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黄永年先生的史学论文集,集中收录了作者在北朝隋唐史领域的主要学术成果。书中收录论文五十余篇,内容涉及北齐、北周、隋、唐时代的政治、经济、制度、重要人物以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对府兵制、关陇集团、玄武门之变、李武政权、两税法等历来争论不休的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和考辨,对一些唐代传世及出土文献作了辨析与释证,对家具、饮食等唐代社会生活的侧面也作了探究,在相关学术问题的研究中都有所推进。本书考证细密,立论严谨,史料扎实,功力深厚,是一部极具分量的学术论文集。
本书稿共分为三部分,上篇“七世纪中叶唐朝与新罗的关系”,以时间为轴,叙述了自新罗真德王时期至文武王时期的唐罗关系,重点论述了金春秋父子入唐交涉,唐罗联合灭亡百济的前因后果,以及七次赴唐的金仁问的交涉活动;下篇“从唐朝赴朝鲜半岛将军的行迹看七世纪中叶的唐罗关系”,利用中韩史料、新出土墓志铭等,考察了苏定方、刘仁愿、薛仁贵、柴哲威等人在新罗的活动行迹,弥补了中国史书记载的缺失,值得一提的是,书稿对所谓“唐罗密约”“苏定方被杀说”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附篇是与唐罗关系有关的研究,包括中韩金石文的研究现状、唐罗海路、《万年宫碑阴题名》和移民高足酉墓志铭等。此外,书稿后还有附表,详列七世纪中叶唐罗使臣、军事行动的相关活动。
本书是史学大家吕思勉代表性著作 四部断代史 后一部,是吕先生毕生学术功力之所在。本书共二十三章近110万字。前部分以纪事本末体讲述隋唐五代的政权更迭,王朝兴衰;后则分专题,采用新的叙述典章制度的体例叙述隋唐五代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文化、民族关系等。吕先生在大量的文献资料基础上,以通贯的格局、多角度的展开叙述,展现了隋唐五代历史发展的缘由和规律。展现了经过三百年纷争后的隋唐一统天下的恢弘磅礴气势,以及合久必分后五代十国乱世风云,全景呈现隋唐五代这段纷繁历史时期的各种风貌。对读者了解隋唐五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读者学习研究隋唐五代历史文化的书目。
法国的路易十四的地位大约相当于中国清朝的乾隆皇帝,他所处的时期也正是法国君主制由盛而衰的转折期。1661—1715年的法国史是以“路易十四时代”之名而载入史册的,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一段法国史就是一本路易十四的个人传记。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路易十四在这段历史中的特殊地位。他在法国历史上是专制的典范、勤政的典范,同时他也以其浪漫情调的私人生活而著称。因此安东尼·列维撰写的《路易十四》这本关于介绍路易十四的个人传记,既能反映法国从封建时期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的历史面貌,也能尽览法国宫廷风情和领略法国人的浪漫风格。
法国的路易十四的地位大约相当于中国清朝的乾隆皇帝,他所处的时期也正是法国君主制由盛而衰的转折期。1661—1715年的法国史是以“路易十四时代”之名而载入史册的,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一段法国史就是一本路易十四的个人传记。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路易十四在这段历史中的特殊地位。他在法国历史上是专制的典范、勤政的典范,同时他也以其浪漫情调的私人生活而著称。因此安东尼·列维撰写的《路易十四》这本关于介绍路易十四的个人传记,既能反映法国从封建时期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的历史面貌,也能尽览法国宫廷风情和领略法国人的浪漫风格。
书稿对隋、唐两朝推行均田制和府兵制时期的地方管理与军事驻防制度进行了重点考察。内容涉及隋唐国家管理思想的渊源与流变,关中本位与京畿地区军队驻防,地方管理制度与军队驻防,基层组织与社会控制等。探讨了隋唐地方行政管理的组织体制、驻军制度以及军事防务体系、职业军人集团、文职僚佐等相关问题的变化情况,以及这些变化与隋唐社会各阶段发展状况之间的关系。总结了隋唐地方管理与驻军的特点和轨迹。通过表的方式对隋唐时期的军府(隋鹰扬府、唐折冲府)、总管府、都督府在不同阶段的设置情况、管辖范围进行了考证和梳理。
《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是关于唐代藩镇问题的著作之一。作者从藩镇的类型分析人手,以坚实的史料依据和文献分析,用“藩镇格局”来代替“藩镇割据”,描述安史之乱后唐代的政局,对河朔割据型、中原防遏型、边疆御边型以及东南财源型藩镇进行了逐一分析,从而比较客观地把握了唐代后期一个半世纪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实际动态。在这个基础上,作者对于唐代藩镇的各项具体制度如军事体制、军将职级、财政体制以及监军制度、辟署制度、进奏院制度都有深入的讨论。
本卷为《中华艺术通史》第六卷。主要内容是介绍隋唐造型艺术的发展历史。全卷的撰写按造型艺术的具体门类划分为书法艺术、绘画艺术、壁画艺术、建筑艺术、雕塑艺术、工艺美术、书画艺术理论等共九章,分别对不同艺术门类独特的发展历程和审美个性进行了专门的阐述。同时,也注意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联结和传承关系,力求在总体把握各门类艺术特征的过程中,发掘出其发展演变的时代共性与规律,从而在综合比较中梳理出隋唐造型艺术乃至整个艺术发展的总体脉络,从艺术形态上回顾隋唐历史上那一段步入高峰、百花竞艳、魅力永存的辉煌时期。 本卷力求通过翔实丰富的史料、本真精美的图片、客观信实的叙述,书写和呈现一段中华艺术史的不朽壮丽史实,让它和那些灿若繁星的艺术家、美如瑰宝的艺术杰作一起显示出的魅力。
《文化怪杰辜鸿铭》是国内本系统研究这位历史人物的学术专著。书中对辜鸿铭一生的主要思想和活动做了探讨,比较全面、实事求是地给予阐述和评析。作者指出辜鸿铭是一位文化保守主义者,但其文化活动和言论并不都是“荒谬绝伦”,一无可取。辜鸿铭关于中西文明的一些观点,书中都做了详细的阐述和评析。对辜鸿铭从一个深通西学转而向化于儒学文化,以至发展为保守的原因,即从他所受西方浪漫主义和思想的影响、华侨情结、张之洞幕府文化保守环境的作用、对西方文明弊端的不满、以及偏激的性格等多方面加以分析,较为合乎逻辑地揭示出这位文化
无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京畿管理模式由地方型向中央化演变,地方一元化“道”体制演变为多元化的“路”制,地方政区中的“府”制创置并得到发展,边防的“军”及部分冶铸的“监”演变为地方政区,地方县级管理制度和乡村管理体制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地方监察体制向多层面、多渠道演变。本书稿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体制变革为门径,以制度变迁为主线,利用丰富的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立足于历史学实证的研究方法,借鉴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思路,依次对唐宋时期京畿管理体制变迁、唐宋时期“道”“路”制度演变,唐宋时期地方政区中“府”制的创置与发展、唐宋时期三大京府的管理制度及其演变、唐宋时期地方州军监管理制度演变、唐宋时期县级管理制度及其演变、唐宋时期乡村基层管理体制及其变迁
杜希德以毕生精力治唐史,在欧美汉学界有公认 的领导地位,《唐代官修史籍考》是他晚年的一部精 心著述,是全世界各种文字中第一部有关唐代的官修 史书问题的系统性研究著作。 全书考察了约620年至、850年间官方修史机构的 创设变迁,以及该机构择取、编辑史料以成正史的过 程,共分为三大部分,十四章。第一部分详论唐代政 府中各种修史机构的分支(如史馆、秘书内省、集贤 院等)和官职(如起居郎、内起居郎等),其规模建 制为唐后各朝沿袭。与此前国内外缺乏这方面的细致 研究相比,杜希德的研究吸收、综合了诸多前人的成 果,从而对唐代修史机构的考察更加完备。 第二部分重点分析唐代的史官运用的一整套史料 系统,包括起居注、时政记、日历、国史等,网罗宏 富,考据细密。作者既熟悉西方的史法,又通晓国学 中的考据功夫,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