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历史研究(辑)》是一个公开的学术园地,刊载台湾历史研究领域原创性学术成果,并适当刊载有关台湾历史研究的珍稀资料与口述史料。它不仅关注有文献记载的台湾历史进程,特别是明末以来台湾的历史进程,也关注考古学意义上台湾的史前研究,关注有史以来大陆与台湾关系研究,关注台湾早期居民研究。
本书是记录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的史料记载。本书从多个篇章对五十年来中国的发展变化进行了详细的讲述。本书主要详细内容包括了综合篇、章半个世纪的辉煌成就、第二章经济建设、第三章改革与开放、第四章社会发展与文化建设、第五章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行业篇、章农业与农村经济、第二章工业、第三章运输、邮电业、第四章建筑业与固定资产投资、第五章金融、保险、证券业、第六章贸易、外线与旅游业、第七章综合技术服务业、专栏、地区篇、专栏、资料篇。
《中国近代通史》是中国社科院“十五”期间的重大科研项目,是迄今为止我国规模的中国近代史著作,也是一部完整地叙述自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历史进程的学术专著。该书改变过去单纯政治史的传统模式,以革命范式为主,以现代化范式的补充,全面反映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转型的历程。该书遵循严格的学术规范,以大量史料为依据(其中许多重要史料是近年来新发现并首次披露),吸收港、台及国际研究的新成果编纂而成。
《晚清外交四十年:内外交困的李鸿章》以清末为背景,以外交事件为线索,展现了李鸿章登上历史舞台到溘然长逝(1861-1901)的经历和作为,共十章,每章提到不同的历史事件,在对史实的评论和叙述中穿插专家的看法和评论,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一个更为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李鸿章。
《中华文明史(第九卷):清代前期》涵盖从1644年清王朝入关到1840年鸦片战争约200年的历史。这一时期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六朝皇帝的统治。其间,康、雍、乾三朝约120年的时间是清王朝的鼎盛时期,嘉、道以后开始衰落。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料汇编”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书系”之“史料篇”,分“秦汉至五代卷”“宋元卷”“明代卷”“清代卷”四个分册。每册大致由以下几部分内容组成:政治关系(贡使往来、涉外关系)、商贸往来(市舶朝贡贸易、海禁与民间贸易、贸易商品、关税征收等)、海防体系(海防布局、倭夷海寇)、港口航线、船舶与航海技术、军器与火炮技术、文化交流。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料汇编(清代卷4)/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书系》系清代卷。清代时期,从广州以及其他港口起航的“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商品贸易全球化阶段,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到了极盛时代。《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料汇编(清代卷4)/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书系》从政治关系、商贸往来、海防体系、港口航线、航海技术等方面对清代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为论证广东作为海
一代有一代之学术,一代有一代之学人。学术所依托者,学人也。学人须由学殖养成,非纯由天资铸就。学殖者渐,天资者顿,而学术的规律是“渐”的。基于这个“渐”的规律,出版人便有义务在当代学术的积累与整理上做一份工作,以助成学术之进步。这是我们出版此丛书的初衷。 新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以来,中国学术界涌现出一批新学人。他们大多有过对社会动乱与变革的体察,受过“西风”渐欲迷人眼的种种思潮的冲激,有过放眼望洋的蹈厉,亦有过躲进小楼的沉潜。他们在80年代初崭露头角,继而渐趋成熟。90年代以来,这批学人更以一种成熟的心态,对新世纪的学术前景作了从容的思考。由此我们也就有理由期望他们在步入下一个世纪的时候,成为新世纪通博的学术大家。这样的大家是现代化中国所迫切需要的。因为一个民族,在其步入现
刘邦在“南宫论功”中所推崇的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在历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拥有巨大的影响。他们不仅以汉家开国功臣而广为人知,而且还作为传统社会中官吏的楷模与神灵而受到崇拜。张良被推崇为神仙,名列“仙班”;萧何与韩信同样也在许多地方被立祠祭祀。三位均朝代更替而安享人间香火。在《清会典·工部》中就规定:各地的县衙中要建立“衙神庙”,以勉励县级官吏以前代典范为榜样,努力从政。在河南的内乡、新密古县城的“衙神庙”供奉的就是萧何、曹参二位。因此,“衙神庙”又称“萧曹庙”。游历过平遥古城的人们,应该对其中的“衙神庙”有深刻的印象。平遥“衙神庙”的称号是“酂侯庙”,祭祀的神主却是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对此,我感觉有点奇怪:萧何在秦朝曾经担任过县吏,进入“衙神庙”算得上是名
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发端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扬州开凿的邗沟,迄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它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纵贯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堪与万里长城媲美的人工奇迹。本书是关于大运河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