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及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的开端,是华夏文明的起源。本书作者通过深入研究,简明扼要地勾勒了我国自进入文明社会至秦王朝建立这段时间,亦即我国历早的三个王朝:夏、商、西周及春秋、战国的历史,具体包括这三个王朝的治乱兴衰、三个王朝之后的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斗争、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发展的状况、这个时期的民族关系以及社会变迁等内容。本书特别注意吸收近年来学术界有关先秦史研究的成果,也特别注重新发掘的考古资料,包括田野考古资料及古文字资料的介绍。在整体内容的把握上,则更加注重对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的分析,注重对中原以外地区文明进程的介绍。这些内容都是以往的先秦史著作或缺的。 本书作者沈长云,系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
中国古代的春秋时期是一个盟誓盛行的时代,这一特点在世界历史上也显得极为特殊,本书是对春秋时期盟誓进行系统而深入研究的首出之作,全书在“神灵崇拜下的社会秩序再构建”的分析框架下,从探讨盟誓的概念入手,全面梳理有关春秋时期盟誓的各种文献以及考古材料,渐次研究盟誓中宗教性与政治性的各种复杂关系以及其中所反映的社会变动,对早期盟誓的起源、形态,对春秋盟誓的仪式、载书等也有细致的研究。本书构架合理,资料翔实,分析透彻,对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有大幅度的推进,可供先秦史研究者和爱好者参考。
越绝书作为一部反映春秋晚期吴、越两国历史事件的古籍,对于垂意吴、蕉文化的研究者来说,其重要程度不亚于任何一部历史典籍。虽篇幅不多,每篇文字也不长,但内容却很是丰富。历来对于越绝书相关问题的研究,如书名、作者、卷帙、成书年代等,已多见于世。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也尚未有定论。至于对其思想内涵的研究,有复仇之书、经世致用之书、兵书之说,在体例形式上亦有历史书和地方志之争。愚以为越绝书虽是一部反映吴、越地方史实的历史书,但又是一部有别于正史的“野史”,且带有政论性质,故无汉代以来正史之规矩,它可以让作者直抒胸臆,表明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古语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考察越绝书的写作意图,就在于劝导为政者要居安思危,广行仁义,正确用人,这就是越绝书的历史意义
2011年11月11-12日在罗格斯大学孔子学院举办了“商代与上古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外学者同聚一堂,一方面缅怀纪念张光直教授在商史与商代考古方面的贡献,一方面希望借东西方学者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界对甲骨文和商代文明的兴趣。 该集刊系该会议论文集,包括了来自美、欧、亚三洲二十多位学者的论文。内容涵盖古文字学、卜辞反映的殷商意识形态与社会、商周历史、古代天文、商周考古及文化、甲骨卜辞与殷商文化等内容。
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大家,吕振羽所撰写的著作还有《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海黎明书局,1937年6月)、《简明中国通史》(上册香港生活书店,1941年5月;下册大连光华书店,1948年5月)、《中国社会史诸问题》(上海耕耘出版社,1942年)、《中国民族简史》(大连大众书店,1947年4月)、《史学研究论文集》(华东人民出版社,1954年)、《史论集》(三联书店,1960年)等。吕振羽谢世后,人们又为他出版了《中国历史讲稿》(人民出版 社,1984年)、《吕振羽史论集》(吴泽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2月》。他和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等一起,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厦建设的功臣。不难看出,在他的所有这些著作中,《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是最早的
本书运用丰富的考古和文献资料,系统研究了商代的封国、方国及相关的分封制度,以及商代的地理环境。经过缜密研究,作者认为商代确有封建制度,西周的分封之决非空穴来风。这一研究成果,填补了多年的学术空白,开阔了研究的思路,对研究夏商周三族的关系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把商代的分封制度探索与方国地理的考证合为一书,回答了学界关注的许多热门话题,并提出了不省自己的独到见解。尽管有一些看法尚需进一步完善和论证,但拓展了学界的研究的视野并将把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因此,《商代分封制度研究》,是商代方国地理和政治制度研究的重要成果。
本书是张荫麟先生唯yi的专著,本是作者受聘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的一部分。被誉为“历史教科书中的一本‘创作’”,更是一本别具一格的通史读物。作者对东汉前的中国历史作了较为严格的选择和取舍,把前人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观点融会贯通,用讲故事的方式将复杂多变的历史在不失严谨的前提下化作简明生动的叙述,凸显了“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贡献和若干重大人物的性格”。
夏、商、西周及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的开端,是华夏文明的起源。本书作者通过深入研究,简明扼要地勾勒了我国自进入文明社会至秦王朝建立这段时间,亦即我国历早的三个王朝:夏、商、西周及春秋、战国的历史,具体包括这三个王朝的治乱兴衰、三个王朝之后的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斗争、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发展的状况、这个时期的民族关系以及社会变迁等内容。本书特别注意吸收近年来学术界有关先秦史研究的成果,也特别注重新发掘的考古资料,包括田野考古资料及古文字资料的介绍。在整体内容的把握上,则更加注重对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的分析,注重对中原以外地区文明进程的介绍。这些内容都是以往的先秦史著作或缺的。本书作者沈长云,系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河北师范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先秦史教
2011年11月11-12日在罗格斯大学孔子学院举办了“商代与上古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外学者同聚一堂,一方面缅怀纪念张光直教授在商史与商代考古方面的贡献,一方面希望借东西方学者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界对甲骨文和商代文明的兴趣。 该集刊系该会议论文集,包括了来自美、欧、亚三洲二十多位学者的论文。内容涵盖古文字学、卜辞反映的殷商意识形态与社会、商周历史、古代天文、商周考古及文化、甲骨卜辞与殷商文化等内容。
中国古代的春秋时期是一个盟誓盛行的时代,这一特点在世界历史上也显得极为特殊,本书是对春秋时期盟誓进行系统而深入研究的首出之作,全书在“神灵崇拜下的社会秩序再构建”的分析框架下,从探讨盟誓的概念入手,全面梳理有关春秋时期盟誓的各种文献以及考古材料,渐次研究盟誓中宗教性与政治性的各种复杂关系以及其中所反映的社会变动,对早期盟誓的起源、形态,对春秋盟誓的仪式、载书等也有细致的研究。本书构架合理,资料翔实,分析透彻,对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有大幅度的推进,可供先秦史研究者和爱好者参考。
神话的魅力颠倒众生,“神”的世界丰富多彩:伏羲龙身,女娲蛇躯,炎帝牛首,蚩尤铜头铁额。土伯参目,应龙有翼…… 一个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十二个活泼可爱的生肖的故事,中华民族的各种民俗起源尽在其中。从人类伊始茹毛饮血的野蛮状态到农耕文明的兴起,从母系社会的图腾崇拜到华夏一统,既有战争格杀的残酷场景,又有男女野合、走婚、串婚的浪漫爱情;既有巫师祈天祭祀等神秘活动,又有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神相处的自然交融…… 本书全面、系统、完整地复原了中华民族的先祖们创造人类文明的原始画卷,生动、客观、充分地再现了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艰难历程,、连贯、有机地覆盖了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几乎所有神话人物。
中国古代的春秋时期是一个盟誓盛行的时代,这一特点在世界历史上也显得极为特殊,本书是对春秋时期盟誓进行系统而深入研究的首出之作,全书在“神灵崇拜下的社会秩序再构建”的分析框架下,从探讨盟誓的概念入手,全面梳理有关春秋时期盟誓的各种文献以及考古材料,渐次研究盟誓中宗教性与政治性的各种复杂关系以及其中所反映的社会变动,对早期盟誓的起源、形态,对春秋盟誓的仪式、载书等也有细致的研究。本书构架合理,资料翔实,分析透彻,对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有大幅度的推进,可供先秦史研究者和爱好者参考。
闵光沛,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现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