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讲稿(大学用书)》为樊树志教授几十年讲述明史的讲稿整理而成。讲稿从基本知识讲起,既把这一领域最有性的观点介绍出来,又附带介绍作者自己的见解。书稿文笔流畅,讲解透彻。对明初、明末的特定时期,对党案、海禁、经济发展等专题,对从皇帝到大臣乃至当朝百姓的叙述与剖析都颇为到位,有些观点已经成为学界观点。
乾隆时期,庞大的英国使团飘洋过海来到中国。本书是该使团负责人之一斯当东综合这些资料后的集成之作,以西方人的视角,对乾隆盛世的中国社会作了面面俱到、具体而微的观察和思考。该书出版后,轰动了当时的世界,从此成为西方汉学家论述18世纪中国社会最的资源和依据。 本书翔实记录了1792-1794年使团航海到中国谒见乾隆皇帝的经过,其价值不仅在于它是以西人眼光对清朝社会的全面审视与观察,更在于其完整航海行程与日志、沿途国家与地区的社会风貌,甚至动植物种类记录,对我们了解18世纪末期整个世界的经济人文状况,并在此背景之下重新思考中国的地位都大有裨益。
紫禁城距今已有五百七十余年的历史。在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时期,由于宫禁森严,规制神秘,使许多宫闱秘事鲜为人知。因此,人们对民间流传的帝后妃嫔、王侯臣宦、珍宝文玩、辉煌宫殿等的轶事感到新鲜有趣。而自从满清王朝在辛亥革命的风暴中被推翻,末代皇帝被迫迁出皇宫以后,紫禁城便逐渐失去往日的神秘与辉煌。特别是紫禁城改为故宫并对外开放以后,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不断地从五湖四海来到巍峨的宫殿群中,打探着遗迹中的故事及典故。近年来,中外不少史学家与艺术家合作,将昔日发生于禁宫中的秘闻轶事,搬上影视舞台,引起中外广泛瞩目。
墨作为一种碳素颜料,是书法、绘画不可或缺的媒介物。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大致可追朔至三千年前,而徽墨在其发展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徽墨自五代肇始,历千年而不衰,到明清时期最为繁荣。本书阐述了明清徽墨业的概况、用途不同的明清徽墨种类及特征,对清墨家、墨品有详细的介绍,对明清墨的鉴定也有所涉及,全书附有珍贵图片近200幅,可欣赏到徽墨中之精品。
本书以崇祯年间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明朝末代皇帝十七年来虽企图中兴大明,却无力回天,错杀忠臣,自毁长城,最终走向失败,自缢而亡的曲折故事。作者从独特的角度分析了包括崇祯皇帝在内的诸多历史人物的个人悲剧和明朝灭亡的深层原因,通过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勾画了明末昏暗腐朽的暮气晚景,书中也隐藏着对国家命运的悲叹。
1906年2月22日,江西省南昌县知县江召棠应法国教士王安之之邀到法国天主堂赴宴,结果咽喉被利刃所伤,一周后身死。江召棠受伤三日后愤怒的民众焚烧了天主堂和天主教开办的法文学堂,杀死教士王安之和五位学堂教习,并累及英国新教教士金传安一家三口死于非命,这就是轰动一时的南昌教案。南昌教案是晚清后一个重大教案,也是后一个由教案引发的重大交涉,同时也是清末典型受人瞩目的涉外公共事件之一。本书考察并分析了各种相关叙述文本,对其史实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历史脉络和时代剖面的纵横双向坐标,以及通过区分事实、认知和言说的三层叙事,完成了对南昌教案的深度和立体诠释。
随着社会史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以“长时程”的历史标尺,考察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变迁,藉以揭示人类社会的演进轨迹,其重要意义已日益为人们所认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和社会生活史研究的方法与路向已无懈可击。当我们斤斤于一事一物的描述时,固然为人们了解这些历史现象提供了方便,却万万不能忽略了纷繁复杂的表层现象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被掩盖着的深层意义。尤其是,当我们试图就某些历史事实推衍出一段统一的地直线行进的历史序列时,切不可忘却,整体论认知方法的合理性与适用性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明代近三百年的历史即证明了这一点。全书搜集、采录的资料相当丰富,除正史外,广涉方志、笔记、文集、碑刻、民歌、戏曲、小说、俗谚等等,尤其对诗文戏曲、民谚俗语、出俗出版物的发掘、借助相当成功。著者力图凭藉委婉
《阎崇年集》是清史大家阎崇年先生,将50年研究、创作成果首次结集,亲自批阅增删,集学术、通俗著作17部、24卷,另加附集1卷,合为18部、25卷,800余万字,2000余张图片,主要涉及清史、满学、北京史、宫廷史等领域。 学术部分9部、12卷,包括《努尔哈赤传》《清朝开国史》(4卷)《燕步集》《燕史集》《满学论集》《清史论集》《袁崇焕研究论集》《清代大事编年》《讲谈录》。其中《清史论集》《讲谈录》为阎崇年首版的*作品。 通俗部分8部、12卷,包括《正说清朝十二帝》《明亡清兴六十年》(2卷)《康熙大帝》《大故宫》(3卷)《清朝皇帝列传》(2卷)《袁崇焕传》《古都北京》《中国都市生活史》。 附集《合掌录》,为阎崇年与星云大师的对话录,谈禅、讲史、养生、修心、悟性。 分册简介 1.《努尔哈赤传》是国内外第*部研究清太祖努尔哈赤
《涛园集》是沈瑜庆的诗文集,出版于民国时期,现由卢为峰整理点校,并附沈瑜庆之女沈鹊应与女婿林旭的诗词作品集。沈瑜庆(1858—1918),字志雨,号爱苍,又号涛园,福建福州人,沈葆桢第四子。自幼诵习诗词、史著,留心国势政事。光绪十一年中举,历任江南水师学堂会办、总办,前后入张之洞、刘坤一督署任职。光绪二十七年后历任淮扬兵备道、顺天府尹、广东按察使、江西布政使、江西巡抚、贵州巡抚等职,所至多有善政,如办学堂、兴市政、劝农事、惩奸商、抑贪私,还曾捐资倡修福州西湖宛在堂。辛亥革命后,寓居上海,与遗老结社吟诗,后受聘为福建通志局总纂修(局设于福州沈葆桢专祠内,由副总纂修陈衍负责事务)。沈氏善诗,熟于史事,结体精严,尤多名作,诗风磊珂豪宕,多奇语;其小序可备掌故,故人称其“博解宏拔”。有《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