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学术史研究,说简单点,不外“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通过评判高下、辨别良莠、叙述师承、剖析潮流,让后学了解一代学术发展的脉络与走向,鼓励和引导其尽快进入某一学术传统,免去许多暗中摸索的工夫——此乃学术史的基本功用。至于压在纸背的“补偏救弊”、“推陈出新”等良苦用心,反倒不必刻意强调。因为,当你努力体贴、描述和评判某一学术进程时,已有意无意地凸显了自家的文化理想及学术追求。 这是一场叙说历史的话语盛宴。全书共分6个章节,主要对晚清的“晚明三大家”、历史的“写作”与“模拟”、晚明“艳迹”的黯然回眸、野史·小说·名物文章等知识作了介绍。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李岩质疑:明清易代史事探微》收入历史学家顾诚先生在明清易代史事研究的文章,共计19篇。其中代表作《李岩质疑》发表于1977年,用力颇深,奠定了他在明清史学界的地位,并受到海外学界的关注。其他文章还有《再谈李岩问题》《李自成起事考》《李自成牺牲的前前后后》《清初的迁海》《孙可望评传》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论文集可以看作是《南明史》和《明末农民战争史》的补充。
《我在大清官场30年》以清代官场日记《道咸宦海见闻录》为蓝本创作,是清朝要员张集馨的自叙年谱,也是其任职其间所经历的大清官场人事浮沈的敏锐观察及看法之记录。张集馨的年谱比官场小说更真实,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研究清史名家在写道咸历史时都多次引用本书,其对大清官场的鬼蜮情形刻画入微,不亚于清末之《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我在大清官场
讲学之风是明代学术最突出的特点。包括朱子学、阳明学在内的明代理学,皆以讲学为其传播学说、交流讨论及学派建构的关键性机制。此风气发端于明初曹端、薛瑄诸人,而盛行于明代中后期湛若水、王阳明之后。阳明以不世之功业、澄彻之学问,演畅良知之学,激起讲学之风,延续百年。本书主要探讨明代百年间讲学的发展历程,以及讲学与政治、学术、社会道德等问题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政治、学术、道德诸问题与讲学的缠夹不清,以及带来的各种流弊,使百年间明代的讲学经历了一个由热情奔放、激情四溢的开放时代向含蓄内敛、相对封闭的保守时代的转变,讲学主流的道德感持续增强,宗旨由阳明学向程朱学回归,风气趋于保守,活力渐趋耗尽。
这部《晚明悲歌(大明王朝灭亡之谜)》,写的是明朝后期即晚明的历史。但又不全面反映整个晚明的历史风貌,而是从政治史的角度,撷取若干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来展现繁荣强大的明王朝走向衰败的历史过程,探究其覆亡的深层原因。代元而起的明朝,是中国古代史上汉族地主阶级建立的最后一个统一王朝,也是仅次于唐朝的第二个国祚绵长的封建王朝,是什么原因让如此强大的一个帝国顷刻之间灰飞烟灭?明朝的覆亡,明思宗实难辞其咎。但如果细加追究,人们又不难发现,导致明亡的祸根,早在明太祖废除丞相、强化君主之时即已深深埋下……《晚明悲歌(大明王朝灭亡之谜)》由陈梧桐所著。
《明代卷》依据《明史》、《明实录》、《明会典》、《大明一统志》、《寰宇通志》等史书及大量的地方志、文集、笔记等资料,对明代地方行政区划的主要构成即作为正式政区的布政司系统,以及作为非正式政区的都司卫所、总督巡抚的设置和辖区变迁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尤其是抢先发售全面复原了明代特殊的“军管型政区”——都司卫所的设置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