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现代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所著四部断代史的部。本书初版于1941年,后多次重版,是研究上古先秦史的最基本参考书之一,已成为学术史上的经典著作。与吕著其他各部断代史一样,本书也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为政治史,按历史事件的顺序编排;后半部为社会经济文化史,采用分门别类的办法叙述。 本史作始于一九二六年,中更丧乱,稿凡再毁,故前后乃至三纂。每纂皆欲于前史旧例有所刷新,然终不能尽。垂老又加刊改,前后盖五十年矣。兹标举体例于左:
本书是中国现代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所著四部断代史的部。本书初版于1941年,后多次重版,是研究上古先秦史的最基本参考书之一,已成为学术史上的经典著作。与吕著其他各部断代史一样,本书也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为政治史,按历史事件的顺序编排;后半部为社会经济文化史,采用分门别类的办法叙述。 本史作始于一九二六年,中更丧乱,稿凡再毁,故前后乃至三纂。每纂皆欲于前史旧例有所刷新,然终不能尽。垂老又加刊改,前后盖五十年矣。兹标举体例于左: 一、《秦史》自古无作者,窃不自揆,谬欲补正史之缺,故一循班氏断代史体制。其取史策,亦大有增删改作焉。 二、此书承父命而作。父治刑名学,曾着商、韩新传。援班书列其父彪作例,亦采直、韩两传入书中而补论焉。 三、意在无征不信,所取故籍,皆注出处。凡所引为原文
本书是中国现代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所著四部断代史的部。本书初版于1941年,后多次重版,是研究上古先秦史的最基本参考书之一,已成为学术史上的经典著作。与吕著其他各部断代史一样,本书也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为政治史,按历史事件的顺序编排;后半部为社会经济文化史,采用分门别类的办法叙述。 本史作始于一九二六年,中更丧乱,稿凡再毁,故前后乃至三纂。每纂皆欲于前史旧例有所刷新,然终不能尽。垂老又加刊改,前后盖五十年矣。兹标举体例于左: 一、《秦史》自古无作者,窃不自揆,谬欲补正史之缺,故一循班氏断代史体制。其取史策,亦大有增删改作焉。 二、此书承父命而作。父治刑名学,曾着商、韩新传。援班书列其父彪作例,亦采直、韩两传入书中而补论焉。 三、意在无征不信,所取故籍,皆注出处。凡所引为原文
地湾简是经过科学考古发掘而获得的简牍材料,是肩水候官的各种原始文书档案,记录了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典章制度等各方面的情况,如日常勤务的日迹记录、邮件传递记录、守御器簿、戍卒被兵簿、钱出入簿、吏受奉名籍、谷出入簿、吏卒廪名籍、出入关的记录等等,为研究汉代的社会和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与居延简、金关简、悬泉简等,共同构成了西北汉简的资料宝库。《地湾汉简》包括这批竹简的原大彩色图版、红外线图版、简牍释文、记录发掘经过和遗址情况的发掘日记及简牍形制尺寸表。
地湾简是经过科学考古发掘而获得的简牍材料,是肩水候官的各种原始文书档案,记录了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典章制度等各方面的情况,如日常勤务的日迹记录、邮件传递记录、守御器簿、戍卒被兵簿、钱出入簿、吏受奉名籍、谷出入簿、吏卒廪名籍、出入关的记录等等,为研究汉代的社会和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与居延简、金关简、悬泉简等,共同构成了西北汉简的资料宝库。《地湾汉简》包括这批竹简的原大彩色图版、红外线图版、简牍释文、记录发掘经过和遗址情况的发掘日记及简牍形制尺寸表。
本书是中国现代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所著四部断代史的部。本书初版于1941年,后多次重版,是研究上古先秦史的最基本参考书之一,已成为学术史上的经典著作。与吕著其他各部断代史一样,本书也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为政治史,按历史事件的顺序编排;后半部为社会经济文化史,采用分门别类的办法叙述。 本史作始于一九二六年,中更丧乱,稿凡再毁,故前后乃至三纂。每纂皆欲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我国 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12篇,表8篇,志10篇,列传70篇,共100篇,后人将其划分为120卷,全书共80余万字。《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因此历史上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称“班马”“迁固”等,《史记》和《汉书》合称“史汉”。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成为纪传体史书的典范之作,是古代官方钦定的“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基本沿用了《史记》的体例,将《史记》的五种体例变 为四种,这四个组成部分的形式尽管不同,但通过它们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可以形成为一部完整的汉代史。《汉书》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也是一部文学巨著。在文学上,《汉书》用词古朴典雅,工
《三国志》是我国历史上一部纪传体国别断代史书,主要记载了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全书共六十五卷,由西晋史学家陈寿(233―297)编撰。本书因取材严谨、叙事简约、史实准确的优点,受到了人们的交口称赞。南朝宋史学家裴松之(372― 451)为其作注,成为《三国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本套《三国志》即完整收录了《魏》《蜀》《吴》三书的全部内容,并且保留了裴松之所作全部注解,另辑有附录,收录了《陈寿传》《裴松之传》《上〈三国志注〉表》等文。 一、全书精选底本详加校对,采用简体横排、文白对照的排版形式,以“原文、裴注、译文”的方式排列。 因大多篇目篇幅很长,故进行简要分节,并且区分字体,避免了大篇幅原文、译文堆砌的问题;书中每卷末特有的史论部分——“评曰”也另设字体以区别于正文部分,简 洁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