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会稽二志点校》作于嘉泰辛酉,距今二十有五年。夫物有变迁,事有沿革,今昔不可同日语也。况城府内外,斩然一新,则越又非曩之越矣。苟不随时纪录,后将何所考。昔虞翻、朱育答郡太守问会稽古今事,应对如流,纤悉弗遗,当时但叹其殚洽,殊不知二公皆望人也,其习熟有非一日。滠虽世本中原,侨寓是邦,盖有年矣。山川风土之详,人才物产之富,与夫事物之沿革变迁,囊尝访闻,兹又目击,于越事亦粗稔。
《中国当代社会史(第2卷)(1956-1966)》是作者吴汉全的导师张静如先生主编的多卷本《中国当代社会史》中的第二分册,主要是梳理1956—1966年间中国社会的演变史,以反映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基本面貌。本书实际上是集体研究的成果。
《丁文诚公家信》汇集了丁宝桢写给其长子丁体常的十二封亲笔家信,时间跨度为同治八年(1869)至光绪十一年(1885),向儿子传授为官理政、修身报国之道。丁宝桢四世孙丁泽霆(1920—2006)为十二封家信做了注释,并编撰《丁慎五公年谱考》;丁宝桢五世孙丁健(笔名“垂健”)撰写了书中的“要点及背景资料”部分,并校订注解了《丁文诚公家信》。
《(南宋)会稽二志点校》作于嘉泰辛酉,距今二十有五年。夫物有变迁,事有沿革,今昔不可同日语也。况城府内外,斩然一新,则越又非曩之越矣。苟不随时纪录,后将何所考。昔虞翻、朱育答郡太守问会稽古今事,应对如流,纤悉弗遗,当时但叹其殚洽,殊不知二公皆望人也,其习熟有非一日。滠虽世本中原,侨寓是邦,盖有年矣。山川风土之详,人才物产之富,与夫事物之沿革变迁,囊尝访闻,兹又目击,于越事亦粗稔。
《丁文诚公家信》汇集了丁宝桢写给其长子丁体常的十二封亲笔家信,时间跨度为同治八年(1869)至光绪十一年(1885),向儿子传授为官理政、修身报国之道。丁宝桢四世孙丁泽霆(1920—2006)为十二封家信做了注释,并编撰《丁慎五公年谱考》;丁宝桢五世孙丁健(笔名“垂健”)撰写了书中的“要点及背景资料”部分,并校订注解了《丁文诚公家信》。
《哈尔滨犹太人图史(1894-2014)》以图文相互印证、忠实书写信史的方式,以犹太人来哈、在哈、离哈、返哈为线索,按时间顺序记录呈现自19世纪末至今哈尔滨犹太人各方面的活动、成果及其贡献,是一部独立完整的哈尔滨犹太人百年通史,学科奠基性作。其内涵凸显中国人民在世界性排犹反犹高潮时期接纳善待犹太人所体现出的种族、国界的友善、仁爱精神及其深远影响。
开秦汉史为三册各自独立著作之先河。这三本著作合计130多万字,由于容量大,篇幅长,所以,作者对东汉史的许多重要问题都能展开讨论,研究得比较深入、系统、仔细而全面。浏览过后,总的印象是:宏观与微观把握得当,历史发展脉络清晰,文献与考古资料的结合较好,内容丰富而翔实。
在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日益深入的今天,关于两汉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必然是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进行。本书作者希望在早期中外交通和文化交流的研究方面取得新的进展,为此做了如下努力。 首先全面检阅两汉时期的历史文献,捕捉和搜集汉代中外交通和文化交流的信息和资料,系统地考证的探讨汉代域外文明的传入及其影响,力图提供一份完整而可靠的汉代外来文明清单。其次,尽可能地利用新发现的史料补正过去研究的不足,并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第三,运用跨学科视野和全球史观,深入探讨汉代外来文明的文化意义。第四,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外交通和文化交流的研究,外都有人进行过深入研究,前人已经积累了大量成果。
从历史史话到人物春秋,从社会生活到文化科技,从历史典故到历史之谜,面面俱到,类别清晰。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福的课题。
无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文化遗产》是对已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科学、系统、完整和性图文资料的正式出版物,相信将会受到广大专业人员和非专业人士的喜爱。此书从科学性、知识性和普及性的角度,以翔实的内容、简洁的文字、精美的图片,准确地提供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基本信息。这不仅能为文物研究、保护和管理提供信息资料,也是广大读者认识和欣赏祖国珍贵文化遗产的读物,更是我国文物宣传出版工作的又一重要成果,相信会对我国文化遗产工作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于20世纪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一个的历史悲剧就是,他们是最早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一群人,自认为最了解政治大势,最后却在政治场中最不知所措、动辄得咎、受人轻视。 本书讨论的三人,一位是燕京大学哲学教授张东荪,长期浸淫于政治活动之中,1949年后曾官居政务院委员;一位是报人王芸生,擅长政治评论,多年担任《大公报》主笔;一位是清华教授潘光旦,理科出身,对政治外行却一样曾积极想要为中国政治建言。三人在1949年以前都曾经在不同领域有过出色表现,1949年以后却先后遭遇滑铁卢,人生事业从此一蹶不振。 杨奎松教授不满足于像过去一样笼统地发出质问:为什么中国大陆的知识分子当年竟会停止思想,集体转向?因为随着越来越多的私人记录以及各种报刊、档案文献披露出来,他发现,事情并非那样简单。
来自6000千年前的陶罐,彰显着新石器时代工匠出色的陶冶工艺; 一组陶制墓柱,投射了安定富庶的汉代社会“视死如生”的丧葬观念; 异域主题的唐代旧器,则是盛唐时期繁荣的商品贸易与文化融合的产物; 《大英博物馆中国简史》由大英博物馆中国馆馆长、汉学家霍吉淑撰写,以承载着文明印记的文物为基点,透视其背后社会的人、事、时、地。有别于一般的宏观讲述,以物为线,从石器时代到现代中国,诠释数千年的文明脉络。
从历史史话到人物春秋,从社会生活到文化科技,从历史典故到历史之谜,面面俱到,类别清晰。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福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