫不显罗列堆砌之感,而是体系完整,一气呵成。通读全书,可以感到作者心胸之宽广,论证之细致,说理之透彻,令人由衷敬佩。
太平天国是旧式农民运动的高峰和终结。新中国成立后,史学界对太平天国史的研究高度重视,成果丰硕。为尽可能全面反映太平天国史研究成果,《太平天国史学述论》按史学史的基本理路,对新中国成立后太平天国的研究作阶段性或专题性的述评,分别对太平天国印书文书的搜集与整理、专题史、纲领、人物、史家、典章制度逐一述论。
赵守俨同志长期从事于中国古籍整理研究和出版工作。他在中华书局工作多年,曾任中华书局副总编辑,于1994年4月13日去世。为纪念赵守俨同志在古籍整理研究和在中华书局工作中所作的贡献,我们特请赵珩和吴丽娱同志将守俨同志的论着编辑结集,题名为《赵守俨文存》出版,谨供学订界和出版界参考。赵守俨同志工作之余从事隋唐史研究。他文史兼通,治学谨严,见识通达,熟谙史料,在已发表的数十篇专题论文中,无论是理论探讨,还是资料考证,在隋唐史研究中至今仍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他校点的《朝野佥载》、《登科记考》等专书,也是古籍整理中的高质量之作。
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新创学术专刊的集,内容以中国古代史专题研究为主,并收入部分重要古代典籍整理。文章由历史所的老中青三代专家分别撰写,其研究的范围上起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下至晚清学术,资料翔实,论证严谨,多有创见。代表了社科院的研究水平,也体现了历史所的严谨学风。如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的《郑州二里岗字骨的研究》,陈祖武先生的《晚清学术三题》,辛德勇先生有关垓下之战的论述,宋镇豪先生的《论商代的政治地理架构》,吴丽娱先生的《敦煌写本书仪中的丧服图与唐礼》,王育成先生的《道教法印考实》等等,全书二十余篇文章,不仅提出了全新的见解,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知识,而且深入浅出,有较强的可读性。另外,本书还收入了已故海内外知名学者顾颉刚先生的遗作《楚辞研究》,这不仅是研究《楚辞》
综观《为博物馆而设计: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论文集》的基本框架设计,它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特约撰稿,二是理论探索,三是案例解析。这样的安排比较好地遵循了博物馆陈列设计学科的基本特征。任何博物馆的陈列设计,都离不开诸如设计学、美学、传播学、教育学、人体工程学等多种学科的共同涉入,而各学科又都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学术语言。恩格斯曾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博物馆的陈列设计也概莫能外,离不开各相关学科的理论思辨和先进理念的指导。在繁杂忙碌的陈列设计中,人们或由于时间不足,或由于日常工作的压力,往往容易忽略陈列设计理论的研究,甚至对已经做过的陈展项目也无暇在理念层面上加以提炼和升华。经验主义和理论虚无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博物馆陈列展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