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书名采用了《太平天国史讲义》,初衷是追慕先贤,效法先师孟森教授的《清史讲义》。孟森老人学术精湛,他对晚明与清代早期的研究,独步学坛,为海内外所倾服。他在北京大学讲授清史,听课者座无虚席。讲稿梓行后,我收藏了一份,内容上佳,但文笔稍显艰涩,特别是当今的青年难以卒读。因之我们在撰写本书时力求文笔浅明畅达,不以辞害义。我们十分钦佩孟森先生,若本书也像《清史讲义》一样,能使读者有所增益,则作者将感到不胜荣幸!
海宁陈氏、查氏,桐城张氏,山东孔氏,以及满洲钮祜禄氏等,均为清代著名的世家大族。本书对其家族形态、人口成长、地域分布,及其与皇权的关系等论题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讨论。作者在充分掌握史料的基础上,借鉴人口统计、族谱分析等社会学研究方法,由此跳出了传统历史研究方法的窠臼,为认识有清一代的历史提供了新颖独特的视角。
随着社会史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以“长时程”的历史标尺,考察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变迁,藉以揭示人类社会的演进轨迹,其重要意义已日益为人们所认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和社会生活史研究的方法与路向已无懈可击。当我们斤斤于一事一物的描述时,固然为人们了解这些历史现象提供了方便,却万万不能忽略了纷繁复杂的表层现象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被掩盖着的深层意义。尤其是,当我们试图就某些历史事实推衍出一段统一的地直线行进的历史序列时,切不可忘却,整体论认知方法的合理性与适用性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明代近三百年的历史即证明了这一点。 全书搜集、采录的资料相当丰富,除正史外,广涉方志、笔记、文集、碑刻、民歌、戏曲、小说、俗谚等等,尤其对诗文戏曲、民谚俗语、出俗出版物的发掘、借助相当成功。著者力图凭藉
清朝统一准噶尔的过程,并非像人们所想的那些:清朝皇帝有一个既定方针,三代皇帝身体力行实现了统一。从结论上看是无误的,但实际情况并非那么简单。清朝在统一准噶尔的过程中,和准噶尔的关系经历了曲折的文化,清朝康雍朝三代皇帝的想法也多次变化,统一过程是由许多历史的必然和偶然的因素促成的。清朝的强大必然要统一周边部落,但许多偶然事件或促进或延迟了这个进程,使清朝统一周边的过程历时了一个世纪(1662-1762年),这其中,武力对抗的时间只有17年。 本书通过探讨清朝统一准噶尔过程中的这些变化,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清王朝高层决策变化的各种因素,并分析此间各种势力的消长情况,以历史本来面目,重现清朝三代皇帝在统一准噶尔过程中的战略决策过程。
本书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为纪念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而举行的大型展览的配套图录。书中利用大量文物展现当时中国的先进科技文明,展示六百年前郑和进行“和平之旅”的壮举。
本书收录16篇学术论文。这些学术论文在时间上集中于明代,在研究内容上集中于制度史的研究。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明代中后期的社会就一直吸引着各个领域学者的关注,近年来,随着《大分流》等著作的出版和随之而来的讨论,明代社会的发展,当时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明代中国与中国近代化的问题等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本书的论文均以以上的讨论为学术背景。制度史的研究是一个需要突破的传统课题。本文收录的论文以历史研究中的新制度主义为主题,展示当代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中新视角的运用。新制度主义从上个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已经为经济、政治和社会学领域的研究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但是新制度主义还没有充分地引入历史学的研究领域。本论文集是这一方面的尝试。本论文集在导论中简单介绍了新制度主义及其在其他各学科领域
千万级畅销书《曾国藩》,全新策划六卷本无障碍畅读版。唐浩明亲笔增补数万字,二十多年亲自修订升级!一改三卷本传统版式,依据曾国藩六大人生阶段,划分六卷精读本,深度还原曾氏从一介书生到中兴名臣,以中人之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中国春节zui为广泛书写的对联之一。“诗书传家”取其意思,将发扬中国传统文化那些经典小书加以精挑细选,选出那些今天读者依然开卷有益的亲切好读的作品。这些书不仅适合我们自己修身养性,尤其适合家庭共读、亲子共读,它们是中国文化的“根”与“魂”,具有鲜明昂扬的“中国精神”,是应该不断传世的具有永恒生命力的作品。留给孩子这样一套书,就是留给孩子作为中国人的一份自信。 这套书包括《唐诗宋词私学课堂》(5种)、《唐诗宋词细品慢讲》(10种)、《跟大家读中国史》(10种)、《国学经典》(12种),共计四套37册。适合做枕边书,也适合客厅、咖啡厅阅读,方便轻巧也适合带一本去旅行。 《跟大家读中国史》包含以下10种图书,分别李大钊《史学要论》,张荫麟《中国史纲》,何兹全
《明清史学术文库:明代政争探源》分为三编:编从明代对江南地主的笼络政策谈起,着重分析朱元璋及朱棣父子对江南地主打击的原因及江南地主对明政权政策的影响;第二编主要说明朱棣迁都北京后,明朝皇帝扶植北方地主及北方地主经济势力的不断壮大;第三编叙述明中叶后直至清初,江南地主与北方地主在朝廷一些政策中的分歧及两大政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与斗争。
《明清史学术文库:清代八旗王公贵族兴衰史》以《清实录》、官方档案和调查资料为主,结合其他文献,研究八旗王公贵族从无到有,由盛而衰,从兴起、发展、没落到新生的全部历史,详细叙述王公贵族驰骋疆场、创业兴邦、治理国政及其坐享厚禄、广建庄园、揽权纳贿的基本事实,阐明一些王公在政治、军事、科学、文艺、书法及史学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做出的贡献,剖析八旗贵族的阶级特性,探讨这个集团由盛而衰的历史规律,反映他们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新生活。
“花是精华,人亦是精华 最为精华的还是那个时代 风华而又奢靡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种种” 《南华录:晚明南方士人生活史》标题中的“南华”在这里不是地名(南华县、南华寺),不是人名(南华真人),不是书名(南华经),而是取字面上的意思:“南方的精华”。作品描绘的是已经消逝了的南方的故事:梦境,戏剧,园林;文士,才女,奇人……这是明万历后南方中国士人的生活史。出没其间的有文徽明、董其昌、吴其贞、项元汴、李日华、屠隆、汤显祖、董若雨、祁彪佳、吴梅村、陈洪绶、周亮工、张瑶星、龚贤等致力于私人空间营建的画家、曲家、鉴赏家,有计成、张南垣、柳敬亭、苏昆生、罗龙文、汪然明等来自民间草根的艺人和匠人,也有商景兰、薛素素、钱宜、王荪、王微、杨云友、林天素、柳如是等命运各异的传奇女子。这些玩
本书收录16篇学术论文。这些学术论文在时间上集中于明代,在研究内容上集中于制度史的研究。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明代中后期的社会就一直吸引着各个领域学者的关注,近年来,随着《大分流》等著作的出版和随之而来的讨论,明代社会的发展,当时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明代中国与中国近代化的问题等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本书的论文均以以上的讨论为学术背景。制度史的研究是一个需要突破的传统课题。本文收录的论文以历史研究中的新制度主义为主题,展示当代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中新视角的运用。新制度主义从上个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已经为经济、政治和社会学领域的研究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但是新制度主义还没有充分地引入历史学的研究领域。本论文集是这一方面的尝试。本论文集在导论中简单介绍了新制度主义及其在其他各学科领域
本书选编日军和汪伪政权进行所谓“清乡”档案资料,反映了日汪清乡的实质、目的、手段和各地清乡的具体情况,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犯下的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