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以1927-1937年上海与北京的知识群体为研究对象,以报刊、档案、日记、文集、年谱、回忆录等为资料基础,勾勒出现代中国城市知识群体的日常生活图景。考察了知识群体所处的阶层位置,及其在饮食、交往、休闲、服饰等日常生活的不同维度中发展出的旨在建构身份认同感与合法性的话语资源。对这些资源竞争的过程既促成了知识群体内部的分化,又催生了知识群体作为一个整体的阶层意识与集体行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简称 《国史编年》)是以编年体形式全面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个领域重大史事的资料书,旨在为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提供翔实可靠的史料,同时也为国内外读者查阅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资料提供方便。举凡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民族、社会、人口、宗教、疆域、地理、区划、灾害、气候、生态、资源、军事、国防、外交、对外联系和国际反应等方面的大事,均在编写之列。《国史编年》为多卷本,自1949年起,每年独立成卷,采用纲目体编写。《国史编年》一般由纲文、 目文、文献、注释、附录等部分组成。部分条目史事简单,将纲目合一,仅以纲文记事。与纲目文内容相关的重要文献或史料,分别以文献或附录形式附在纲文或目文之后,并标明资料来源。对纲目文涉及的人名、地名等,
本书以人物暗含的时间为线,讲述了从马可 波罗到清帝退位几百年间西方对中国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该书亦涉及到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日俄战争、清帝退位等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且配以精美图片呼应内容,其中亦不乏国内首见。无论是历史研究者,还是普通读者,从中都会有所裨益。
《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详尽叙述了晚清政府的中央及地方官员为“同治中兴”、挽救腐败清王朝的种种努力和实行的各种措施,其中包括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各个方面。并且阐释了“中兴”所依据的社会历史条件,揭示了中兴“几乎成功”的内在机制和最终失败的原因。
红军长征中的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之战早已为世人耳熟能详,但艺术概括的故事却往往简化了历史的本来所具有的丰富与多元性,也难以全景展示这个战争史上堪为奇观的战略大机动的复杂演进过程。作者在充分依据史料的基础上,以独特的视角、洗练的文字,揭示了那段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对其间的重要战役战斗和行动部署都有精彩的客观评述,并配有作者根据有关史料和实地考察基础上精心绘制的详图,既有史料价值,又极具可读性,是军事历史研究人员、军事院校师生及军事历史爱好者不可不读的军事文学佳作。
秋收起义38年后的1965年,毛泽东重返中国武装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是一次感情寻觅回归,还是执政党领袖对使命的深层呼唤? 40年后,本书作者沿着毛泽东重上井冈山之路,采访了近百名接触过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彭德怀等领袖人物的亲历者和知情者,以毛泽东二上井冈山为主线,生动讲述了1965年春毛泽东从武汉经湖南到井冈山的数十天的所历、所思、所讲,以及当时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真实记录了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的史实;从中探寻毛泽东准备发动上层建筑领域革命——“文化大革命”深刻而复杂的初衷。 书中一百多幅珍贵照片,不仅见证了这段历史、更增加了本书的史料价值。
这是发生在地处滇、川、藏三省交界的德钦小镇上的两个地方“大人物”的生命史。作者基于实际田野调查,同时利用地方文献、口述资料,以及当地的民间歌谣,勾勒出禾尚忠和海正涛在德钦的活动主线,并通过对二人人生历程的复原,再现了清末民国年间这一边陲地区的风云变幻。通过此书,作者试图说明,在地方与国家相互碰撞的过程中,地方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更多地是包容,并努力地接受随之而来的陌生事物。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努力维系着地方长久以来的势力格局。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被迫出逃。《庚子西狩丛谈》作者吴永,时任怀来知县,后为办理随扈前路粮台。本书记述的就是作者在怀来迎驾以及后来随扈西行过程中的亲历、亲见、亲为。其中涉及慈禧太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重要历史人物,情节真切细致、语言、流畅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并向有“信史”之誉。本书既可作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参考史料,也可供广大的历史爱好者阅读。
史学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近代中国风云变幻,史学也风生水起,异彩纷呈。本书分为四部分,部分追溯近代史学的履迹,特别留意学术典范、研究取向、发展趋势等面相。其余三部分多为读书心得,包括探讨近代史研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倾向,反思学术现状,展望史学发展的可能走向,并从外在和内在的不同视角观察和思索史学的基本义旨,主张治史取径不妨多元,期能疏通知远,由往昔枝叶之言,以会其无尽之意。
《高句丽历史编年》以中史年号为主,以高句丽纪年为辅,分期编排高句丽史料,分为新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四期。内容涉及高句丽的疆域、物产、风俗等。《高句丽历史编年》是对高句丽历史的补充和梳理,对高句丽研究具有重大史料意义。
《中国近代史研究译丛: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以中国传统的朝贡贸易体系为基点,运用国际经济圈的理论,分析论述了以中国为中心的近代亚洲经济圈的状况,兼及亚洲经济圈与西欧美国经济圈的关系,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并对以往的西方学者在研究中国近代化中所采用的“西方冲击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从中国和亚洲内部的传统因素中寻找中国和亚洲近代化的前提条件及其影响,从而较好地处理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
《荆州万城隄志荆州万城隄续志荆州万城隄图说/荆楚文库》由三部分组成,一为《荆州万城堤志》,一为《荆州万城堤续志》,一为《荆州万城堤图说》,都是专门记述荆州万城堤的志书。《荆州万城堤志》按志书体例分类编为十二卷,首例谕旨,次为图说、水道、建置、岁修、防护、经费、官守、私堤、艺文、杂志,末志余。《荆州万城堤续志》是《荆州万城堤志》的续修制作。《荆州万城堤图说》是按照比例,对万城大堤逐段绘图,并配以说明文字,大大方便了世人对万城大堤的了解,为堤防建设提供了借鉴。
《红十字文化丛书·红十字运动:历史回顾与现实关怀》是笔者池子华继《中国红十字运动史散论》《红十字运动:历史与发展研究》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有关红十字运动研究的专题文集。这本文集,收录了近年来笔者研究红十字运动的部分成果。 根据论文的性质,文集大致归为理论探索、文化研究、能力建设、历史纵横、国际观察、学术评论等几大类。
本书以地理环境为切入点,以军镇烽戍遗存调查整理为线索,对不同局势下,整个天山廊道军防体系在唐朝经略西域的进程中所发挥的具体战略作用进行了探讨。对道路交通,尤其是天山内部廊道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唐朝诸多保障吐鲁番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安全的战争,都是借助于天山内、外部廊道,与周边游牧部落等的合作进行的。全书以此为出发点,对天山廊道的交通进行了全方位的整理和研究。
《甲午中日战争陆战研究》包括:绪论;甲午战前陆军的整顿及其问题;战争起因;战前形势和双方实力对比;战争开始及两国作战方略;中日出兵朝鲜;成欢之战及其战术评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