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简称 《国史编年》)是以编年体形式全面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个领域重大史事的资料书,旨在为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提供翔实可靠的史料,同时也为国内外读者查阅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资料提供方便。举凡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民族、社会、人口、宗教、疆域、地理、区划、灾害、气候、生态、资源、军事、国防、外交、对外联系和国际反应等方面的大事,均在编写之列。《国史编年》为多卷本,自1949年起,每年独立成卷,采用纲目体编写。《国史编年》一般由纲文、 目文、文献、注释、附录等部分组成。部分条目史事简单,将纲目合一,仅以纲文记事。与纲目文内容相关的重要文献或史料,分别以文献或附录形式附在纲文或目文之后,并标明资料来源。对纲目文涉及的人名、地名等,
《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以1927-1937年上海与北京的知识群体为研究对象,以报刊、档案、日记、文集、年谱、回忆录等为资料基础,勾勒出现代中国城市知识群体的日常生活图景。考察了知识群体所处的阶层位置,及其在饮食、交往、休闲、服饰等日常生活的不同维度中发展出的旨在建构身份认同感与合法性的话语资源。对这些资源竞争的过程既促成了知识群体内部的分化,又催生了知识群体作为一个整体的阶层意识与集体行动。
本书以人物暗含的时间为线,讲述了从马可 波罗到清帝退位几百年间西方对中国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该书亦涉及到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日俄战争、清帝退位等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且配以精美图片呼应内容,其中亦不乏国内首见。无论是历史研究者,还是普通读者,从中都会有所裨益。
《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详尽叙述了晚清政府的中央及地方官员为“同治中兴”、挽救腐败清王朝的种种努力和实行的各种措施,其中包括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各个方面。并且阐释了“中兴”所依据的社会历史条件,揭示了中兴“几乎成功”的内在机制和最终失败的原因。
红军长征中的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之战早已为世人耳熟能详,但艺术概括的故事却往往简化了历史的本来所具有的丰富与多元性,也难以全景展示这个战争史上堪为奇观的战略大机动的复杂演进过程。作者在充分依据史料的基础上,以独特的视角、洗练的文字,揭示了那段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对其间的重要战役战斗和行动部署都有精彩的客观评述,并配有作者根据有关史料和实地考察基础上精心绘制的详图,既有史料价值,又极具可读性,是军事历史研究人员、军事院校师生及军事历史爱好者不可不读的军事文学佳作。
秋收起义38年后的1965年,毛泽东重返中国武装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是一次感情寻觅回归,还是执政党领袖对使命的深层呼唤? 40年后,本书作者沿着毛泽东重上井冈山之路,采访了近百名接触过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彭德怀等领袖人物的亲历者和知情者,以毛泽东二上井冈山为主线,生动讲述了1965年春毛泽东从武汉经湖南到井冈山的数十天的所历、所思、所讲,以及当时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真实记录了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的史实;从中探寻毛泽东准备发动上层建筑领域革命——“文化大革命”深刻而复杂的初衷。 书中一百多幅珍贵照片,不仅见证了这段历史、更增加了本书的史料价值。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被迫出逃。《庚子西狩丛谈》作者吴永,时任怀来知县,后为办理随扈前路粮台。本书记述的就是作者在怀来迎驾以及后来随扈西行过程中的亲历、亲见、亲为。其中涉及慈禧太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重要历史人物,情节真切细致、语言、流畅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并向有“信史”之誉。本书既可作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参考史料,也可供广大的历史爱好者阅读。
这是发生在地处滇、川、藏三省交界的德钦小镇上的两个地方“大人物”的生命史。作者基于实际田野调查,同时利用地方文献、口述资料,以及当地的民间歌谣,勾勒出禾尚忠和海正涛在德钦的活动主线,并通过对二人人生历程的复原,再现了清末民国年间这一边陲地区的风云变幻。通过此书,作者试图说明,在地方与国家相互碰撞的过程中,地方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更多地是包容,并努力地接受随之而来的陌生事物。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努力维系着地方长久以来的势力格局。
史学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近代中国风云变幻,史学也风生水起,异彩纷呈。本书分为四部分,部分追溯近代史学的履迹,特别留意学术典范、研究取向、发展趋势等面相。其余三部分多为读书心得,包括探讨近代史研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倾向,反思学术现状,展望史学发展的可能走向,并从外在和内在的不同视角观察和思索史学的基本义旨,主张治史取径不妨多元,期能疏通知远,由往昔枝叶之言,以会其无尽之意。
中国近代的开端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这场战争用武力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强迫中国面对外面的世界。此后,人们开始了一步步的探索,从奕??、李鸿章、曾国藩为首的洋务运动,到康有为等人提出的百日维新,最后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本书将近百年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娓娓道来,不是枯燥地堆积史料,不是简单地平铺直叙,却体现了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社会发展趋势。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国充满了侵略和反侵略、压迫和反压迫、变革和反变革、革命和反革命的斗争。中国的近代史,既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用血泪写出的苦难史和屈辱史,又是一部斗争史和光荣史。
《丝路文明》(辑)收录了包括尚永琪、王子今、冯培红、刘进宝、荣新江、孙英刚等人的20篇文章,或是书评、或是会议论文,有关丝路文明的探讨,对推进丝绸之路研究,当有助益。
《隔峙时期的美国中国学(1949-1972)》作者在国内外学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宏观描述与个案分析相结合、思想史的文本研究与社会史的原因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总体上对中美对峙时期美国中国学的发展演变、内在特点、研究范式、重要思潮等进行综合考察。在对中美对峙时期美国中国学发展的内在脉络及其中国研究的具体状况进行总体考察之同时,《隔峙时期的美国中国学(1949-1972)》着重探讨如下问题:联邦政府、基金会等外部社会对于中国研究发展的利弊;社会科学介入中国研究的历史进程、原因及其影响;中国中心观出现的历史缘起;中国研究对于中美关系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中国学出现新走向的原因;中美对峙背景下,美国中国学的独特特点;对峙时期的中国研究在美国中国学发展史上的历史定位等问题。
由于特殊的历史机缘,留日学生群体在牵引中国近代化的动力系统中是一个关键构件。《晚清民国时期贵州留日学生与贵州近代化》致力于梳理晚清民国时期留日学生与中国当时最闭塞、后进的省份之一的贵州近代化之间的关联。除了勾画一种“地方性知识”外,也希望《晚清民国时期贵州留日学生与贵州近代化》对于推进当代中国西部地区社会文明的跃迁有些微的启示意义。
本书取法散点透视的方法,选取了新中国后成立六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年代,即1956年、1962年、1968年、1972年、1978年、1986年,以年度为横断面,以点带面,将深刻影响当代中国的人物和事件放在精神思想史的角度来体察,从而提供了当代中国的一种思想轨迹。 这是一部当代中国的精神思想史,也是一部“小国史”,六个年度串连起新中国成立以来到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当代历史。其实,这六个“典型年度”中,其实大多数是普通读者所不了解或了解不深的,比如对于1956、1986年等的重要性,一般读者恐怕很难认识到,通过这本书,他们将会更好地了解这些历史。
《卫生经济学(第6版)/经济科学译丛》自1993年第1版问世以来,已连续多次修订。作为全球的卫生经济学教科书,《卫生经济学(第6版)/经济科学译丛》不仅发展和解释了经济学观点与模型,而且反映了卫生经济学文献中新的研究范围,涵盖了经济学基本理论的新进展。 《卫生经济学(第6版)/经济科学译丛》旨在帮助卫生经济学教学人员以简捷、由浅入深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卫生经济学。 《卫生经济学(第6版)/经济科学译丛》论述详尽,涵盖了大量的的卫生经济学文献。 《卫生经济学(第6版)/经济科学译丛》为学生提供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分析工具的实用性知识,以及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在当前卫生保健问题中的应用。 《卫生经济学(第6版)/经济科学译丛》运用大量的图表来对问题进行论述,使阐述更加清晰、读者更易于理解。 《
三国时代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我们所熟知的时代。然而,我们对这一时期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了解,往往来自《三国演义》,因此与历史上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现存史料,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论三国人物》的作者方诗铭先生力图通过详密的史料辨证,去掉这些历史人物形象上的迷雾,为读者呈现一幅真实的三国英雄群像,这是非常难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