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羸弱的宋朝却拥有如此繁荣昌盛的市场经济?商业和城市文化空前繁荣的景象又是如何衰落的? 本书详细描述了在市场、经济、税收等因素的驱动下,宋代出现的种种变革式发展,例如坊市制瓦解,城市化浪潮,服务业、娱乐业兴盛,海内外贸易频繁,众多科技、文化领域创新等,从经济的角度切入,为我们立体认识宋朝文明提供了全新的面相。 本书分为两卷,上卷从城市化、工商业发展、文化娱乐市场、对外贸易等角度描绘了宋代经济取得巨大进步的原因。下卷重在指出宋代经济的发展导致世俗生活出现的变化,即:技术领域的进步、教育的普及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同时论述这些先进文明最后陨落的原因,指出先进文明在前现代世界环境中的困境。
本书秉承作者一贯风格,以完颜家族为主线,详细介绍了金朝的起源、发展及其灭亡的历史。书中配有大量插图以丰富内容,书后附有相关朝代及地方政权的世袭年表,使书的内容更加完善且更具可读性和资料性。
“二十四史校订研究丛刊”重文献考据,以实证为要旨,收录范围包括发表的新作,如陈关东先生的《历代律历志校证》、吴玉贵先生的《唐书辑校》等;也有先曾发表,现经订补的转精之作,如粱太济、包伟民先生的《宋史食货志补正》,龚延明先生的《宋史职官志补正》等;还有点校本出版之后学术界校勘补正成果的汇编,如台湾学者詹宗秸先生编撰的《点校本两唐书校勘汇释》。《宋史选举志补正(修订本)》是其中一册。
《两宋通货膨胀史》是*部系统研究宋代通货膨胀史的断代性专题研究论著。全书根据宋代通货膨胀的生发与缓解状况,将两宋历史分为八个时期,分别阐述了每一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通货膨胀的表现程度、政府遏止通货膨胀之措施及效果问题,并对每一时期通货膨胀的发生原因及其中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分析与总结,不仅系统展现出两宋三百余年历史中通货膨胀发生的具体情形和阶段性特征,而且深刻揭示出于两宋通货膨胀发生的社会根源。
本书是历史学家周策纵先生的代表作。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集中细致地描述了五四运动的成因、社会支持力量和发展经过,厘清了由学生发动的“五四”事件如何一步步扩展为一场全国性的政治爱国运动;下编剖析了五四运动对政治、社会、文学和思想领域的影响,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以及当时的各种社会政治思潮。作者引用的资料翔实,论证客观,对新式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命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书呈现了一幅完整的“五四”历史图景。
所谓“三礼”,是指儒家经典中的《周礼》、《仪礼》和《礼记》的合称,为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蓝本。宋代是中国儒学发展的新时期,其理学思潮标志着传统儒学发展的高峰,理学家将礼的思想纳入理学的发展脉络之中,将礼与天理相联系,确立了礼的本体地位。相较而言,宋代的礼学虽然没有出现像汉、唐时期那样有影响深远的三礼注疏作品,也没有像清代学者那样考证辨析之精深,注疏之广博,但其礼学思想仍然空前发达,自成体系,自有特色,自有独特的成就,成为古代礼学发展史上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本书从文献、学术、思想等多角度、立体地研究宋人的“三礼”诠释,分上下篇,即从个案研究与专题研究来呈现和揭示宋代“三礼”诠释的基本内容、特点、价值取向、现实启示:上篇个案研究,主要是对宋代“三礼”诠释的名家名著展开具体探讨;
有史学家称宋朝为“黄金时代”,有史学家则认为宋朝“积贫积弱”“太窝囊”。对于这个备受争议的朝代,作者独辟蹊径,抛开主流史观与文学形象,投身到宋朝的“现代化”细节中,像一个宋朝人一样去观察他们身处的世界:合作、互信的秩序,言论自由的氛围,“公天下”的“产权”观念,事无巨细的福利体系,严密的司法程序,相对健康的政治生态,“现代化”的金融体系,“时尚”的经营手段,丰富多姿的业余生活……将所有这些侧面组合起来,我们便会发现一个与我们以往认知完全不一样的宋朝。
徽宗南幸至润,郡官迎驾于西津。及御舟抵岸,上御棕顶轿子,一宦者立轿旁呼曰:道君傅语,众官不须远来。卫士胪传以告,遂退。徽宗南幸还京,服栗玉并桃冠、白玉簪、赭红羽衣,乘七宝辇,盖吴敏定仪注云。
《西夏王朝》一书,是由人文历史学者唐荣尧,通过十多年沉身史籍研究、二十个省区田野调查,依托央视年度重磅纪录片《神秘的西夏》,精心创作的一部讲述西夏王朝存亡兴衰的巨著。 海报:
本书为“两宋烽烟录”丛书之一。作者依托翔实的史料,对公元十世纪北宋王朝完成中原统一之后,与北方民族契丹所建立的辽王朝相互间的关系变动,作全方位的观照。书稿共分《城头大王旗》《画策收南北》《呜咽高梁河》《拉锯战未休》《澶渊订和约》五章,加上一个追叙源流的“楔子”和一个总括大略的“尾声”。全书体例严谨,叙述流畅,形象可感,以其层次分明的叙述,独出机杼的见解,加上描绘清晰的地图配置,为历史爱好者提供了一本生动可读的通俗性学术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