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明朝创造过无数辉煌,为何在最后的60年里迅速崩塌?崇祯帝一生勤奋,为何没能挽救明朝的颓势?明末名将众多、军队庞大,为何被人口仅数十万的女真打得节节败退?李自成又是如何一步一步灭亡明朝的? 本书回望明朝最后60年的困局,从朝堂之乱、辽东之困和农民起义这三条主线展开,剖析明朝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重重危机和应对之策,揭示明朝的内外矛盾,反思明朝灭亡的原因,以全新的视角解读这段兴亡史。
本书以明朝后期的历史为论述核心,运用经济学框架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分析明朝后期的衰落原因,以此揭示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规律。全书以明朝后期七位皇帝的治理情况为脉络,完整展现了明朝由极盛走向衰落直至覆灭的乱世图景;以明朝后期的变法为核心,讨论了明朝后期张居正、海瑞及崇祯皇帝等人锐意变法,但面对党争乱局和战争失利,一系列改革最终都走向失败,没能挽救明朝于覆亡的命运,并指出官僚腐败、明末党争是盛世转衰的重要原因。
本书是溥仪的英国老师庄士敦的回忆实录,围绕中国的末代皇帝溥仪,描写了一个西方人视角下的近代中国。全书以时间为轴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大清王朝的垂死挣扎(1898 1912);帝制的终结(1912 1924);从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到去往奉天之前的生活(1924 1931)。 在这本书中,庄士敦不仅描写了末代皇帝从少年时代到青年时代的生活,也展现了晚清到民国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从百日维新义到义和团运动、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等等。
《明史》由著名明清史学家孟森先生所作,分为总论与分论两部分,总论提纲挈领,分论评述开国、靖难、夺门等各个时期的史实,细致清晰。本书吸收了近代史论的研究方法,以二十四史中的《明史》为基础,以其他史料为引证,澄清了明史研究中的诸多疑窦,并在政事大端、人物活动上多具灼见明识,是现代明史研究的代表作之一。
明朝是一个封建高度集权,在国力上强弱相兼、科技上繁荣发达的朝代,其文官政治和君臣博弈等历史教训值得后人深思和记取。本书旨在以简约精当的笔墨、不乏睿见的点评,为读者呈现延祚276年的大明风华。笔调风趣而严肃,深入而浅出,尊重历史而不盲从,在正史和传说之间寻找更为隐秘的落脚点,暗藏玄机。
◎内容简介 本书按明朝历代帝王的时间序列,以重大历史事件为主线,介绍了大明王朝近300年的历史。不仅讲述了明朝的启蒙思想、人文主义、市井文化、党社与市民运动、商品经济的兴起,以一种崭新视角展现明朝向近代转型的宏伟历史进程,而且讲述了明朝的官僚政治、君臣冲突、党争与政争、民变与外战等,最终从文化桎梏、体制顽疾、经济畸形几个方面揭示了明朝灭亡最本质的原因。
《左宗棠传》是一本介绍左宗棠生平事迹的经典传记。 左宗棠是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其人生经历十分复杂和传奇。 本书对左宗棠的一生做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和分析,书中重点分析了当时复杂的时代背景,尤其是详细描写了左宗棠收复西北及新疆的过程。可以说,本书不仅是传记,更是一部神奇的晚清西北边疆史,一本视角独特的中国近代史。
本书从军事后勤的视角探讨了明代疆域变迁与国家兴亡。军事和财政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命题,后勤补给体系既是国家财政能力的直接反映,更是决定国家命运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明朝后勤物资筹备、仓储运输、战争消耗等的分析,可以直观地看到明朝不同时期军事能力与边防线的变迁。明朝开国,朱元璋精心谋划后勤补给线,推行军屯,辅以民屯、开中法,军粮充裕,故崇尚野战,多次大兵团征伐;仁宣时期,边防线受到后勤压力,逐步内迁;土木堡之变后,明军彻底转入防守,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后勤能力不断降低,进入依托长城线进行治安战的阶段;明后期,万历三大征暴露了明军后勤运输能力和保障能力的不足;到了明末,明军在辽东与后金的战争,以及在西北、中原与农民军的战争,都因后勤线中断而惨败,明朝也因此灭亡。本书视角独特,史料丰富,有
本书是吴晗先生研习明史的精要集成: 《明史简述》为吴晗在中央高级党校所做学术讲演的讲稿记录,详细阐明了明史研究中的基本和关键问题;《明代政治军事与社会》收录了吴晗一生中解读明王朝的核心文章,特别包含了其对明代恐怖政治、朱元璋统治策略等命题的深入探讨;《明代人物》则深刻再现了明代历史上的代表性人物,以点带面,通过生动的人物刻画,全面理解明代的政治特点和社会风习。 历史是一面镜子,纵览明朝大历史,还原你心中真实的大明影像。
随着 14世纪危机 的爆发,由蒙古帝国构建的欧亚世界体系解体,东方和西方走向分离,逐渐演变为影响至今的近代世界新秩序。推翻蒙古统治的明朝建立起新的东亚体系,在 17世纪危机 到来、明朝终结之后,这一体系又被清朝所继承。 夹在 元末明初 明末清初 两大危机之间的明代(1368 1644)是什么样的面貌?除了残酷、血腥、互相倾轧的政治,这一时期还有哪些看点?明太祖制定的祖制禁锢,其后出现哪些乖离?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又对中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本书综合多种最新研究成果,让看似 一成不变 的明代变得鲜活、 有趣 了起来。
1793 年英国以为乾隆皇帝祝寿之名派遣使团来华访问,这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大事件。本书作者约翰 巴罗是使团官员,他详细记录了使团访华的经过与观感,从一个英国人的视角真实反映了乾隆时期的社会各方面,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本书内容涉及清时的政治、法律、财政税收、农业、外贸、科学技术、民情风俗、妇女家庭、宗教信仰、绘画、建筑、语言文学、天文、医学等方面, 堪称一部百科全书。此书出版后大受欢迎,又译成德文、法文等语种,被经常引用,成为当时欧洲人认识中国的参考书。本书也是今天认识清朝历史的重要文献,可以补正史之不足。 本书原著有副书名 一个 洋鬼子 的八国联军侵华实录 。1900年,作者乔治 林奇作为随军记者,跟随侵华联军,从进入上海写起,直到事件结束,将联军侵华的过程,以第一人称视角记录下来。他记录八
开局一只碗,结尾一根绳,铮铮铁骨,贯穿始终。 《明朝大历史》是史学大家孟森所著的史学名作。 从元末红卫军起义到朱元璋称帝,明朝时的中国,不和亲,不赔款,不议和,不割地,那段历史时期被称为刚明。 曾是和尚、乞丐的朱元璋如何成为开国皇帝?朱棣为何被称为天生战士?明朝宦官专权为何如此严重? 摆烂 的万历皇帝谜一样人生, 作死 的南明内斗 特色鲜明的人物,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明朝全史,尽在此书。
《清史》由著名明清史学家孟森先生所作,分为总论和分论两部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讲述了清朝近两百多年开国、昌盛、衰亡的发展变迁。本书以《清实录》和《清史稿》为基础,扎实严谨地考证了清代种族、世系、八旗制度等的原貌,其中叙述评议,多有精辟独到之处,是近代研究清史的经典之作。
本书就清代内务府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曾发生的故事,以通俗笔调加以展开,展示一个人人熟悉,却又充满神秘色彩的机构。 内务府在清代,职能重要,它是皇帝的御用机构,为皇帝服务,从皇帝的吃穿住行到私人小金库,都由内务府掌管。 内务府权势之大,只有皇帝信任的大臣才能执掌内务府。内务府机构庞大,涉及到江南织造局、敬事房(太监)、盛京内务府、御茶膳房等诸多机构,又通过各种途径,获取钱财。在内务府的历史上,演绎了诸多精彩故事。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让时间变得稀缺而紧张,但一味的碎片化阅读或浅度阅读也会令人厌倦。作者坚持用细读的态度探究历史,也为读者呈现有深度的文章。晚清是中国*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没落期,中外、新旧势力交织存在,有许多精彩故事值得细读、细看,作者翻阅档案馆、回忆录、《清史稿》等,以通俗轻松的语言去讲解,保持旁观者的清醒来评论,从政治、军事、文化等不同方面讲述从1840年到1911年那段动乱的时期内涌现出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力求在枯燥的史料中挖掘出新鲜的有价值的东西,以启发读者思考和辨析。
永乐之治:朱棣传分为两个大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讲述朱棣夺取皇位的过程,对靖难之役前后的一些著名的事件进行追根溯源的辨析,包括朱棣起兵的具体原因,重要战役因为朱棣对史料篡改而扑朔迷离的过程,当然也包括靖难成功后对靖难遗臣屠戮的真相等。 第二部分讲述的是朱棣在位22年来的历史。本书不同于一般的朱棣传记,以朱棣的视角展开他在位后的历史,而是将朱棣放进他所在的那段历史中,阐述分析朱棣在永乐年间的各种政治、军事事件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虽然是朱棣的传记,但绝不是一本与现行朱棣传记同质化的作品,通过本书,读者一定能够看到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朱棣,他可能与固有的流行的形象不同,却也更加真实。
内斗就要亡国,亡国也要内斗!人性的荒唐莫过于此! 公元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克北京,崇祯帝自缢。消息传到留都南京,立谁为新君的问题就变得迫在眉睫,文武官员纷纷涌动,都想在新君面前占据首功,却不想,这种各怀鬼胎的心思为南明政权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在武将马士英等人的拥立下,福王朱由崧即位,改元弘光,而这些“定策”功臣也造成了南明内部权力的失衡,继而引发内斗不断。弘光政权、隆武政权、永历政权继立,先后与大顺军、清军展开你争我夺的角逐,但激烈的内部斗争,使南明君臣在不停的内耗中,失去了无数翻盘良机,走向了失败。 南明是在内斗中粉墨登场,也是在内斗中分崩离析!翻开本书,从南明的灭亡看透人性的荒唐!
乾隆朝前期,主要还是根据传统儒家的理念,如 回复三代 来治理国家,到了乾隆朝中期,却更多地表现了清廷 马上治国 的特征。本书以乾隆帝南巡为中心,把很多历史事件都串联了起来,如 文字狱 四大案 等,作者像讲故事一样,把乾隆朝中期的历史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