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长期从事中共党史和新中国史研究,本书收入了作者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发表的56篇论文(外加2篇访谈),并按照 新时代与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新时代与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新时代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新时代与中国当代史的阐释和总结 新时代与中国当代史的学科建设和宣传 等5个专题,加以分类编排。 作者认为,新时代以来的历史在新中国史中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是中国现代史、当代史的一个新阶段,也是改革开放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新阶段。新中国史的研究编纂和宣传教育,应当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致国史学会成立30周年贺信的精神,进一步牢牢把握国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站在新时代的高度,审视和阐释国史,加强国史学科建设,为激励人们坚定历史自信、
本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简称《国史编年》)第五卷,起止时间为195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本卷在编写过程中,注意突出围绕1953年三大任务形成的主线,即《人民日报》本年元旦社论所指出的:“1953年向全国人民提出了三项伟大的任务:,继续加强抗美援朝的斗争,争取更大的胜利;第二,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个五年计划,完成和超额完成1953年度建设计划;第三,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通过国家建设计划”,以及围绕这一主线所发生。的其他重要事件。 本卷条目的主要资料来源于当时出版的《人民日报》、《新华月报》等,以及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的《*选集》、《刘少奇选集》、《周恩来选集》、《朱德选集》、《邓小平文选》、《陈云文选》;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和编写的《*文集》、《建国以来*文稿》、《*传》、《建
本书由“西戎总序”和60个西域国家小传组成,反映了汉唐之间西域经营的历史,也记录了汉唐期间西域诸国的风土概况。此外,《通典》的取舍亦曲折反映了杜佑的边防思想及杜佑甚至唐代社会中的西域经营观念,值得详为比勘,深入研究。
本书为逯耀东教授毕生研治《史记》之心血结晶,也是近年《史记》研究的力作。 司马迁身处汉武帝这个变动空前的时代,父子两代任太史、久处权力核心之内,基于其学术养成、太史职责、父亲遗命与自我抱负,乃有《史记》的撰作。但在撰写之际,不幸遭遇李陵之祸,受到现实政治无情的摧残和压抑;如何超越现实桎梏,避免触犯时讳,真实保留历史记录,是司马迁面对的难题与考验。 作者通过对《太史公自序》与《报任安书》的深入解读,以及寻绎史公在《史记》全书中的架构安排、篇章联系、撰写方法及个别纪传的背后深意,抽丝剥茧,描绘出司马迁如何借由《史记》的传世,既抒发满腔抑郁,又完成自我超越的完整图像。细读本书,可以看出作者治史之深广与精细。
《魏晋南北朝史》,王仲荦著。王仲荦是的魏晋南北朝史专家,有很高的造诣,《魏晋南北朝史》是其代表作之一。该书体例严谨,论证详密,资料丰富,语言简洁。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还是中外交流方面均有作者独到的见解。不失为广大专业工作者和历史爱好者的之书。
本书专以考察中国国民党在1924—1949年间,即在蒋介石独裁统治下,其组织形态的基本特征及演变轨迹。全书在占有大量翔实可靠的资料基础上,按时序进程,以相关重大事件为着眼点,并通过与俄共(布)及中共的比较研究,指出蒋介石自始至终是推行着一条以军控党的治党方略,以致造成军、政凌驾于党及至上层有党、低层无党、党心涣散、党力不强,其至派系对立,相互倾轧等消弱党势的种种弊端,故以也成为国民党最终败退大陆的一大因素。
中国历史书写深受海洋史观影响,导致中国历史叙述“权重”发生偏移,以19世纪中叶以来通商开埠为基础的东西关系“冲击-回应”理论大行其道,直到拉铁摩尔中国“亚洲内陆边疆”研究恢复以南北关系为中心的“大陆史观”之后,“过渡地带”作为中国历史的中心才受到重视。《区域视角下的西北:地缘与空间中的农耕、游牧与绿洲》以中国西北为例,以地缘与空间视角下的农耕、游牧与绿洲互动为切入点,在“长时段”的眼光下,“西北”不仅没有“停滞”,而且在“区域”空间尺度上发生了“巨变”,“长城-天山走廊”的形成为理解“中国”提供了新的视角。
《退想斋日记》为山西省太原县(现太原市晋源区)赤桥村举人刘大鹏所著,始于光绪十七年(1891),迄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时间跨度长达五十二年,最早为乔志强先生在田野调查中所发现。刘大鹏活动地区虽然多在山西太原,但由于其对下层社会生活有较多接触,深谙民间疾苦,当过私 塾先生、县立小学校长、县议会长,管过小煤窑,还督率子女参加田间劳动及经营,主持修葺过晋祠及附近道路,所以日记呈现了基层乡村社会应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很多丰富细节,弥足珍贵。本书初版出版三十年来,受到中外史学界广泛的征引,已经成为研究中国社会史、乡村史乃至科举史的书。此次重印,对全文做了修订,期待能对推动历史研究有所裨益。
《抗日战争(1937-1945)》讲述了:《中国近代通史》是中国社科院“十五”期间的重大科研项目,是迄今为止我国优选规模的中国近代史著作,也是专享一部完整地叙述自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历史进程的学术专著。该书改变过去单纯政治史的传统模式,以革命范式为主,以现代化范式的补充,全面反映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转型的历程。该书遵循严格的学术规范,以大量史料为依据(其中许多重要史料是近年来新发现并抢先发售披露),吸收港、台及靠前研究的新成果编纂而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是以编年体全面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个领域重大史事的资料书,旨在为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提供翔实可靠的史料,同时也为国内外读者查阅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资料提供方便。举凡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民族、社会、人口、宗教、疆域、地理、区划、灾害、气候、生态、资源、军事、国防、外交、对外联系和国际反应等方面的大事,均在编写之列。 当代中国研究所编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1956年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第九卷,起止时间为195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本卷正文共编入条目1926个;重要条目后附文献,共计171篇。 文献是《国史编年》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篇幅限制,不可能全文照登。本卷对文献采取四种编辑方式:一是内容全录,不标任何字样;二是节录重要段落,标出“节录”字样,注明略去的地方;三是摘录重点内容,标出“摘录”字样,不标省略的地方;四是内容全略,保留文献的标题,指明出处,在其目文中概述文献内容。全书选用历史图片75幅,文物彩照若干。 为便于读者检索。本卷列出了全部文献的目录,附在卷末。
本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简称《国史编年》)第六卷,起止时间为195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国史编年》不同于一般的《大事记》。其体例兼采编年与记事本末两种史书之长,即:以“纲文”按年、月、日排列大事;“目文”叙述事件的来龙去脉;部分重要条目后附以“文献”,并加“注释”和图片。 “纲文”力求简明、准确,经得起查对核实。“目文”叙述事件起因、经过,力求完整和客观,一律不作与记事无关的描写和评论。文献参照《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的编选范围,主要为中共中央文件;国家重要法令、法规;会议决议;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电文及当时《人民日报》具有全局指导意义的重要社论、文章等,避免杂乱无章。注释分三种,种为人名、地名注;第二种为考证注,对在一件事情上的若干种说法以及不同的观点进行分
《北魏史》(修订本)完整详实的叙述了北魏从建立到衰亡的全过程。对北魏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进行阐述,展示出北魏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本次修订对此书的错误之处进行纠正,对图片也做了处理和补充,使此书更加完善。
红军长征中的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之战早已为世人耳熟能详,但艺术概括的故事却往往简化了历史的本来所具有的丰富与多元性,也难以全景展示这个战争史上堪为奇观的战略大机动的复杂演进过程。作者在充分依据史料的基础上,以独特的视角、洗练的文字,揭示了那段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对其间的重要战役战斗和行动部署都有精彩的客观评述,并配有作者根据有关史料和实地考察基础上精心绘制的详图,既有史料价值,又极具可读性,是军事历史研究人员、军事院校师生及军事历史爱好者不可不读的军事文学佳作。
100年前,在中国这块古老大地上,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改变中国的伟大事件,这就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这场革命的历史贡献,突出地体现在三个方面: ,辛亥革命在中国人面前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这个意义非同小可。 第二,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网几千年的君主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同的社会变革。这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第三,辛亥革命带来了民主意识的高涨和思想的大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100年前,在中国这块古老大地上,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改变中国的伟大事件,这就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这场革命的历史贡献,突出地体现在三个方面: ,辛亥革命在中国人面前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这个意义非同小可。 第二,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网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同的社会变革。这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第三,辛亥革命带来了民主意识的高涨和思想的大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全书分上、下两编。分别对《南史》和《北史》删削与增补,均进行了概述。
《辛亥革命与袁世凯:清末民初社会转型时期人物研究》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辛亥革命与袁世凯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内容涉及袁世凯与辛亥革命,袁世凯与清末新政,袁世凯与民初执政,袁世凯人际关系研究,袁世凯对外关系研究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