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历史系的前辈学者,用他们辉煌的学术成就,完成了他们奠基之功,把一个颇有口碑的系交给我们。而我们现在也面临着改革和社会转型的大潮,能不能继承这份基业,使之发扬光大,担负起我们这代人的使命,这个问题考验着我们的胸怀和眼光。所以,在追思复旦大学百年历史的时候,历史系也在思考着自己的发展方向。历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之本,而古代史又是历史学其他专业的基础,本着这样的认识,通过举办一次古代史研究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以纪念复旦大学历史系成立八十年,便成为全系同仁的共同愿望。社会转型必然激发出各种思想,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又促进社会的发展,学术研究也一样,所以,我们选择了“社会转型与多元文化”作为主题,诚邀外学者共同研讨。大家知道,古代史虽然重要,但是,它不是万众瞩目的学科,也不应该是
《中华指纹发明史考》以人类遗传学和指纹识别学两条主线展开,以指纹自然形态为具体对象,开展详细的人类遗传学考证;以指纹文化形态为对象,论证指纹技术的发明与历史应用。
中国、埃及、印度、巴比伦是世界文明古国。埃及在六千年以前就进入了文明时代,印度和巴比伦的文明史也有四千余年。中国的文明史仅只五千年吗?本书运用天文历法、历史典籍和出土文物等三个方面的材料,从人类的发祥地、人类文明的摇篮、炎黄、少昊、颛顼、帝喾、尧舜禹的生活年代以及火的发明与使用、陶器制作、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文字、城池与房屋建筑、传统医药学和天文历术等若干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考证和论述。有的则借助于天文历术的推算,对古代典籍和纪历铭器上的若干天象记载(如炎黄五帝的生活年代和夏商周断代问题,等等),进行了科学的推算,并结合出土文物(如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天文图像和墓主身份)的考证,以无可争辩的事实和证据提出了中华文明史至少为七千年或七千年以上的结论。这一结论正陆续得到考
与会青年学者(多是海内外高校的博士生)的论文主要就中国古代社会某一领域或某一问题进行专论,作者既重视考证,也强调理论,功底扎实,思维敏捷,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见解和看法。此次,编者宁欣等将部分与会论文编辑成《新材料新方法新视野:中国古代国家和社会变迁》,以期能更好地推进海内外青年学者的学术文化交流,促进青年学者的成长,加强海内外青年学者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本书客观描述了先秦至清末谏议制度的发生、发展和盛衰的演变历程,并通过对有关重大谏诤事件和谏议人物的分析,总结其规律、特点、作用和得失,并对古代谏议思想,尤其是儒家谏议思想作了深入探讨。可以清楚看出,如君主善于纳谏,言路畅通,这时就政治清明、国家昌盛。反之,如言路壅蔽,君主独断专行,就会导致朝政混乱和国家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