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酬定律》是吴思先生在五年前推出的一部作品,此次新版,增写了新的前言,对五年摸索的思路与心得作了简要的交代,着重对“血酬定律”的三个要点作了更完整的总结与表述。作者正式提出了“血酬史观”的概念,并预告了自己下一本书的内容:将继续从暴力集团与生产集团关系的角度解释历史现象,用暴力集团之间的竞争关系解释一些重大的制度变迁;理清暴力掠夺生存策略的内外关系,考察各种生存策略的互动和演化,描述演化而成的社会秩序的基本轮廓。 《血酬定律》早已成为吴思先生、影响力的作品之一,这本书以作者一贯的幽默叙事风格以及丰富多样的取材,深入浅出地为读者说明影响中国历史的法则。书中探讨了不同朝代的性命价格、平民百姓的反抗策略、土匪绑票勒赎的利害逻辑、商贾巨富的抗害手段等主题,这些类型各异的文章,连
《中华经典故事:中华民俗故事》以中华民俗中的节日民俗和节气民俗为主题编著故事,以时间作线索,从节日、节气两个侧面展示中华民族绚烂多姿的民俗风情画卷,通过来传承中华民俗文化,故事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传奇色彩,同时又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博闻馆”内容丰富,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符合小学中高年级读者阅读心理和阅读习惯。
本书重构了《竹书纪年》原始文本的前303条竹简,讨论分析了商周递嬗之际的年代,并认为今本《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人对真实年代篡改的结果。
张仲景是中国医学史上的医学家,《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医学史上极其重要的医著,影响了中国医学近1800年,至今未衰。本《张仲景评传》作者郑建明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及近几年研究所得基础上,着重从哲学思想、学术思想层次,分析了仲景学术思想赖于产生的主客观因素,具体评述了《伤寒杂病论》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医学学术、职业伦理等内容及其近1800年广泛流传、衍变与影响,以至成为中国医学之魂的漫漫历程。《张仲景评传》以中国医学发展的特定阶段为背景,系统评述了仲景学术思想概貌及其内在蕴意,对其在中国医学史上的历史地位进行了厘定,对仲景学术思想的成就与局限提出了一些见解。
现有研究唐代史学的著作如瞿林东同志的《唐代史学论稿》、牛致功同志的《唐代的史学与“通鉴”》以及相关中国古代史学史、史学家评传、隋唐史中的史学部分,都对唐代史学和史学理论的重大问题作了阐释,富有成果,受到重视。 本书作为一部系统论述隋唐史学发展的专著,有自己明显的特色。首先是系统、全面,全书分14章,加上导论、后叙,合计16个部分,集修史、史馆、史学发展等方面内容之大成;其次是有深度,如对隋唐五代主要史著的历史背景、指导思想、修史过程、特点和历史作用,均有详细之探讨,新见迭出。
通过批判性地检验关于史前社会男人和女人的流行的科学理论,作者为科学及其与公众的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有关男性偏好的论点渗透进了上述这些理论之中,这一论点对于思维开阔的读者来说是不可抗拒的。
清季新政期间,财政制度前后变化至巨。《财与政--清季财政改制研究》重点探讨清季财政改制中“变”与“不变”的复杂面相,揭示“财”与“政”在制度变动过程中彼此牵制的动态情景,藉此可见政治、财政和知识观念在清季大变动中的交互影响。这项研究展示了西学东渐背景下近代中国旧制消匿、新制萌生的一般模式,其“不新不旧、童牛角马”之形态实为制度变革的过渡性样态,为当今制度史研究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案例。
《出巡纪事——在共和国决策关头》以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大决策为背景,以视察各地为主线,通过六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有相互关联的事件,展现了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品质。 《出巡纪事——在共和国决策关头》资料来源可靠准确。我们翻阅了大量的档案资料,查阅了当年的新闻稿、通信录、谈话笔录,尽可能地收集了当年调查研究工作者参与者的回忆录,这使我们基本勾勒出了从1953年第一次视察南方开始的调查研究的历程,应该说,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也是本书的一个亮点。
《辽金军制》包括了辽朝军制稿;说明;章辽朝中央和地方的军事指挥系统;第二章辽军的征集和编组;第三章辽军的若干制度和军法、军政;第四章辽军的战术特点、装备和后勤;金朝军制;章从中央辅政勃极烈制到元帅府和枢密院;第二章军区设置沿革等等。
《读史阅世六十年》是何炳棣先生的回忆录,其中附有私人信札和学术评估密件,详述过去六十多年“读史阅世”的心得体会,反映出早期前辈留学海外的青年知识分子探求学问、开拓思想、融合中西文化的学思历程,也是近现代教育史、学术史辉煌的一页,实有传世意义。何炳棣先生不幸于2012年6月7日去世,本书为特别制作的纪念版,以纪念这位真性情的真学者。
《刘汝明回忆录(原名一个行伍军人的回忆)》记录的是:有人说冯氏一生惯于作伪,在人前吃大锅菜,背地里吃炖肉炖鸡。在外面穿破棉袄,里面套狐皮背心之类的话。以我跟他几十年的经验说,上述的事我从来没有见过。做作也许是做作,但是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能享受而不享受,不必吃苦而硬要吃苦,那么假的也就是真的了。
《大话中国艺术史》内容简介:本书从原始社会的陶器说起,内容涵盖了陶器、玉器、青铜器、草书、行书、山水画、工笔画等多种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时间跨越了秦、汉、唐、宋、元、明、清、近代等多个时期。意公子用她 的视角,以时间为写作脉络,通过我们耳熟能详的艺术珍品串联起了这波澜壮阔、脉络纵横的艺术历程,配上简洁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丰富精美的图片,带领读者重现认识中国艺术的发展脉络,体会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涵,感受中国这片土地 的艺术色彩。《大话西方艺术史》内容简介:本书用浅白风趣的语言和逻辑清晰的脉络,梳理了30000多年西方艺术史的精髓,帮助你迅速构建完整的艺术史认知框架,提升你在生活中的独立审美意识。从艺术的起源、西方文明的源头开始,经过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再到浪漫派、印象派乃至20世
本书内容简介:唐人李延寿之《南史》与《北史》,合称《南北史》,凡一百八十卷。其中《南史》叙南朝宋、齐、梁、陈四代事,合四代之正史《宋书》、《南齐书》、《梁书》与《陈书》而成南朝史,简称《南史》,凡八十卷;《北史》则叙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之事,合《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而成北朝史,简称《北史》,凡一百卷。由于二者所叙均非一朝一代之史,故相对于专叙一朝一代之断代史而言,历代均以通史目之。首倡此说者是唐人刘知几。他在其《史通·六家》篇中,就把《南史》和《北史》同纪传体《史记》并列于通史。他还列举了梁武帝时期成书的上起汉武帝时期下终齐世的《通史》六百二十卷及北魏元晖所撰二百七十卷的《科录》,然后就举及李延寿之《南北史》,谓:“皇家显庆中,符玺郎李延寿抄撮近代
《两宋望族与文学》的考察对象是宋代望族及其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等方面做出的贡献,而在论题展开之前,对“望族”概念稍加界定是很有必要的。 按照通常的理解,“宗族”、“家族”、“世家”、“名族”、“士族”以及“望族”等概念之间似乎并没有非常严格的区别,因为它们都表达着“同姓同宗同族”的基本内涵。
虞云国编著的《宋代台谏制度研究(精)》以宋代台谏系统为个案,运用历史学的实证方法,精准严密地完成了制度复原,在此基础上,凭藉政治学的理论底蕴,细致入微地探讨其实际运作的动态过程,在合理肯定其分权制衡的初步尝试的同时,深刻揭示其在君主专制与人治文化下必然失败的历史命运。进而通过与西方历史及中国近代的比较,剖析其间的是非得失,既为现代政治衡估了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历史资源,也为借鉴相关资源时能否趋利避害提供了发人深省的思考。
翦伯赞先生是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建国后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副校长等职。主要著作有《历史哲学教程》、《中国史纲》(、二卷)、《中国史论集》、《历史问题论丛》等,并主编有《中国史纲要》。 《中国史论集》(辑)由重庆文风书局于1943年出版,收录1940年至1943年所写论文20篇。《中国史论集》(第二辑)由上海国际文化服务社于1947年出版,收录1943年至1946年所写论文18篇。这些文章,集中反映了翦伯赞先生的学术研究成果和革命的、战斗的人生历程。 本“合编本”是根据北京大学历史系张传玺教授搜集、整理的新本编写而成的。全书论文大致以时间为序,分为三辑。
本书共分8章,内容包括:科学与人文的概念辨析、科学与人文的差异、专家与学者、科学与人文的隔阂、科学与人文的社会学研究、科学与人文的历史演变、科学面临危机、科学与人文:发动机与方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