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伪满洲国历史问题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叶,当时的研究,主要是出于反击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略和美化战争行径的斗争需要。不过,1980年推出的《伪满洲国史》作为拓荒之作,对我国的中日历史研究也起了的促进作用。当然,历史学研究也需要不断深入。笔者由于从1984年起具体主持和实际参与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的编辑工作,长达十余年驻在档案馆,从而在资料和时间上得有条件进一步从事伪满洲国史的研究工作,以致到1995年得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伪满洲国史新编》。该书发行后很快脱销。近些年来,许多读者向出版社、著者索求该书。人民出版社为满足读者需求,决定再版该书。笔者借此难得机会也决定对该书进行一次全面修订,使之以新面貌重新出现于世。此次修订,主题、内容和框架都没有改变,主要是消除文字表述、资料
????《东京左联重建后留日学生文艺活动》由小谷一郎著,王建华译,本书从史料介绍和考辨入手,介绍了1933年东京“左联”重建后,中国留日学生在日本的文艺活动。包括创办文学、社会科学类杂志和同乡会杂志,留日学生的聚餐会和交往,美术尤其是版画艺术的交流,戏剧演出活动等等。《东京左联重建后留日学生文艺活动》展现了这一时期中国留日学生的活跃风貌和中日文化艺术的交流情况。
《抗战前后国共谈判实录》是作者在国共关系研究上的重要成果之一。作者历经数年,搜集整理了两党在抗战前后十多年间谈判的草案、提案和谈话录,以及在各时段开具的条件;直接或间接引证了各种涉及谈判问题的来往信件、电报、报告、情报及会议记录等材料;解析了收编与改编、合并与跨党、新四军问题交涉、蒋毛会面之流变、马歇尔调处的成与败、打亦谈来谈亦打、南京代表团的困境等一系列谈判的核心问题;真实再现了在云谲波诡形势下,国共两党谈判的曲折过程和历史真相。
蒋介石为什么失去大陆?传统的观点包括:腐败论、内斗论、民心向背论、经济崩溃论等等。实际上,这些观点大都经不起严格的推敲。一个刚刚领导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政权,在其民众拥护度最高的时候迅速坠落,在短短3年多时间里就将自己执政20年积累的资源挥霍一空,这在中外历史中都非常罕见。本书从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层面,以国民党的视角回顾这段历史,探寻国民党失败的真正原因。 本书视角新颖独特,以全新的思路解读重大历史事件,剖骨剔肉的分析直指核心,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观点犀利且颇具颠覆性,对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内容的描述非常精彩,可读性强。 本书引用史料丰富,很多史料皆首次披露,鲜为人知但非常震撼。作者一改传统堆砌史料的沉闷文风,行文深入浅出、生动风趣,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只有一个太阳》是我国两度荣获茅盾文学奖的女作家张洁,以其新作继续进行着跨文化,且颇具哲学内涵的生命追问,展现了女作家孜孜不倦的艺术追求。《只有一个太阳》既是欣欣向荣的中国文学事业的一个缩影,也是生机勃勃的转型期中国出版界的一件盛事,其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显示出来。 《只有一个太阳》以改革开放的社会现实为背景,叙述西方人来中国的奇特经历以及中国人出访西方国家的不适应感,表现了中西两种文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等。《只有一个太阳》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本书选择日常生活的角度,用知识考古学的方式,就延安时期的某些历史关键问题或趣味敏感话题,作溯流探源与疏浚河道的工作,描述延安生活中的历史真实,借以考察改造塑造我们几代人精神人格的革命集体生活规则,探讨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革命精神。作者用严肃认真的学术态度,在查阅大量文献档案资料,多方采访延安革命老人,深入延安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展开对延安历史生活的研究。题材新颖,资料丰富,文情并茂,既是大众话题,又是学术研究,堪称近年来该学科领域的翘楚之作。
《学问有道:中国现代史研究访谈录》整理收录了著名历史学家杨奎松教授近年来见诸《中华读书报》《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等报刊杂志上的各种访谈、演讲文稿及专著书序。全文以平易亲和的文字,揭开国共关系、西安事变、中苏关系等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并展示了一位卓有成就的历史学家鲜明的学术态度和方法,包括他对历史真相的执着以求,对芸芸众生的现实关怀,对民族主义的全面反思,对人性的尊重和深度发掘。
日本化学战问题不仅是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影响中日关系的现实问题。历史上,日本军队曾在中国进行化学战,给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害;现实中,日本遗留在中国的化学炮弹、炸弹毒剂等,仍不时在危害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因此,系统清理日本的化学战问题,不仅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亦有急迫的现实意义。 读者对象:大专院校文科师生,史学教育、研究工作者, 国际关系史研究者,以及大中型图书馆收藏。
2007年春,秦风老照片馆从荷兰文物收藏家蓝柏先生处收购了一批抗战原版照片。它们是国民政府中央宣传机构于抗战时期,向欧美新闻媒体发布的新闻照片,目的是报道中国军民抗战的消息,宣扬中国人保家卫国的精神,以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与支持。每张照片都附有一张薄纸的英文说明。稍微遗憾的是,当年新闻照片的习惯只注明发布单位,却没有写上摄影者。整体来说,时间大致是从1938年国民政府在武汉指挥战局,一直到迁至重庆的最初几年。值得重视的,这批照片的其中一大部分反映了武汉和重庆的救亡活动,以及大后方生产报国的情况。这方面的内容,作为抗战史实的重要部分,文字的叙述已经很多,可是影像的呈现却很少,这批照片可谓填补了这方面的一些空白。 需要说明的是,这部结集成册的抗战时期中国国际通讯照片,所有图片说明均由原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