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中国艺术史》内容简介:本书从原始社会的陶器说起,内容涵盖了陶器、玉器、青铜器、草书、行书、山水画、工笔画等多种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时间跨越了秦、汉、唐、宋、元、明、清、近代等多个时期。意公子用她 的视角,以时间为写作脉络,通过我们耳熟能详的艺术珍品串联起了这波澜壮阔、脉络纵横的艺术历程,配上简洁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丰富精美的图片,带领读者重现认识中国艺术的发展脉络,体会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涵,感受中国这片土地 的艺术色彩。《大话西方艺术史》内容简介:本书用浅白风趣的语言和逻辑清晰的脉络,梳理了30000多年西方艺术史的精髓,帮助你迅速构建完整的艺术史认知框架,提升你在生活中的独立审美意识。从艺术的起源、西方文明的源头开始,经过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再到浪漫派、印象派乃至20世
说起上海外摊,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到那些有关老上海的电视剧中的情景:人来人往、黄包车、电车、小轿车、洋行、码头、领事馆、租界等等。《外滩传奇》就以文献、照片等资料来带你重温老上海的建筑文化。对于那些有老上海情节的读者来说,这是个不容错过的好机会。 唯有档案——文献、照片、声像材料等,才能留下上海人走过的足迹,才能留下这座城市的记忆,化作我们回味过去、认知现在、憧憬将来的财富和动力。 档案,城市的记忆,上海的见证。
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教学中,《史学论文写作》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基础性课教材,在编者长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依据本科生培养方案和史学论文写作课程教学目标,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努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吸取、参考学界相关成果编撰而成。教材从史学论文写作课程的重要性入手,系统且有所侧重地阐述毕业论文的类型、格式、选题、资料收集、构思、表达、论证、答辩等基本环节。尽量避免框架雷同、更新缓慢、模式陈旧等缺陷和不足,力求体例安排灵活,贴近学生实际。 《史学论文写作(第二版)》试图以实际教学案例为主,除了大量列举名流和其他已发表成果外,尽可能以已毕业学生的论文为例,让教学对象感受身边鲜活的写作经验和教训。这些案例更加贴近自己,学生容易接受,并在自己的写作实践吸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记忆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历史学家和哲学家的关注。《记忆,历史,遗忘》一书由三个部分组成,它们根据主题和方法而独立成章。部分是在胡塞尔现象学的层次上来讨论记忆以及与记忆有关的现象。第二部分探讨历史,这部分的讨论属于一种历史科学的认识论。第三部分则试图在一种关于我们人类之历史条件的诠释学的总体框架中对遗忘进行思考。 全书在细致研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洛克、尼采、胡塞尔、涂尔干、布洛赫、福柯、布罗代尔、埃利亚斯、哈布瓦赫、勒高夫等诸多重要思想家的基础上来考察记忆、历史与遗忘这三个互相交错又判然有别的主题,是利科从个人、职业和公共层面深入展开思考的结果。
《大诰》是洪武帝朱元璋把自己审讯、判决定案的各类案件汇总起来,以被诛杀者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刑事法规,后来就以诰文形式颁布天下。本书作者从《大诰》中选取了“史灵芝案”“郭桓案”“小疾灵”“宋重八案”““陈寿六案”“粮长瞿仲亮案”“剁指案”“路引案”“彭玉琳案”“潘富案 ”等的审案纪实,从个体的命运出发,来解读洪武时代的生存密码。《活在洪武时代》将十三个案件抽丝剥茧,详尽地阐述了在这些毫无法理、常识和逻辑的案件背后的来龙去脉;从明初的军事、土地、政治、法制等政策制度入手,梳理涉案人员的行为动机,解读朱元璋审案和判决的依据和目的,从而勾勒了洪武时代各色人物的荒诞命运以及可怖的生存状态,再现了洪武帝“重典之治”的本来面目。
一本书暗藏人心、人情、人性,郭德纲教你观己、识人、谋事。 从小茶馆到大剧院,从籍籍无名到名满天下,郭德纲对于中国式成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谋事》是“郭论”系列新篇。郭德纲剖析历史人物,揭秘中国古代社会、职场与家庭的权力本质与上位法则,解读中国人拼搏与智慧、为人与处世的精妙之处。讼师也好,律师也罢,你当他们都是在玩儿法律条文啊?不是,人家玩儿的其实是人性。
该丛书由兰登旗下的Bloomsbury出版社出版,该出版社成功策划了J.K.罗琳的“哈利波特”,可见其眼光,这套丛书他们预计选择三十多种物件,目前阶段已有十余种面世,丛书希望通过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见的器物来揭示出隐匿其背后的“真实”生活,即这些现象背后原因、意义,以及这些器物是如何型塑我们的生活并且被赋予意义。 每本书的体量类似于“地铁上的哲学”,题目有趣且深刻。作者是英、美名校教授或者副教授,以及《纽约时报》《巴黎评论》《洛杉矶时报》等几家 报纸的 专栏作家。 作者斯科特?洛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哲学与宗教研究专业教授,他也是《新星宗教》的编辑。 头发,我们这些哺乳类 基本的自然特征,这是经济和社会地位、政治倾向、宗教联盟、婚姻状况、文化习俗以及其他事物的特殊表征。头发的意义是如此深刻、有力度,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后人习惯称之为“前四史”。“前四史”与《诗经》的关系,以当今学术眼光来看反映的是史与诗的关系。本书从引《诗经》、论《诗经》等角度对“前四史”所涉《诗经》诗学信息进行全面检索与整理,对《诗经》的经典化过程、《诗经》诗学演变过程、《诗经》礼教化过程分别进行归类研究, 地考察“前四史”中蕴含的《诗经》文化精神。本书进一步从两汉社会运用《诗经》的行为方式中归纳总结《诗经》之文化精神,从民族文化精神的高度考察《诗经》,探讨《诗经》在民族文化 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于民族文化精神的奠基作用。
《资治通鉴》从战国写到五代十国,生动展现了16个朝代1362年历史中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故事,可以说是中国政治和文化遗产的“大数据”和“ 案例集”。我们 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无论是个人的还是 的,历史先辈们都遇到过、处理过,有经验教训。 本书作者华杉用“通篇大白话”翻译整部《资治通鉴》,并尽量保留原文的韵味,让人像读小说一样拿起来就放不下。同时,本书结合历代名家观点,加上华杉本人的点评,讲透《资治通鉴》中对21世纪普通人真正有用的智慧——让人看一遍就会,看完就能用得上。 司马越捕司马乂:学会与困难共存【历史事件】公元304年,司马乂和司马颖交战,司马乂所在的洛阳城中粮食将尽,但所有人一直在坚守。司马越担心司马乂战败,自己会受牵连,于是逮捕了司马乂,准备投降。但等士兵打开洛阳城门,才发现外面的敌
本书收录作者近年来的代表性论文,分为“空间”“制度”“社会”三部分,着意于从整体上考察中国古代的空间、人群、制度与社会等问题。在“空间”部分,作者考察“封”“疆”“界”的含义,并分析“越”的历史空间内涵。在“制度”部分,作者描绘秦代县级行政机构的总体图景及其运行机制,考察唐宋时期厢、乡里制度及新县的置立,关注王朝 自上而下的制度,也在意民间社会自生、内在的制度,诸如中国农田水利规章中体现的民约。在“社会”部分,作者关注被归属于某一阶层的人的生计与身份,探讨中国古代早期庶人的“名”与“姓名”,以及秦统治下人民的身份与社会结构。
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