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 年到 1946 年,美国作家格兰姆 贝克走访了当时中国十多个极具战时特色的城市,详细记录了所见所闻并整理成书。贝克从香港出发,经柳州抵达重庆,又跟随路易 艾黎长住宝鸡,随后转至洛阳等城市,*后停留在北平。一路上,作者一方面记录了上至高级政府官员、部队军官商贾富户,下至工人、贫苦市民、农民、难民等不同人的生活和状态;另一方面,描述了日军轰炸柳州、重庆、洛阳等城市的情景,记录了中国军队对抗日军侵略的战况,以及美国政府、军队在中国的举措和表现。 在记录和呈现当时中国社会状态的同时,贝克也写下了自己的思考与分析:国民党逃到台湾是无法避免的,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美国对华政策的偏差与失误是源自对中国的不甚了解,等等。此外,贝克还以其丰富的学识,对中国社会和美国社会进行了比较
本书深入研究古代中国与欧洲之间的联系,探讨丝绸之路、大航海时代、商品与技术交流、中国知识传播等方面的重要主题。全书通过希罗多德、马可 波罗、传教士们等历史人物的故事,揭示了古代中国对欧洲文明的深刻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如何推动了西方的崛起。书中详细阐述了丝绸、茶叶、瓷器、印刷术等中国元素如何改变了欧洲社会、文化和经济,为现代世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该书不仅是一部关于历史的探索之旅,更是对东西方文明互动的深刻反思,展现了中国在西方崛起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2016年,应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邀请,南京籍摄影艺术家速加走近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群体,开始了长达5年的拍摄历程,捕捉记录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珍贵影像,并写下摄影手记。本书收录速加镜头下80幅幸存者肖像及幸存者对当时场景的回忆文字,首次以幸存者肖像特写和群像的艺术形式回溯1937年南京大屠杀这场人类浩劫,以艺术光影见证南京的历史,以高度凝练的艺术语言,显现战争对个人、家庭、城市、民族和国家造成的无法估量的创伤和影响。这是一部时间之书、记忆之书,也是一部人类之书、和平之书。
这是一部全方位呈现且严谨论证南京大屠杀真实性、残酷性、大规模性的历史作品。 为完成本书,作者于20多年来,遍访中、美、英、德、日等国图书馆和档案馆,搜索各国各类官方文件以及目击证人、幸存者证言、日记类文字资料等,旨在为读者提供更直接、更清晰、更有说服力的史实真相。 全书对南京大屠杀的各种事件(包括日军实施的各种规模的屠杀、奸淫、掳掠、焚烧等行为,战后军事法庭的审判,国际社会、学术界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争论等)加以叙述和论证,多角度地展示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棱镜。
人工智能自20世纪50年代发端,近年来发展迅猛,强烈冲击并深刻变革人类既有的生活方式。该领域多位杰出的计算机科学家为此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一名人工智能历史学家,帕梅拉·麦考黛克与这些先驱人物关系密切,并曾与他们多次合作,本书通过讲述人工智能发展历史上一些关键人物的故事,以及她与这些人物的交往经历,梳理了人工智能从早期到现在的发展概况,并提出她自己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与思考。此外,她还从C.P.斯诺的“两种文化”谈起,深入思考了人文学科与科学技术之间的碰撞和结合,对人工智能可能会给人类带来的风险和问题保持清醒的认识。
本书是列斯特·坦尼博士花费50年时间查阅大量档案,向亲友和战友征集资料,结合自己冒着生命危险在战俘营中偷偷写下的日记写成的有关巴丹死亡行军的珍贵回忆录。巴丹死亡行军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中确认的、与南京大屠杀并列的日军战争暴行。二战期间,守卫巴丹的美菲联军在弹尽粮绝之后被迫投降。日军强迫这些精疲力竭的战俘长途行军。路况糟糕,身体疲乏,缺少食物和饮水,日军随意呵斥、抽打、屠杀战俘,惨无人道。在被送到日本福冈县大牟田17号战俘营后,坦尼和同伴被迫深入地下采煤。他冒着生命危险,利用日语能力和交际手腕,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地下交易网络,与日本看守和矿工做生意。地下市场的主要流通货币是香烟,价值的交换物是米饭,战俘们的牙膏和鞋子很受日本人的欢迎。坦尼细腻的笔调,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本辑收录的内容主体是卡尔逊与罗斯福的往来通信。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对外封锁共产党的抗日情况,外界尤其是国际社会,对中共知之甚少。卡尔逊是第1个亲赴中共抗日根据地进行实地考察的美国人,同时他还是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的 私人信使 ,作为中共抗日根据地的观察者和见证者,他与罗斯福的这些通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罗斯福对中共的态度。今天影印出版这些珍贵史料,对研究中美两国关系史及中共党史,尤其是中共在抗日战争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及所做出的贡献尤显重要。
作品描写了一名叫娅梅的下乡女知青,虽有男友,但因回城无望,也因与农民张天元产生恋情而留在农村。然而幸福是短暂的,丧子的悲痛及商品大潮的冲击使她离开丈夫返城。历经五年奋斗,她终于事业有成,但婚姻和感情却一直不顺利。这使她感到从未有过的失落和孤寂,于是她又回到当年生活过的乡村,想与丈夫重温旧梦,然而丈夫却要与另一位女人离开乡村到城市去…… 作品以一名女知青的经历为主线,以时间为序分成五个部分,从20世纪60年代写到90年代,时间跨度非常大。作家对城乡对峙下的女性命运寄予了深深的理解与同情。
《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是黄仁宇先生的一部历史著作,记叙的时间自1924年国民党黄埔建军始,至1945年抗战结束止。书中对海内外关于蒋介石的评议,多有精彩的辨析;作者拣择与排比史料的方式,别具慧眼,言人所不能言。作者沿袭其大历史观的研究方法,检视蒋介石的历史定位及其历史局限性。作者曾说,写作此书,目的在于阐明中国由“中世纪国家”步向现代的挣扎和转折。此次增订出版,增补了作者相关的四篇文章,作为附录;并对全书的文字重新做了核订并有所补充,使全书更趋完善。
《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是黄仁宇先生的一部历史著作,记叙的时间自1924年国民党黄埔建军始,至1945年抗战结束止。书中对海内外关于蒋介石的评议,多有精彩的辨析;作者拣择与排比史料的方式,别具慧眼,言人所不能言。作者沿袭其大历史观的研究方法,检视蒋介石的历史定位及其历史局限性。作者曾说,写作此书,目的在于阐明中国由“中世纪国家”步向现代的挣扎和转折。此次增订出版,增补了作者相关的四篇文章,作为录;并对全书的文字重新做了核订并有所补充,使全书更趋完善。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从国民党史的角度研究国共关系的著作,从而将国共关系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利用国共双方大量可靠、翔实的历史档案(包括档案馆档案)和许多重要人物的日记、回忆录,多方查证重大史实,全面论述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书中对国共关系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如大革命时期孙中山及国民党各派系对国共合作的态度;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国民党的“剿”共决策过程;抗战时期国民党对中共政策的演变过程,皖南事变前后国民党的态度;抗战后国民党发动内战的决策,1949年国共北平谈判等。在这些问题上,作者吸收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而且有新意和开拓性。
本书继承了作者多年对现代文明发展差异的研究思想,还包含了一些新的观点。主要分析了现代大革命发展的文明和历史背景,它们与现代性、现代文明以及多样现代性发展的关系;现代政治体制的动力和革命象征的命运,在不断变迁的现代文明中,它的动力和困难。
蒋介石为什么蓄意踞守台湾而没有像抗战那样选择重庆?本书根据绝密资料和私人手记揭秘了1949年蒋介石和国民党迁台原因和动机,而国民政府为何早有迁台准备?文物和黄金到底输出多少?1949年,再现执政党国民党在大陆失去民心、失去政权的历程!台湾辅仁大学历史系林桶法教授以翔实的资料和严谨的考证,解读波澜壮阔的大历史,再现河山变色的大时代。
《红军长征记》是1937年2月由丁玲主编的一本记述长征的书,原名初为《二万五千里》。由于抗日战争爆发等原因,直到1942年,才由总政治部更名《红军长征记》后,作内部参考印制发行,现已难见其踪。2002年,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发现由朱德亲笔签名赠给知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军长征记》孤本并引起各方关注。《红军长征记》是极为珍贵的一本书,也是我党我军历史上最早、最真实、最具文化特色的纪实文学作品。 长征改变了毛泽东,毛泽东改变了红军和整个中国。1936年春,上海《字林西报》撰文谈到长征时说:红军经过了半个中国的远征,这是一部伟大的史诗,然而只有这部书被写出后,它才有价值。这家有帝国主义背景的媒体在破例惊呼红军创造奇迹的同时,也恶笑红军的“粗陋无文”。所以红一方面军刚到陕北,毛泽东就指示杨尚昆在政治
《某》内容简介:《有话好好说》张显男人的尊严,《让子弹飞》是男人的“霸气外露”,《某》中的十篇故事则洞悉了人情冷暖和人性底线,运笔冷静洗练,把都市男女或焦虑或阴暗的纠结心理刻画得非常深刻生动。虽然十部小说均创作于二十年前,今天出版却并不觉过时,如同预言映照出当下众生心态。其中的《某》、《凸凹》、《此人与彼人》等小说中主人公都如米兰?昆德拉笔下的人物一样,脱离了爱的性使生命变为不可承受的轻,最终他们带着漂泊的肉体和受伤的心灵痛切地感到“老老实实地生活是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