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内容时间自1865-1895年,叙述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成型期以及中国朝野酝酿变法和改良的时期的基本史实。如中国边疆危机和中法越南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洋务新政和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教案频发以及改良主义思想主张的提出和革命活动
《孙中山研究丛录》为中山校庆九十周年系列出版物之“孙中山研究”之一。本书为作者李吉奎研究孙中山的自选集,收录30余篇已刊、未刊的论文,内容涉及孙中山生平革命活动、思想学说、人际交往以及与孙中山相关问题的研究,集中反映了作者研究孙中山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中国城市抗争的研究》再现了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的历史全貌,全面系统地分析了这场运动兴起的背景,运动在上海、广州的展开过程,海外华人在运动中扮演的角色,运动中的宣传手段及动员策略,运动对中美关系的冲击,以及对此后数十年间民众抗争运动的影响。作者对两个抵制运动中心上海和广州的比较研究,对海外华人特别是新加坡和马来亚华人在抵制运动中作用的探讨,对抵制运动与1911年辛亥革命关系的分析,以及将这场运动视作一场社会运动加以考察等,都是《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中国城市抗争的研究》填补研究空白之处。1905年的抵制美货运动,在很大程度上被研治20世纪中国历史的学者所忽视,作者以他广阔的研究视野和独特的研究视角,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挖掘,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这场运动在中国现代史上极其深远的影
朱英主编的《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报刊舆论、城市变革、民间社会和农村社会等方面,更加深入地考察了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变迁所产生的影响。全书的特点之一,是在体例上按专题研究进行排列,而不是平铺直叙和面面俱到地撰写辛亥革命史。另外,本书主要是着力探讨辛亥革命在各方面所产生的影响,自然也对人们如何看待上述近年来出现的“新观点”有所帮助。
本书原系英文论著,初发表于1957年4月在台湾出版的《清华学报》上。翁同龢,江苏常熟人,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状元,后以同光两朝帝师久值中枢,对晚清政局影响至巨。萧先生深入分析翁之性格与心术,及其与戊戌变法运动兴亡的因果关系。书中指出,戊戌变法维新时期的政争不仅单纯的新旧思想之争,而且参杂了无关新旧的个人权益之争。翁同龢当然不是利己之人,但他的利己行动却对变法运动影响深远。本书对翁氏野心与隐情的揭露,在海内外学界产生了较大反响。
本书研究自先秦至民国时期的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史。这一研究不仅是传统的关于历时政区沿革的考证(纵向),而且对同一年代各政区并存的面貌作出复原(横向),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相关的复原以详细至逐年为尺度。全书分为12卷,包括总论、先秦卷,秦汉卷,三国两晋南朝卷,十六国北朝卷,隋代卷,唐五代卷,宋西夏卷,辽金卷,元代卷,明代卷,清代卷,卷。在掌握传世与出土历史文献的基础上,本书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力求可能地反映历史真实。全书以重建政区变迁序列、复原政区变迁面貌为主要内容,而由于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的变化很大,在正式政区以外又有准政区的形式存在,加之政区层级、幅员及边界在不同时期的变迁程度不一,因此各卷又独立成书,其考证过程和编写结构有各自的侧重点。本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学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研究》由江西省萍乡市党史学会组织有关学者撰写的论文组成。分为“总体研究”“专题研究”“事件研究”和“人物研究”四个部分,收录了30篇论文,对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的历史地位、主要过程、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了阐述和评析。
《翁同龢日记》记录了历史上很多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政权核心事典,是可信性强的手资料,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为近代史研究者的参考工具书。可能非一人整理,且由于对常熟一地的方言、地名、人名等不熟悉,又由于对行草书体文字的识别易出差错,导致对翁同龢日记稿本中一些字词的辨认,疏误不少,字句脱漏、衍误亦复不少。为还这部近代史的“工具书”的本色,更便于学界使用此书,作者费两年多时间,将稿本和排印本对照比较,纠排印本之谬达七千余处。另外,作者还将《甲午日记》即第二部“军机处日记”首次译成专文附于书后。
乔治·奥尔古德编写的《1860年的中国战争--信札与日记》,1901年在伦敦出版。奥尔古德是英军中负责军需后勤的准将,本书是他用日记和书信的形式逐日记录战争进程的回忆录,引用了随军摄影师意大利人贝阿托拍摄的大量老照片,非常直观,真切地反映了宏大而惨烈的战争场面,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