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们熟悉的辛亥革命几乎是革命党人单方面的叙述,而傅国涌编著的《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上册)采用的是亲历者的日记、书信、口述、回忆录等史料,它们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具有不同政治倾向,既有那桐、荣庆、绍英、徐世昌、许宝蘅、汪荣宝、郑孝胥、恽毓鼎、叶昌炽等官员的日记,也有叶圣陶、吴宓、徐志摩、陆澹安等学生的日记,还有宗方小太郎、内田顾一、计约翰等外国人的日记,另有大量英、日、法等国外交人员的书信,通过这些私人记录,《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上册)重现了有关辛亥革命的许多史实,对辛亥革命作出了全新的解读,让我们得以进一步靠近现场,看到一幅幅更真实的历史图景,在平静的叙事中感受那个大变革时代的呼吸,重新认识那场改写历史的革命。
《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下册将从辛亥革命的表象逐渐深入到它的内层,重新解读百年前的那场大变局。从武昌枪响到清帝退位,大江南北,从各省封疆大吏到王公大臣分别作出了怎样的选择?本书通过大量日记、书信和回忆录,以史家的冷静之笔将他们在历史转折关头的心态、表现一一呈现,没有任何遮掩,也没有任何美化或丑化,在大量鲜为人知的细节背后,我们看到是他们在王朝落幕时的真实面孔。辛亥革命最终以和谈的方式完成了民国的“创世记”,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南北双方财政的困境,正是缺钱逼使双方走向对话、妥协,并以民国结束了帝国,这是以往常常被忽略的一点。在辛亥大潮中不仅那些创造历史的大人物一一登场,其中还闪现着许多初次亮相的少年学子的身影,他们中既有后来的名将白崇禧、张治中、万耀煌们,也有知识分子
根据海内外*解密档案,真实展示中统从初创到发展壮大,直至败走台湾的历史全景
根据海内外新解密档案,真实展示军统从初创到发展壮大,直至败走台湾的历史全景
冯克力主编的《老照片( 23辑)》中记录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位新西兰摄影师约翰·特纳镜头里的中国,讲述了空军英烈龙震泽的英勇事迹,以及潘美顾医生在福建屏南棠口传教的经历与见闻。
本辑列有五个栏目。“逝者留声”中有回忆黄克诚的口述,有吴祖光生前的口述:“名流青史”既有毛主席机要秘书的口述,回忆张治中的口述资料,又有乒坛名将梁戈亮的自述及小岗村农民、北京第一家个体餐馆主人的口述:而“长卷先睹”:“百姓论桑”和“多维视角”更有普通人的亲历,精采纷呈。
《民国大师经典书系:一指流沙,我们都握不住的那段年华》内容简介:民国大师经典作品系列共十册,本册为民国大师沈从文作品精选集。沈从文是现代文学家,其作品尤其是描写湘西民间风情的小说备受推崇。《民国大师经典书系:一指流沙,我们都握不住的那段年华》精选了沈从文的《边城》《三三》等精美文章。读者可以通过这些文章了解当时社会及大师的思想,并在文章中了解大师的人生。
《梦焰》是一部既有生活又不回避矛盾的厚重之作,克服了现实军旅题材的软肋,描摹勾勒出我军几代军人的形象,是军旅文学领域近几年来颇为重要的收获,亦是正面强攻军队现实题材长篇小说的扛鼎之作。《梦焰》立起了从战区司令到军长、旅长、营长、连长、排长、战士这样一个完整的作战部队层序人物系列,无论地位高低。
《亲历延安岁月:延安中央医院的往事》作者金星历时8年,拜访了100多位在中央医院工作过的老同志和200多位延安时期的爸爸妈妈,忠实地记录下亲历者们讲述的发生在延安中央医院的那段往事,以口述历史的方式,揭开尘封70多年的历史,展示一个在黄土高坡上的窑洞式医院建立到撤离的全景画面。全书从一个医生独特的视角出发,用叙述性的语言、生动感人的故事,回顾了那个缺医少药、物质条件艰苦的年代,医护人员怎样因地制宜地治疗疾病,怎样迎接3800个“延安娃”的到来,怎样用吃饭的处方来挽救孩子的生命,怎样用“望、触、叩、听”的传统技能让病人恢复健康……
《村选》中汤金山与张丽娟同是坂达村人,从小青梅竹马,从小学同学到初中。汤金山少时顽皮,屡惹祸端,初中毕业后回村务农,因闯祸离家出走,独自到省城打工。数年后他带着一个外乡女子回到家乡,成家立业,在家乡与县城间跑客运,同时参与村中事务,被视为浪子回头。后因为不满老村长张茂发处事不公,加上妻子意外车祸身亡,再次离家到省城打工。张丽娟之母为当年县城下乡知青,与农民结婚后留在乡下,经历坎坷,因病去世。母亲的遭遇使张丽娟决心离开农村。可是命运不济,高中毕业后连考数年,都没能考上大学,只好留在县城打工。后被张茂发动员回乡当村干部,与张的侄儿,追求她多年的张富全订婚。却不料意外生变,张丽娟与张富全分手。 汤金山闻讯从省城赶回,终与张丽娟结合。一对农家青年男女准备相携远走高飞,却又因家中拖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