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以1927-1937年上海与北京的知识群体为研究对象,以报刊、档案、日记、文集、年谱、回忆录等为资料基础,勾勒出现代中国城市知识群体的日常生活图景。考察了知识群体所处的阶层位置,及其在饮食、交往、休闲、服饰等日常生活的不同维度中发展出的旨在建构身份认同感与合法性的话语资源。对这些资源竞争的过程既促成了知识群体内部的分化,又催生了知识群体作为一个整体的阶层意识与集体行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简称 《国史编年》)是以编年体形式全面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个领域重大史事的资料书,旨在为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提供翔实可靠的史料,同时也为国内外读者查阅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资料提供方便。举凡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民族、社会、人口、宗教、疆域、地理、区划、灾害、气候、生态、资源、军事、国防、外交、对外联系和国际反应等方面的大事,均在编写之列。《国史编年》为多卷本,自1949年起,每年独立成卷,采用纲目体编写。《国史编年》一般由纲文、 目文、文献、注释、附录等部分组成。部分条目史事简单,将纲目合一,仅以纲文记事。与纲目文内容相关的重要文献或史料,分别以文献或附录形式附在纲文或目文之后,并标明资料来源。对纲目文涉及的人名、地名等,
本书以人物暗含的时间为线,讲述了从马可 波罗到清帝退位几百年间西方对中国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该书亦涉及到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日俄战争、清帝退位等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且配以精美图片呼应内容,其中亦不乏国内首见。无论是历史研究者,还是普通读者,从中都会有所裨益。
《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详尽叙述了晚清政府的中央及地方官员为“同治中兴”、挽救腐败清王朝的种种努力和实行的各种措施,其中包括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各个方面。并且阐释了“中兴”所依据的社会历史条件,揭示了中兴“几乎成功”的内在机制和最终失败的原因。
红军长征中的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之战早已为世人耳熟能详,但艺术概括的故事却往往简化了历史的本来所具有的丰富与多元性,也难以全景展示这个战争史上堪为奇观的战略大机动的复杂演进过程。作者在充分依据史料的基础上,以独特的视角、洗练的文字,揭示了那段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对其间的重要战役战斗和行动部署都有精彩的客观评述,并配有作者根据有关史料和实地考察基础上精心绘制的详图,既有史料价值,又极具可读性,是军事历史研究人员、军事院校师生及军事历史爱好者不可不读的军事文学佳作。
秋收起义38年后的1965年,毛泽东重返中国武装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是一次感情寻觅回归,还是执政党领袖对使命的深层呼唤? 40年后,本书作者沿着毛泽东重上井冈山之路,采访了近百名接触过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彭德怀等领袖人物的亲历者和知情者,以毛泽东二上井冈山为主线,生动讲述了1965年春毛泽东从武汉经湖南到井冈山的数十天的所历、所思、所讲,以及当时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真实记录了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的史实;从中探寻毛泽东准备发动上层建筑领域革命——“文化大革命”深刻而复杂的初衷。 书中一百多幅珍贵照片,不仅见证了这段历史、更增加了本书的史料价值。
《辛亥革命与袁世凯:清末民初社会转型时期人物研究》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辛亥革命与袁世凯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内容涉及袁世凯与辛亥革命,袁世凯与清末新政,袁世凯与民初执政,袁世凯人际关系研究,袁世凯对外关系研究等方面。
《唐代武官选任制度初探》选取了研究相对薄弱、但又非常重要的唐代武官选任制度作为研究对象,从选题上,应该说是很有见地的。作者不仅全面、熟练地掌握了传统文献史料,而且在新史料尤其是在石刻的发掘上下了很深的功夫,大大丰富了学界对于唐代武举的认识。该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思路清晰,结构合理,行文规范,通顺,提出了不少很有学术价值的看法,使这个课题的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深入了一步,是一部较全面系统论述唐代武官选任制度的学术水平较高的专著。
《明代的变迁》广泛探讨了明代历史许多领域的学术问题。《明代的变迁》收录了作者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有关明史的研究性论文19篇,另外还有以上论文结集在一起后所写的导言和结论各1篇,共21篇。《明代的变迁》将作者有关明史的重要论文大体收集在了一起,为读者了解作者有关明史的研究成果和见解提供了方便。
《哈尔滨犹太人图史(1894-2014)》以图文相互印证、忠实书写信史的方式,以犹太人来哈、在哈、离哈、返哈为线索,按时间顺序记录呈现自19世纪末至今哈尔滨犹太人各方面的活动、成果及其贡献,是一部独立完整的哈尔滨犹太人百年通史,学科奠基性作。其内涵凸显中国人民在世界性排犹反犹高潮时期接纳善待犹太人所体现出的种族、国界的友善、仁爱精神及其深远影响。
《春秋左传》是我国现存很早的编年体史书,记事翔实,文辞优美,是学习、研究先秦历史、文学、哲学和语言的推荐阅读典籍。杨伯峻先生广泛收集有关文献考古资料,充分汲取古今学者研究成果,对全书作了深入浅出、博洽简明的注释。该书出版数十年来,一直以繁体竖排本行世,广受好评,被誉为优选的注本。此次推出的是该书的简体横排本。
茶是全球广为普及的无酒精饮料之一,而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风习的发源地,茶文化的大观园。茶从中国传播至世界各地,并对整个人类社会的经济贸易、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纵观中国茶叶发展史,唐代是一个无可替代的历史时期,茶兴于唐且盛于唐。本书以唐代饮茶风习、茶产业、茶制度、茶技艺和茶思想文化等为研究核心问题,对唐代茶史进行综合性的研究,系统阐述唐代茶史的历史地位。 n n本著作得到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学术出版计划的资助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