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76》内容简介: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发表宣言,向全国同胞,并向世界各国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已宣告成立,中国人民业已有了自己的中央政府。”“中国的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10月1日,在隆重的开国大典上,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作者前后花了十年的功夫自费研究,四处搜集、梳理史料,甚至远行千里,赴古战场实地勘查,反复修改,著成本书,算是华语著作中部以战略学视野全面解读鸦片战争的专著。以正坊间之种种误传歪论。并为中华战略学之构建作一筚路蓝缕之举。 本书由海陆权兴衰、传统东亚的贸易格局演变开讲。从全球视野的广度,以清王朝和英帝国的国家战略较量与经济、军事摩擦、冲突为主线,以鸦片问题的不绝尾声作结束。解密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传统的碰撞真相。是华语著作中部以战略学视野全面解读鸦片战争的专著。并突出陆海权文明的盛衰较量主线。
本书以苏州汪氏家族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苏州汪氏的世系源流,梳理各支派系自明清以来的发展情况,进而尝试将其与苏州地方社会联系起来,探讨国家与家族的关系,家族与基层社会控制的关系,以及居于国家、地方之间的家族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理清这些关系,对于了解中国传统社会及其转型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20世纪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一个的历史悲剧就是,他们是最早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一群人,自认为最了解政治大势,最后却在政治场中最不知所措、动辄得咎、受人轻视。 本书讨论的三人,一位是燕京大学哲学教授张东荪,长期浸淫于政治活动之中,1949年后曾官居政务院委员;一位是报人王芸生,擅长政治评论,多年担任《大公报》主笔;一位是清华教授潘光旦,理科出身,对政治外行却一样曾积极想要为中国政治建言。三人在1949年以前都曾经在不同领域有过出色表现,1949年以后却先后遭遇滑铁卢,人生事业从此一蹶不振。 杨奎松教授不满足于像过去一样笼统地发出质问:为什么中国大陆的知识分子当年竟会停止思想,集体转向?因为随着越来越多的私人记录以及各种报刊、档案文献披露出来,他发现,事情并非那样简单。
本书是作者1929年至1930年在燕京大学开设“中国上古史”课的讲义。作者旁征博引,详细而严密地考证先秦两汉典籍中的三皇五帝等古史传说的发生背景及演变过程,推翻了其中许多传说的史实地位,恢复其传说地位,澄清了古史系统中糅杂的许多非历史成分,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独到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理论及古史系统,对上古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版本采用中华书局2002年版。
本书是作者1929年至1930年在燕京大学开设“中国上古史”课的讲义。作者旁征博引,详细而严密地考证先秦两汉典籍中的三皇五帝等古史传说的发生背景及演变过程,推翻了其中许多传说的史实地位,恢复其传说地位,澄清了古史系统中糅杂的许多非历史成分,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独到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理论及古史系统,对上古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版本采用中华书局2002年版。
本书为“两宋烽烟录”丛书之一。作者凭借深厚的史料功底,突破封建史家奉赵宋为正朔的传统观念,紧扣南北政权社会治乱、人事政潮、经济升降和地缘外交等因素,以细腻生动的纪实笔法,观照与再现十二世纪初至中期宋、金和战的风云变幻,及一系列历史人物的功过与命运,寓含极其丰富的内涵。
在明清笔记中有大量的有关西域(在此主要指今新疆、中亚一带)的记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土民俗等等方面。其现实性、具体性、丰富性远超过正史、诗文等,具有的史料、认识和文学价值,是了解古代西域的又一重要窗口。但笔记“杂”而“散”的特征往往让众多研究者望而却步。《明清笔记中的西域资料汇编》主要从历史琐闻类的明清笔记入手,用“披沙沥金”的方法将散杂在其中的西域资料加以采择、辑录、汇编。所选笔记作者或曾对西域亲历考证,或耳闻于亲历者的讲述,或有条件掌握有关西域的一手资料,创作态度较为严谨。《明清笔记中的西域资料汇编》的编撰必将有助于丰富西域资料文库,为学人的西域研究提供多便利。
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学者文库,为论文集。内容分为三部分,历史地理研究、地名研究、怀念及其他。历史研究包括《有关炎、黄二帝的若干史实考》《西周营建成周考辨》《穆天子西征试探》等19篇文章;地名研究对地名进行了考证和研究,如《谈地名学与历史研究》《有关地名考证的几个问题》等;“怀念及其他”对谭其骧先生的治学进行了追怀,以及书序,如《〈布衣刘邦〉序》等。
本书专以考察中国国民党在1924—1949年间,即在蒋介石独裁统治下,其组织形态的基本特征及演变轨迹。全书在占有大量翔实可靠的资料基础上,按时序进程,以相关重大事件为着眼点,并通过与俄共(布)及中共的比较研究,指出蒋介石自始至终是推行着一条以军控党的治党方略,以致造成军、政凌驾于党及至上层有党、低层无党、党心涣散、党力不强,其至派系对立,相互倾轧等消弱党势的种种弊端,故以也成为国民党最终败退大陆的一大因素。
本书为“两宋烽烟录”丛书之一。作者凭借深厚的史料功底,突破封建史家奉赵宋为正朔的传统观念,紧扣南北政权社会治乱、人事政潮、经济升降和地缘外交等因素,以细腻生动的纪实笔法,观照与再现十二世纪初至中期宋、金和战的风云变幻,及一系列历史人物的功过与命运,寓含极其丰富的内涵。
在中国古代的舆地学问中,海是被长期边缘化的,原本就不多的古代海洋图,历经战乱能够传世的就更少;加之学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少有投入,普通读者甚至连影印的古代海图都见不到。 作者从发行量很少的古代地图集中、民间收藏家手里和海外图书馆等渠道,搜集整理古代海洋地图,将它们的来龙去脉、背后故事,以及中国古代海洋思想的形成等一一介绍给大家。如,较早绘出大海的汉代帛书地图、较早完整描述中国海疆并绘出海上航线的宋代石刻地图、以及明清以来的海防、海运和远洋航海等经典的古代海洋地图……通过百余幅珍贵古代海图,描述了古代中国海上交往活动的历史进程,以及由大航海所带来的大发现、大变革,借此构筑一个简约版的中国古代海图史和中国古代海洋思想史。 《海国上的中国:中国古代海洋地图举要》展现了我国几千年来“辉煌
《中国文库·史学类:万历十五年》以万历十五年前后的史事及人物为中心,以“大历史”观念梳理了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的种种问题,并由此探讨现代中国应当汲取的经验教训,自在中国大陆出版以来,知识界和文化界好评如潮,其独特的体裁、平实的文风及深刻的思考令读者耳目一新。
《春秋稗疏 春秋家说 春秋世论 续春秋左氏传博议》主要内容包括:春秋稗疏·春秋家说·春秋世论·续春秋左氏传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