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中国当代史编研和国史学科建设展开,为作者研究成果中具有代表性的著述选集。全书分为中国当代史的学科建设、中国当代史的基本过程及重大事件、中国当代史的经验总结、中国当代史与当代中国问题研究、中国当代史著作评析等五个部分,重点围绕什么是国史和国史研究,如何划分国史发展的阶段,什么是国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如何科学总结国史发展的基本经验、规律与特点等问题,进行阐释;视野宽阔,内涵丰富,认识深刻,见解独到,富有创新性,对于中国当代史的研究编纂和宣传教育工作,具有较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
本书 是作者在国共关系研究上的成果之一。作者历经数年,搜集整理了两党在抗战前后十多年间谈判的草案、提案和谈话录,以及在各时段开具的条件;直接或间接引证了各种涉及谈判问题的来往信件、电报、报告、情报及会议记录等材料;解密解析了“‘收编’与‘改编’”“‘合并’与‘跨党’”“新四军问题交涉”“蒋毛会面之流变”“马歇尔调处的成与败”“打亦谈来谈亦打”“南京代表团的困境”等一系列谈判的核心问题;真实再现了在云谲波诡形势下,国共两党谈判的曲折过程和历史真相。
1943 年,不平等条约被废除;蒋介石写作并发表了《中国之命运》并且与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开罗会议上会晤;蒋夫人宋美龄在美国国会发表了历史性的演说;新疆脱离了苏联长达十年的控制回归中央;河南遭遇了灾难性的饥荒;中共正在经历延安整风中最后也是极左的“抢救运动”。 一旦把关注点集中在特定的一年,就能发现这一年发生的很多事件,都对后来的历史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上述和其他事件,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这一年,作者试图在本书中对一些特定时刻进行史实重建,在作者看来,这是超越以中美关系为核心的狭隘的抗战研究的好办法,由此得以理解那些决定中国命运的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发展事务。
本书继承了作者多年对现代文明发展差异的研究思想,还包含了一些新的观点。主要分析了现代大革命发展的文明和历史背景,它们与现代性、现代文明以及多样现代性发展的关系;现代政治体制的动力和革命象征的命运,在不断变迁的现代文明中,它的动力和困难。
本书是美国人对20世纪前期发生在中国青岛的日德战争的记录,作者从第三方角度详细叙述日德青岛战争的历程,在迄已出版的文献资料中较为罕见,较之德、日双方对战争的各自表述更具可信度,可以帮助读者全面、客观了解战争的起因、发展和终结。此外,作者还凭借自己在日本生活多年的经历,对日本穷兵赎武的国民性及其对华企图进行了深度剖析,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本书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它以记述一个小人物生死与档案的文字,以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我们需要温故,是因为我们的健忘,从温故中而知新则是我们温故的目的。从《温故》中,细心的读者都能感悟到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温故。
明熹宗朱由校(1605—1627年)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年号天启。其父明光宗在位仅29天便因“红丸案”暴毙,朱由校经过“移宫案”的风波,为群臣拥立继位。他在位7年,因嬉乐过度成病(一说曾落水,留下病根),于1627年服用“仙药”而死,终年23岁,谥熹宗,葬于德陵。朱由校有三男两女,无一长成,终无子,遗诏立其五弟朱由检为皇帝,即后来的明思宗崇祯帝。《木匠皇帝朱由校》以翔实的史料再现朱由校荒诞的一生,还原他由皇长孙至皇长子再至皇帝的过程,重点描绘了他在位7年的历史状况。同时,书中还对朱由校身边的两个重要人物——-魏忠贤(原名魏进忠)和客氏(朱由校的乳母,人称“天下奶妈”)多有描述,对当时的朝廷重臣、东林党人杨涟、左光斗等进行了刻画,揭示了官场斗争的残酷与惨烈,以及后宫的清冷与凄凉。
执笔法是书法、绘画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中国书法史上有关执笔的记载很多,有的只有文字没有图像,有的既有文字又有图像,而其中讲述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并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搜集了自汉代以来直至晚清民国时期的执笔图像百余幅,系统、详尽地考察了中国古代执笔方法的流变过程。为了让大家对执笔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书中附带介绍埃及、日本、欧洲等国家与地区与我国古代传统执笔方法近似的执笔现象。将古今中外执笔的方式方法作一次有趣的比较,有利于对毛笔的执使形成更加客观的认识,对今天的书法学习和创作也应具有积极指导作用。
《历目前的"中国"与中国历史疆域研究》由赵永春著
中日一衣带水,相似的政情国情、利益诉求,使得双方的关系一直处于相携与相抗的矛盾变化之中。本书聚焦于近代中日关系的阻力与助力,论述了中日之间的重大历史事件,日本当局、学者与军方对华政策的演变,孙中山、蒋介石、犬养毅、吉野作造等人对近代中日关系的作用和影响。 作者力图从正反不同视角,重新解读中日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为近代中日关系的研究提供新的反思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