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书稿为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之一种。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系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中国史学会主持,几乎当时所有国内著名历史学家都参与编纂的一部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大型资料汇编。其编纂时间之长、动用人力物力财力之多、规模之大、涉及范围之广、作用影响之深远,在中国近代史书籍编纂领域中是的,也是研究近代史的学者所必须翻看、查阅之资料,故这部书的功用自不必多讲。本编《洋务运动》共8册,约350万字,初版于1961年,共收辑资料97种,其中外文资料4种。分专题介绍清朝在甲午战争前的洋务活动,包括综合篇、育才篇、海防海军篇、练兵篇、制械篇、马尾船政局、轮船招商局、铁路篇、电报篇、矿务篇、纺织制造篇、传记篇。本次出版为影印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明史讲稿(大学用书)》为樊树志教授几十年讲述明史的讲稿整理而成。讲稿从基本知识讲起,既把这一领域最有性的观点介绍出来,又附带介绍作者自己的见解。书稿文笔流畅,讲解透彻。对明初、明末的特定时期,对党案、海禁、经济发展等专题,对从皇帝到大臣乃至当朝百姓的叙述与剖析都颇为到位,有些观点已经成为学界观点。
清光绪末年,国门洞开,受西学东渐的影响,有志之士纷纷倡建具有现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当时担任直隶省提学使的卢靖先生向光绪皇帝奏请,倡建直隶省图书馆,获准建馆,并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建成。直隶省图书馆便是天津图书馆的前身。建馆伊始,满汉官吏纷纷捐献自己的藏书,由此奠定了本馆藏书基础。以后通过捐赠、拨交和采购等多条渠道,经过近百年的发展,馆藏图书总数达到了300余万册,以藏书宏富和影响,跻身全国十大图书馆之列。 丰富的馆藏文献,为我们参加《清史·图录》项目提供了前提条件。我们为《清史·图录》数据库项目提供了有关清史图片资料近7000幅,包括多个门类,而舆图类的特点最为鲜明,所以,本次我们选录舆图作为《图录丛刊》的首批图书予以出版。 本书收录水道图和古迹图等两大类图籍,其中包括《治河全书》
道光朝(1821-1850年)是清人关以后的第六个朝代,就延续时间而论,在有清一代的历史上仅次于康熙、乾隆和后来的光绪朝。众所周知,此间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和清王朝的衰落期,危机四伏,各种矛盾十分尖锐。但是,若仅从表面上看,此时田野炊烟袅袅,道路商旅络绎,城镇星罗棋布,如非饥荒年景,人民生活大体还过得去。在庙堂之上,道光帝依仗祖先的余荫,威风不减地稳坐金銮宝殿,比起盈野、激烈竞争的太祖、太宗时代和骨肉反目、斗争险恶的顺康雍诸朝,道光朝不乏父慈子孝,君唱臣合的“祥和”的一面。假如没有鸦片战争的爆发,仅按中国古代社会的标准而论,道光朝虽无法与康乾盛世同日而语,但基本上也还说得过去。总之,这些因素本来注定了道光朝应该是个较为平和,没有什么特色,不会给人留下太多印象的历史时期。然而,偏偏是
《清朝奏折制度》内容简介:奏折原为君主广谘博采的主要工具,臣工凡有闻见,无论公私事件,俱应据实奏闻,以便君主集思广益,督抚提镇司道等员,彼此不能相商,各报各的,其内容较例行本章翔实可信,所有不便形诸本章的机密事项,或与朝廷体统攸关的事情,或有兴革更张之请等,俱在折奏之列,而且奏折因有君主的朱批,更增加其价值。因此,就奏折的性质而言,其重要性,远在题本之上。其次就宫中档奏折原件,或办理军机处奏折录副的史料来源而言,虽有不少廷臣的奏折,但其主要来源是来自直省外任官员,所以奏折对地方事件报导极详,含有非常丰富以及价值颇高的地方史料,包括吏治、社会、经济、文化及中外关系各方面,研究有清一代的的历史,奏折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清朝奏折制度》原属刊行于20世纪70年代的台北故宫博物院甲种丛刊。
《明代考据学研究》,台湾著名经史学者林庆彰的专著,是一部研究明代考据学的重要作品。明代考据学向来认为开清代考据之先河,有一批重要的学者,如焦竑、杨慎等,其他重要考据学者,均有专章讨论,分析其学术的利弊得失,对于研究明代学术史以及清代学术渊源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清代法律在演变过程中逐步减少基于等级和族群的差异,即法律的常规化。学界尤其是美国的“新清史”,将旗人换刑特权视作清代满、汉不平等的重要证据。本书揭示历史的另一面:旗人换刑特权是清廷废除满洲刑罚体制以适应汉人法律的产物,清代法律在变化中不断削弱这种特权。晚清不同等级和不同族群的妇女犯奸后,在拟罪和执行刑罚上几乎没有区别。清代刑部严格区分刑事与民事案件,在审理民事案件时强调法律体现的民事原则,而非涉案者的等级或族群背景。
道光朝(1821-1850年)是清人关以后的第六个朝代,就延续时间而论,在有清一代的历史上仅次于康熙、乾隆和后来的光绪朝。众所周知,此间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和清王朝的衰落期,危机四伏,各种矛盾十分尖锐。但是,若仅从表面上看,此时田野炊烟袅袅,道路商旅络绎,城镇星罗棋布,如非饥荒年景,人民生活大体还过得去。在庙堂之上,道光帝依仗祖先的余荫,威风不减地稳坐金銮宝殿,比起杀人盈野、激烈竞争的太祖、太宗时代和骨肉反目、斗争险恶的顺康雍诸朝,道光朝不乏父慈子孝,君唱臣合的“祥和”的一面。假如没有鸦片战争的爆发,仅按中国古代社会的标准而论,道光朝虽无法与康乾盛世同日而语,但基本上也还说得过去。总之,这些因素本来注定了道光朝应该是个较为平和,没有什么特色,不会给人留下太多印象的历史时期。然而,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