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1995年初版,是这一领域最的专著。通过本书可以系统了解到当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行经,和中国人民遭受压迫、掠夺和奴役的悲惨情景。本书一个重要特点是大量引用手档案资料。作者认为近代日本侵华的罪责,不仅仅是军阀,还有财阀和政客,而这一点是日本学术界许多学者极力有意回避的。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日本学术界都很注意他的这一研究成果。近年来又有一些新的成果,拟再次修订。
社会史、文化史是近年来国际电学界的热门学科。《战时中国的社会与文化》是本计划的第三个专题。参加者有中国大陆的桑兵、高华、黄道炫、汪朝光、江沛、金以林及台湾的张建俅、洪秋芬,日本的土田哲夫、内田知行,伊香俊哉,美国的何福德、索非亚?李等,他们分别考察了战时中国的教育、社会动员、电影、民间交流、难民、保甲制度等多方面的问题。
本书以20世纪30年代红军长征为中心题材,讨论中国革命与中国政治的相互关系。作者应用了大量国内外文献档案和当事人自述资料,澄清了若干史实疑难问题,同时采取一套新型的理论模式,从“革命理想”到“政治现实”,即用中国共产主义革命逐步政治化的过程,来解释中共政治策略和权力结构的演变。这一转变与毛泽东领袖地位的确立同步发生,正是此种转变提供了主观精神的力量,加以外部因素的结合,使共产党人获得了最终的胜利。本书出版后在西方汉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被公认是研究长征和毛泽东革命思想的英文权威之作。 作者运用政治学的方法,构架了自己独特的一套研究体系和模式,即用“革命理想主义”到“政治现实主义”来解释中国共产党在地域上和战略上的关键性转变,考察了在这一转变中中国共产主义逐步政治化的过程。作者的
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共产党及其红军对张杨及其军队开展统战工作,以达成局部停战抗日来促成全国统一抗战局面的形成。西安事变前,张学良身旁有一批中国共产党人,其中刘鼎、宋黎、王以哲、高福源、黎天才、潘冬舟六人对张学良的影响极其巨大。作者特列这六人的真实事迹,旨在从不同侧面完整展现张学良在中国共产党影响下的思想转变轨迹,并以《西安事变记事(1935年9月至1937年2月)》详细叙述西安事变的前因后果及其过程。
《直言:1978―2012中国话语》是一本大众历史读物,却比普通的大众图书多一分思考与厚重。它以编年体的结构,选取了1978―2012年间反映当时社会变化及社会心理的各种话语,生动真实地呈现了这段历史,是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侧影,是一份跨越三十余年、兼具人文思辨和知识趣味的历史档案。读者可以从中读到当代中国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鲜活的生活轨迹和社会心理历程。
本书主要是从满铁与国联调查团关系的视角出发,围绕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联调查团来华调查期间满铁的活动,在对大量日文原始档案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国际背景和日本环境,全面分析和阐释满铁在国联调查团来华期间的活动目的,并理清从九一八事变爆发到国联调查报告书发表这一过程中满铁所起到的作用,进而揭示满铁在日本侵华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广大而深刻的影响——这是毛泽东当年的评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全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同凶恶的日本侵略者进行气壮山河斗争的历史。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酝酿、形成、发展与曲折的来龙与去脉,于七八十年后的今天终于第一次以完整的形态呈现于读者面前。阅读它,将有助于了解中华民族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求生存、求复兴英勇奋斗过程的复杂性与胜利的必然性。
本书包含660余幅日本每日新闻社随军记者拍摄的日军侵华的照片。在当时为了控制舆论,日军加强了新闻审查制度,由陆军省、海军省和情报局以极其严苛和机械的标准新闻照片进行审查。除了涉及军事情报等机密信息之外,反映日军侵华时期烧杀抢掠,被认为有损日军“形象”的,会引起士兵厌战情绪的照片,均被盖上了“不许可”印章,严禁对外发表。战后照片被曝光,进一步为日军在中国犯下的累累罪行提供了佐证。
????《东京左联重建后留日学生文艺活动》由小谷一郎著,王建华译,本书从史料介绍和考辨入手,介绍了1933年东京“左联”重建后,中国留日学生在日本的文艺活动。包括创办文学、社会科学类杂志和同乡会杂志,留日学生的聚餐会和交往,美术尤其是版画艺术的交流,戏剧演出活动等等。《东京左联重建后留日学生文艺活动》展现了这一时期中国留日学生的活跃风貌和中日文化艺术的交流情况。
《十里洋场的民国旧事》由民国重要人物曾任法商宝多洋行买办、重庆银公司经理、汪伪政府时曾任复兴银行行长、中国银行监察人、周佛海的机要秘书孙曜东的口述实录,由上海作家协会会员、家族史专家、曾任华东师大校报主编的宋露霞整理。 《十里洋场的民国旧事》辑有:十里洋场掠影、昔日老友忆旧、汪伪内幕杂忆、梨园人物漫记、银行家轶事琐记。孙曜东在老上海生活三十多年,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上海风云变幻的当事人和见证人,所记史事,对于复原老上海那段历史,具有特别的意义,图文并茂,资料性、可读性俱佳。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从党际交往层面,叙述中国国民党与越南独立运动的历史经纬;下篇侧重从外交层面,将中越关系置于二战后期及战后远东国际关系的背景下,通过中国关于战后越南问题政策的演变,来透视作为战时大国的中国在战后亚洲秩序重建过程中的真实处境与地位。
《学问有道:中国现代史研究访谈录》整理收录了著名历史学家杨奎松教授近年来见诸《中华读书报》《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等报刊杂志上的各种访谈、演讲文稿及专著书序。全文以平易亲和的文字,揭开国共关系、西安事变、中苏关系等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并展示了一位卓有成就的历史学家鲜明的学术态度和方法,包括他对历史真相的执着以求,对芸芸众生的现实关怀,对民族主义的全面反思,对人性的尊重和深度发掘。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广大而深刻的影响——这是毛泽东当年的评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全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同凶恶的日本侵略者进行气壮山河斗争的历史。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酝酿、形成、发展与曲折的来龙与去脉,于七八十年后的今天终于第一次以完整的形态呈现于读者面前。阅读它,将有助于了解中华民族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求生存、求复兴英勇奋斗过程的复杂性与胜利的必然性。
????《东京左联重建后留日学生文艺活动》由小谷一郎著,王建华译,本书从史料介绍和考辨入手,介绍了1933年东京“左联”重建后,中国留日学生在日本的文艺活动。包括创办文学、社会科学类杂志和同乡会杂志,留日学生的聚餐会和交往,美术尤其是版画艺术的交流,戏剧演出活动等等。《东京左联重建后留日学生文艺活动》展现了这一时期中国留日学生的活跃风貌和中日文化艺术的交流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