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研究译丛: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以中国传统的朝贡贸易体系为基点,运用国际经济圈的理论,分析论述了以中国为中心的近代亚洲经济圈的状况,兼及亚洲经济圈与西欧美国经济圈的关系,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并对以往的西方学者在研究中国近代化中所采用的“西方冲击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从中国和亚洲内部的传统因素中寻找中国和亚洲近代化的前提条件及其影响,从而较好地处理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
《梦蕉亭杂记》是陈夔龙1924年他67岁时写的一本回忆录,记述自己枯荣的历史,文中有很多北京地方的历史记述;《旧京遗事》,(明)史玄撰。原书有些字迹不清、有些页残,对明朝的旧京的一些故事进行了记载;《旧京琐记》是清代夏仁虎的作品,分俗尚、语言、朝流、宫闱、仪制、考试、时变、城厢、市肆、坊曲十卷。《燕京杂记》一书记录了作者来燕京后的见闻,轶闻掌故,风物民俗,商业风貌,名胜古迹,以及当时市场上水果蔬菜的品种,有十分精彩的记录。
秋收起义38年后的1965年,毛泽东重返中国武装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是一次感情寻觅回归,还是执政党领袖对使命的深层呼唤? 40年后,本书作者沿着毛泽东重上井冈山之路,采访了近百名接触过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彭德怀等领袖人物的亲历者和知情者,以毛泽东二上井冈山为主线,生动讲述了1965年春毛泽东从武汉经湖南到井冈山的数十天的所历、所思、所讲,以及当时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真实记录了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的史实;从中探寻毛泽东准备发动上层建筑领域革命——“文化大革命”深刻而复杂的初衷。 书中一百多幅珍贵照片,不仅见证了这段历史、更增加了本书的史料价值。
对于20世纪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一个的历史悲剧就是,他们是最早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一群人,自认为最了解政治大势,却在政治场中最不知所措、动辄得咎、受人轻视。 本书讨论的三人,一位是燕京大学哲学教授张东荪,长期浸淫于政治活动之中,1949年后曾官居政务院委员;一位是报人王芸生,擅长政治评论,多年担任《大公报》主笔;一位是清华教授潘光旦,理科出身,对政治外行却一样曾积极想要为中国政治建言。三人在1949年以前都曾经在不同领域有过出色表现,1949年以后却先后遭遇滑铁卢,人生事业从此一蹶不振。 杨奎松教授不满足于像过去一样笼统地发出质问:为什么中国大陆的知识分子当年竟会停止思想,集体转向?因为随着越来越多的私人记录以及各种报刊、档案文献披露出来,他发现,事情并非那样简单。
包括三国鼎立、西晋统一及其崩溃、东晋十六国、南北对峙、南北朝的政治与经济等内容。
郭灿江主编的《东京梦华(宋金元时期)》通过文献和考古资料首先对北宋东京的营建和管理以及繁华的商业及都市文化进行了重点介绍和解析,让人重温了北宋时期世界优选都市的辉煌。然后通过对中原地区宋元时期的文化教育和宗教、高度发达的制瓷业和科学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解读,并指明了当时中原地区教育文化科技水平方面在世界和全国的地位。
《春秋稗疏 春秋家说 春秋世论 续春秋左氏传博议》主要内容包括:春秋稗疏·春秋家说·春秋世论·续春秋左氏传博议。
《明孝陵史话》分为“朱元璋生平”“明孝陵的营建”“明孝陵的建筑布局”“明孝陵的丧葬与祭祀”“明孝陵的变迁”“宝贵的文化遗产”等六部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明孝陵这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前世今生,有关于人物的记载,有关于史实的描述,也有关于制度、仪礼的阐释。尤其是第六部分,借明孝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之机,对相关准备工作做了梳理,让读者对这些幕后工作有更明晰、更直观的感受。作者均为该领域素有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以生动、通俗的语言,将这一切娓娓道来。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收入了我国有名史学家唐长孺先生的13篇论文,多为50年代以前所著,内容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制、土地制度、文化教育、学术思想、边疆民族及政权等。本书所选论文集中体现了唐长孺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领域的研究成果。
2013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的日子,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经上级领导批准主编出版《光辉历程》大型画册,以此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 新中国成立之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在毛泽东、周恩来等第一代国家领导人亲自关怀下成立并迅速发展,尤其在出版工作中,我社利用宣传画、年画、连环画等大众视觉艺术产品,积极宣传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在努力反映新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数十年,我社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这类出版作品。其中这些出版作品中亦有反映毛泽东同志的一批作品,特别是宣传画、年画作品占多数。此次整理出版作品51种就是那一时期的宣传画、年画作品。这些作品的作者也都是那一时期中国最杰出的艺术人才,当中既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创作干部,也有社会各界的优秀美术家,作品的艺
无
本书为“两宋烽烟录”丛书之一。作者凭借深厚的史料功底,突破封建史家奉赵宋为正朔的传统观念,紧扣南北政权社会治乱、人事政潮、经济升降和地缘外交等因素,以细腻生动的纪实笔法,观照与再现十二世纪初至中期宋、金和战的风云变幻,及一系列历史人物的功过与命运,寓含极其丰富的内涵。
《近十年辛亥革命史料及研究书目索引(2000-2011)》在借鉴前辈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反映新世纪中国大陆出版和发表的有关辛亥革命的研究成果,力求资料更加新颖、内容覆盖更加全面、文献载体形式更加多样、编排体例更加科学、规范、合理,充分考虑到读者使用的方便。《近十年辛亥革命史料及研究书目索引(2000-2011)》将辛亥革命时期的时间跨度限定在1901年至1916年,以清王朝宣布新政改革开始,到1916年袁世凯在护国运动中宣布取消帝制结束。主要收录2000一2011年中国大陆出版的有关辛亥革命的史料和研究著作(包括资料汇编、研究专著、论文集和工具书)和2。00一2011年中国大陆正式发表的论文(包括正式发表的学术论文、报纸文章、博士硕士论文和会议论文),及一部分国外和台湾出版的辛亥革命的史料和研究著作(根据国家图书馆检索所得),供学术研
臣等谨按:《后汉纪》三十卷,晋袁宏撰。宏字彦伯,阳夏人。太元初,官至东阳太守。事迹具《晋书。文苑传》。 是书前有宏《自序》,称:“尝读后汉书,烦秽杂乱,聊以暇日,撰集为《后汉纪》。其所缀会《汉纪》(按:此《汉纪》盖指荀悦之书涉及东汉初事者,非张墦书也)、谢承《书》、司马彪《书》、华峤《书》、谢沈《书》、《汉山阳公记》、《汉灵献起居注》、《汉名臣奏》,旁及诸郡《耆旧先贤传》,凡数百卷。前史阙略,多不次序。错谬同异,谁使正之?经营八年,疲而不能定,颇有传者,始见张墦所撰书,其言汉末之事差详,故复探而益之。”云云。盖大致以《汉纪》为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