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以1927-1937年上海与北京的知识群体为研究对象,以报刊、档案、日记、文集、年谱、回忆录等为资料基础,勾勒出现代中国城市知识群体的日常生活图景。考察了知识群体所处的阶层位置,及其在饮食、交往、休闲、服饰等日常生活的不同维度中发展出的旨在建构身份认同感与合法性的话语资源。对这些资源竞争的过程既促成了知识群体内部的分化,又催生了知识群体作为一个整体的阶层意识与集体行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简称 《国史编年》)是以编年体形式全面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个领域重大史事的资料书,旨在为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提供翔实可靠的史料,同时也为国内外读者查阅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资料提供方便。举凡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民族、社会、人口、宗教、疆域、地理、区划、灾害、气候、生态、资源、军事、国防、外交、对外联系和国际反应等方面的大事,均在编写之列。《国史编年》为多卷本,自1949年起,每年独立成卷,采用纲目体编写。《国史编年》一般由纲文、 目文、文献、注释、附录等部分组成。部分条目史事简单,将纲目合一,仅以纲文记事。与纲目文内容相关的重要文献或史料,分别以文献或附录形式附在纲文或目文之后,并标明资料来源。对纲目文涉及的人名、地名等,
本书以人物暗含的时间为线,讲述了从马可 波罗到清帝退位几百年间西方对中国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该书亦涉及到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日俄战争、清帝退位等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且配以精美图片呼应内容,其中亦不乏国内首见。无论是历史研究者,还是普通读者,从中都会有所裨益。
《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详尽叙述了晚清政府的中央及地方官员为“同治中兴”、挽救腐败清王朝的种种努力和实行的各种措施,其中包括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各个方面。并且阐释了“中兴”所依据的社会历史条件,揭示了中兴“几乎成功”的内在机制和最终失败的原因。
红军长征中的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之战早已为世人耳熟能详,但艺术概括的故事却往往简化了历史的本来所具有的丰富与多元性,也难以全景展示这个战争史上堪为奇观的战略大机动的复杂演进过程。作者在充分依据史料的基础上,以独特的视角、洗练的文字,揭示了那段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对其间的重要战役战斗和行动部署都有精彩的客观评述,并配有作者根据有关史料和实地考察基础上精心绘制的详图,既有史料价值,又极具可读性,是军事历史研究人员、军事院校师生及军事历史爱好者不可不读的军事文学佳作。
秋收起义38年后的1965年,毛泽东重返中国武装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是一次感情寻觅回归,还是执政党领袖对使命的深层呼唤? 40年后,本书作者沿着毛泽东重上井冈山之路,采访了近百名接触过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彭德怀等领袖人物的亲历者和知情者,以毛泽东二上井冈山为主线,生动讲述了1965年春毛泽东从武汉经湖南到井冈山的数十天的所历、所思、所讲,以及当时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真实记录了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的史实;从中探寻毛泽东准备发动上层建筑领域革命——“文化大革命”深刻而复杂的初衷。 书中一百多幅珍贵照片,不仅见证了这段历史、更增加了本书的史料价值。
这是发生在地处滇、川、藏三省交界的德钦小镇上的两个地方“大人物”的生命史。作者基于实际田野调查,同时利用地方文献、口述资料,以及当地的民间歌谣,勾勒出禾尚忠和海正涛在德钦的活动主线,并通过对二人人生历程的复原,再现了清末民国年间这一边陲地区的风云变幻。通过此书,作者试图说明,在地方与国家相互碰撞的过程中,地方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更多地是包容,并努力地接受随之而来的陌生事物。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努力维系着地方长久以来的势力格局。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被迫出逃。《庚子西狩丛谈》作者吴永,时任怀来知县,后为办理随扈前路粮台。本书记述的就是作者在怀来迎驾以及后来随扈西行过程中的亲历、亲见、亲为。其中涉及慈禧太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重要历史人物,情节真切细致、语言、流畅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并向有“信史”之誉。本书既可作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参考史料,也可供广大的历史爱好者阅读。
史学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近代中国风云变幻,史学也风生水起,异彩纷呈。本书分为四部分,部分追溯近代史学的履迹,特别留意学术典范、研究取向、发展趋势等面相。其余三部分多为读书心得,包括探讨近代史研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倾向,反思学术现状,展望史学发展的可能走向,并从外在和内在的不同视角观察和思索史学的基本义旨,主张治史取径不妨多元,期能疏通知远,由往昔枝叶之言,以会其无尽之意。
《清史研究丛书·晚清海关再研究:以二元体制为中心》梳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的粤海关十三行及其后各口岸的领事担保制、小刀会起义后的江海关三国税务委员会、《天津条约》后的外籍税务司之间的连续性关系,指出在清代财税一体的海关体制中存在着海关监督与税务司并立的二元体制,即税务司掌握估税权,海关监督掌握税款收纳、保管和分配权。这种体制在维持中外贸易稳定发展的同时,也深深地埋下了祸根。辛亥革命爆发后,税务司的活动使其成为一个独立于中国政府之外的机构,而海关监督的权力被剥夺殆尽。在传统的解释体系中,清政府对外来力量只有或抗拒或屈从两种选择。《清史研究丛书·晚清海关再研究:以二元体制为中心》的探讨则为中国的近代化路程提供了一个新的面相:清政府半主动地将与其制度格格不入的税务司纳入到自己的体系之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是西汉初年汉律的主体部分,其中有许多民法方面的内容,涉及物权法、继承法、债权法、身份法、婚姻法等,对认识秦汉时期的社会结构、政治经济制度等弥足珍贵。本书充分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着重探讨了《户律》与汉初土地制度、《置后律》与汉代继承制度、《杂律》与汉代的私债以及私奴婢的社会地位等问题。本书多有创见,体现了作者的独特视角,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秦汉史专家林剑鸣先生的代表作。详细地论述了中国封面社会前期发展阶段秦与两汉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及中外大交流的情况,其中不乏作者的独到见解。是秦汉史研究的重要成果。
《唐代武官选任制度初探》选取了研究相对薄弱、但又非常重要的唐代武官选任制度作为研究对象,从选题上,应该说是很有见地的。作者不仅全面、熟练地掌握了传统文献史料,而且在新史料尤其是在石刻的发掘上下了很深的功夫,大大丰富了学界对于唐代武举的认识。该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思路清晰,结构合理,行文规范,通顺,提出了不少很有学术价值的看法,使这个课题的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深入了一步,是一部较全面系统论述唐代武官选任制度的学术水平较高的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