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套装共16册)》是合在一起的中国古代二十四部史书的统称,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所记内容,起自传说中的黄帝(约公元前30世纪初),止于明代的崇祯十七年(1644年);编写工作始自西汉,止于清代,编写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八百多年。这二十四部史书,得到了清代乾隆皇帝的钦定,是得到统治者认可的“正统”史书,也就是“正史”—“二十四史”的名字,正是由此而来的。本次出版的“二十四史”,是精选各史书中的名篇佳作,加以精心翻译而成的。
本套《中国大历史》,是精选现代史学四大家之一吕思勉的断代四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北大历史学教授邓之诚的《宋辽金夏元史》,明清史学奠基人孟森的《明史讲义》《清史讲义》,和近代史研究开创者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八部著作编纂而成,每部著作都堪称该历史时期卓著的巅峰之作,八部断代史组成了代表现代史学较高水平的“中国通史”和“中国大历史”。《中国大历史》旗帜鲜明地主张“国人缺乏的不是历史知识,而是历史观点”“明确以大历史观为重的史学著作”,不仅将较高的学术成果呈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将四位史学大家的研究方法和历史观点展示出来。吕思勉的贯通古今、征引繁富,邓之诚的闻博洽见、提纲挈领,孟森的比勘辨析、老吏断狱,蒋廷黻的论述扼要、眼光远大,每一种不同的治史方
北京出土的历代墓志为北京史的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许多研究者以此为据也取得了诸多成绩,但愿这些成绩会使我们今后对墓志这种特殊的石刻文物所蕴藏的珍贵史料价值更加关注,并利用它为历史文化的研究做出更多成果。亦鉴于北京出土墓志所包含的丰富史料价值,适逢我馆西展区“金石走廊”修葺一新之际,选择所藏不同历史时期较有代表性且志石书体佳尚,保存完好者,精心拓制,成此《北京地区墓志拓片精选展》。《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馆藏墓志拓片精选》由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编,意为通过展览使观众对墓志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能有更为全面、深入的认识。为使展览内容详尽成此图录,文中参阅同行前辈诸多研究成果列于其上,简述北京出土墓志及研究概况。因学识能力和时间所限,诸多学师所著未及拜读,此甚遗憾,所至漏错,还望
“历史备忘书系”将更强调“民间档案”的特点,作者来自各界各地,名气元大小之分,大事件中的小人物,小人物的大命运,或悲、或喜、悲喜交替,生活的原生态,常常更能反映出历史的本相,因之各种作者均有择选的必要与价值。形式也可多种多样,日记、信件、交代、采访实录、回忆录,视内容而定。而且我相信,原本不起眼的个人记录,愈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是一团混沌,是错综复杂的有机构成,好么,唯有方方面面上上下下各式各样的记录,才有可能接近其原貌,才有可能在繁多细节中凸现出冰山下的一角。希望读者能够接受和喜欢这样一套并不取巧也不花哨的书系,也欢迎更多的人能够参与进来,成为本书系的作者。
《中华指纹发明史考》以人类遗传学和指纹识别学两条主线展开,以指纹自然形态为具体对象,开展详细的人类遗传学考证;以指纹文化形态为对象,论证指纹技术的发明与历史应用。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5卷)》收录二十五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及其在宋代至民国间的考证、注释与补遣之作,收录清代至民国间补撰的各朝艺文志或经籍志,收录宋、明、清三朝的国史艺文志或经籍志,共计83种,每一种都作了标点、校勘,大致根据时代和篇幅分为27卷30册。这是史志目录首次大规模的汇辑和整理,显示了各代藏书与著述之盛,在程度上摸清了中国古代文献典籍的家底,反映了各个时代各种学术的兴起、发展与演变,体现了中图古代思想、文化与科技的繁荣,为贯通考察典籍的成害,著者、卷帙、真伪、流传等情况,提供了最基本、最可信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