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社会形态的系统研究,是一个庞大的学术工程。本书只能选取若干我自以为重要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如果本书的探讨能为这个工程的基础增加一个小土块,我将十分欣慰。回忆起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关注和探讨,时常感慨系之。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交会之际,在北京师范大学编号为“学12楼”的研究生宿舍里,每当外面风雨大作而又不愿意顶风冒雨奔向图书馆借书、看书的时候,大家就在鸟笼式的房间里高谈阔论,让思想冲破这鸟笼。限于当时学术发展的形势,大家不可能就这个问题深入全面地进行研究,不少问题也就只能是说说而已。现在能够就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实得盎于思想解放的大形势,得盎于思想禁区的被逐步打破。现在虽然早已离开了那“鸟笼”,有的学友还住上了宫殿般的华屋,但是大家依然留恋那“鸟笼”和那风雨中的往事,忆念那“天下英雄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經學,經學是用來阐釋文化價值的,但經翠也孕育培養了關於本文化知識的認知技術和學術理性。為了五經文本正定而出現的校勘學,其目標是文本的校訂求真。漢河問獻王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從民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一。留其真就是保存正本的確定性。校勘之方法,就是一人持本,一人讀折,如仇雠相對的文本同異的公開批評校訂。校勘之根本在於自我内心求真的誠意,惟無自欺,亦無書欺。漢代校勘學的興起改變丫學問存在的意義和方法,學術從此不再單純是思想的產物,而有了歷史的校正。東汉末鄭玄注經開創的「注」改變了原本經師传經的訓詁、章句的口語闡釋經義模式,成為明確針對書面文丰的書寫。鄭玄注經確立了文字訓詁、文獻考據作為學術研究的根本方法。这也同時意味著,教師這個社會職業中區分出了
本书稿是由TIA知非撰写的,书稿的主体部分大体上采纳了我提出的基本观点,在某些问题和细节上则有所发展和出人。所以,对主体部分我未作改动,只改写了绪论。抵此之故,我们师生二人联名发表。研究社会结构,尤其要着眼于基层,即基层组织。古代社会的基层组织可称之为井邑,但已不是井邑了。换言之,前者的社会基础是集体型的,后者则是个体型的,即以个体农民为社会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各种行政组织可以有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名称,有时甚至因地而异,因国而异。
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以完善的伦理型文化为特色,她产生于中华大地这方沃土之上,是我们民族、国家的优异品格,是中国历史前进的创造力和凝聚力的精神源泉。而这一文化的源头就在先秦时代。《先秦文化史》按历史阶段分上下两编。上编:商、西周。下编:春秋、战国。上编重点在制度文化,因为这是由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所导出的,又往往成为其他各类文化的一种载体。下编和上编衔接,写制度的继承和变化、发展,而主要侧重于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等“形象文化”,这是由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大发展的历史实际所决定的。《先秦文化史》既是作者已有的研习积累,从中加以提炼,也是对新旧史料和学界观点的整合,对文化门类的论述竭力做到比较完整、系统;同时凭借一些新资料的汇集,得到某些启迪并随之给出一种新视角,力图达到的前沿性。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史学研究有很大发展,史书编纂事业也日见繁荣。十多年来,除各种史学专著外,高等院校的历史也大量涌现。当前的情况是,随着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设中的新问题不断出现,编纂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编纂一套适应高校教学的历史,既体现正确的指导思想,又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既有符合教学原则的编纂方法,又有一定的研究深度,做到科学性和实用性结合、稳定性和适应性结合,这是一个重要课题。这套历史丛书的出版,就是这方面的一种努力。丛书选题力求适应高校的要求,其中有一部分已列入国家*编选规划。丛书编委会的组成力求广泛,注意到学科的代表性。丛书各选题的作者均经过慎重选择,力求组织一支坚实精干的编写力量。在统一的编写要求下,稿件经过严格审理,列入国家*计划的稿件并经国家*有关部门审批,
本书精选《左传》全书中具有代表性的篇目,引用竹添光鸿的《左传会笺》加以评析,每篇还包括背景介绍、注释。为读者进入原文精读奠定了基础。既可作为高校的精读教材,亦是普通爱好者了解《左传》及战国史的上佳精读本。
本书精选《左传》全书中具有代表性的篇目,引用竹添光鸿的《左传会笺》加以评析,每篇还包括背景介绍、注释。为读者进入原文精读奠定了基础。既可作为高校的精读教材,亦是普通爱好者了解《左传》及战国史的上佳精读本。
《远古中华》研究的是先秦时期的历史,名为《远古中华》,内容是从我国大地上人类的起源到商代的历史。《远古中华》分为三编:序编、一编三皇五帝、第二编夏代、第三编商代。根据各编的具体内容,设置王的世系、疆域及活动地域、政治、经济、文化等章,并配以相应的插图,以增强读者的直观感。《远古中华》将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古文字资料紧密结合,“二重证据”使作者的论断得到了加强。与此同时,作者在书中着力突出了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的研究,从而使读者看到人在历史演进中的作用,这就使以往同类著作中多见考古文化而少见活生生人物的缺陷得到了改观和加强。此外,作者还把我国远古历史放到世界文明进程中加以比较和考察,从而突显了中华民族对推动世界历史进程所起的重大历史作用,对充分认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非常有
《中国教育通史(2):先秦卷(下)》承接先秦卷(上),撰写了战国时期我国教育史上纷繁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内容。 战国时期,各国先后完成了封建化的进程,为了寻求更为合适的治国安邦之道,使春秋以来的“养士”之风愈演演烈。这就为士阶层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基础,一时之间,学派林立,处士横议,儒、墨、道、法、纵横、农、兵、名、阴阳家等诸子百家竞相在战国这个历史舞台上亮相,他们站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立场上,相互争鸣,而又相互吸收、补充,写下了中国学术文化为辉煌的一页。诸子百家学术思潮的勃兴,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次教育思想发展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