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本书的43篇论文,是我学习和研究先秦秦汉史的习作,除个别文章外,都在刊物上发表过。其中最早的一篇发表于1978年,最晚的一篇发表于2001年,前后跨越二十四个年头。为了保持文章的原貌,这次收入论文集时,只对其中的错别字作了改正,其他一律不动。由于近二十多年来史学的语境不断变化,理论方法出现多无化的趋向,加上个人对不少问题的认识也逐步深化,就使我的文章中出现某些观点前后变化、甚至互相抵牾的现象。
《黄帝史实与崇拜研究》利用知识考古和“多重证据法”,对黄帝史实与崇拜观念进行了系统研究。以后世奉为“人文始祖”的黄帝为对象,通过对黄帝、炎帝、蚩尤、颛顼、帝喾、尧、舜等上古族邦的全面分析,廓清黄帝传说中的真实与虚妄,尝试重新勾勒中国上古族邦的亲缘和地缘图谱。作者提出古史传说在历史上经历了三期发展,进一步发展了族邦理论,客观评价20世纪古史研究思潮,并次对先秦到当代不同时期的黄帝崇拜观念进行了全景论述。全书体现了作者试图构建古史理论体系、厘清黄帝史实和黄帝崇拜变迁的努力,其研究有助于对黄帝、传说时代、中国文明起源、中国古代史、社会史、文物考古等诸多理论问题的认识。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在这段被后人称之为春秋战国的550年间,那些的人物和传世经典井喷似的涌现: 孔子述《论语》、孟子写《孟子》、老子写《道德经》、墨子写《墨子》、孙子写《孙子兵法》、鬼谷子写《鬼谷子》、韩非写《韩非子》…… 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石,四书五经铸造了后世中国人的价值观,春秋五霸开创了谋略计策的典范,战国七雄构建了现今中国版图的框架。 如今2000多年过去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一直没有走出过那个时代圣人先贤们的思想边界,我们今天的生活习惯也与春秋战国丝丝相扣:见面点头打招呼,是周礼作揖的简化;端午节吃的粽子,战国的时候就已经包好;指导今日中国农耕安排的农历节气,同样始于春秋战国;甚至我们的姓氏,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也来自于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 翻开本书,查看
《春秋稗疏》为王夫之考证《春秋》之学的重要著作,所举一百二十二个条目,内容涉及“书法”、“典制”、“名物”、“天文历法”、“地理”五类。本书就王夫之《春秋稗疏》全书条目,逐条深入研究,涉流探源,辨析驳正。既修正《四库提要》论其内容之说法,又指出《稗疏》有“补苴杜《注》,纠正其失”、“广览博采,渊源有自”、“创立新说,增益经解”特点,亦有“好疑高论,未得其当”、“引文不确,影响论断”两大缺失。论述的广度与深度,为当前学术界所未有。作者并就王氏春秋学众作,探求其撰述时所涉之书,董理成“王夫之春秋学知见书目”,有裨益学界之功。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先秦史的研究专著,全书汇集了作者众多近年来先秦史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全书分为夏商周经济史研究、先秦时期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研究、原始社会历史文化研究三个部分,内容涉及先秦时期的经济、历史、文化等,适合史学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