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位于亚非欧大陆的核心区域,具有久远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明积淀。公元7世纪初伊斯兰教的诞生,掀开了中东历史的崭新篇章,阿拉伯人悄然崛起于仿佛被喧嚣的文明世界遗忘的沙漠瀚海,作为统治民族登上中东辽阔的历史舞台,波斯人、突厥人、柏柏尔人和库尔德人亦于其后相继加入穆斯林的行列。来自东方的蒙古铁骑一度横扫西亚,阿拉伯帝国山河破碎,却催生奥斯曼帝国异军突起,其承载伊斯兰文明的传统和阿拉伯帝国的历史遗产长达600余年,直至在西方列强的蚕食和瓜分下寿终正寝。进入20世纪,诸多新兴主权国家在奥斯曼帝国的废墟上萌生成长,古老的波斯文明历经长达千年的风雨飘摇后焕发生机。迎着新世纪的曙光,中东终于踏上现代化的历史征程,然后历史之路永远都不是平坦的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的I业国家,但是英国中上阶层人士从未对工业主义有过好感。《英国文化与工业精神的衰落(1850—1980)》引用小说、艺术、诗歌、政论、哲学、社会惯习等诸多方面的文献,生动地探讨7英国文化对只注重经济增长的现代工业社会的抵触和批判。从19世纪中叶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一思潮深刻地影响了英国文化:包括文学、报纸、建筑,以及社会、历史、经济思想。学术界过去一直将英国这种注重享乐不思进取(即重生活质量不重GDP)状况称为“英国病”,但是回望过去,也许我们应该换种眼光来看。
本书是国际拜占庭晚期史研究者D. M. Nicol教授的一部代表作,其主要基于坎塔库泽尼的《回忆录》和格雷戈拉斯的《历史》两部原始史料,全面展示了14世纪上半叶拜占庭帝国的政治变迁以及在这一变迁中约翰·坎塔库泽尼皇帝所起的作用。众所周知,内战是导致晚期拜占庭帝国最终走向灭亡的关键因素,此书虽看似为约翰六世皇帝的传记,实则也对晚期最为重要的一场内战做出了深层次的探究,由此可见,在内战与外侵的相互作用下,14世纪的拜占庭帝国进入难以逆转的衰亡之中。
匈牙利是欧洲东部的一个内陆国家,位于多瑙河中游的平原——匈牙利平原之上,大致与中国东北处于同一纬度。匈牙利处于东西方文明的交界处,融合了东西方文明的特色。匈牙利是中国人沿“丝绸之路”进入欧洲的站,匈牙利平原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贸易中转站。此外,中国北方的一些游牧民族也多次迁徙到匈牙利平原,如匈奴人、鲜卑人、突厥人、蒙古人等。 宇信潇著的《不可不知的匈牙利史》用通俗、趣味的笔法,以深刻影响匈牙利文明进程的重大事件为主线,适当辅以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为读者勾勒出匈牙利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使其感受匈牙利的独特魅力。
《带雨云埋一半山:记我的父亲程述尧》是作者韦然(笔名灯灯)以儿子的口吻记述其父亲程述尧的一生。
从很多方面来说,美国城市的历史也就是美国的历史。虽然乡村传统也在这个国家中留下了它们自己的印记,但城市和都市生活成为美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长达几个世纪,而对都市感受的了解对理解美国历史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美国城市史》是对美国城市变迁进行的一次引人入胜而又容易理解的综述,其覆盖范围包括从欧洲人到来之前的美洲印第安人定居点,到市郊扩张、都市改造,以及高度城市化人口的现代景象。本书为读者提供了按照年代顺序排列的丰富的主题叙事性内容,涉及以下几个主题:◎城市在北美洲的欧洲殖民地中的角色◎城市和西部大开发◎工业化城市中的社会变革◎罗斯福新政的影响◎郊区的发展◎城市形态与种族、阶级及性别问题之间的关系由于书中对美国城市进化史进行了有深度和有洞察力的介绍,使得《美国城市史》成为探索美国都
本书全面介绍自1788年法美同盟至1933年底美国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包括华盛顿会议、大战借款及中日问题。分为共和的原理与理想、对于旧世界的挑战、边界的完成与海洋的瞰视、联邦的保全、加利比海与太平洋上的发展、欧洲方面的干涉等6个部分。材料极其丰富,而且是最原始、最有权威的,文笔明白流畅,是关于美国外交史的标准大学教科书。
《俄国:苏联史(卷)》根据1917年的实际进程,大体按照时间顺序,论述的根源和的发展。在致力于重现1917年俄国的一系列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关键人物思想和行动的历史真实的同时,本书将俄国置于近代以来俄国历史进程和20世纪初期俄国所处国际环境的坐标体系之内进行考察,并由此重新审视和解释有关俄国的众多问题。特别注重在事实层面上全面地反映1917年的面貌,力求充实、弥补或修正对史了解的不足、缺失或偏差。全书共十一章,50余万字。
《征服西伯利亚:从叶尔马克到白令》从考古、地域、人文等方面全景式展现了西伯利亚的历史演变,重点描述了俄国哥萨克越过乌拉尔山向东进发,征服、殖民西伯利亚的历史。
查士丁尼时代是拜占廷历史上社会变动最为剧烈的阶段,对于这位皇帝的内外政策朝野中反对者可能不乏其人,特别是具有贵族背景柯比对这位农民皇帝心存不满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作为一个作家,他是如何做到在白天低三下四地恭维皇帝,而在夜晚恶狠狠地大骂同一个人呢?他怎么能同时写下充满了无限憧憬和无比痛恨这样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字?他是不是真的像布瑞猜测的那样得了人格分裂的? 普罗柯比的《战史》写作风格承袭古典名著,历来被奉为拜占廷史书中的经典之作,而他的《建筑》一书除了有古典史书的遗风,又多了一层献媚于吹捧的色彩。这两部书基本上围绕着当时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铺陈。然而,《秘史》放弃了叙事风格而转向了对当权人物的诋毁与谩骂。尽管,他在本书的前言中提到了他这样做的原因能,“众所周知,当某些人在世
外学者如此沉醉于江户时代研究,并非偶然。其原因,可以从不同研究领域的不同角度得到解释。从政治制度史的角度看,江户时代是日本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为江户时代所独有的将军集权、大名分权与天皇、将军至强等双重二元政治结构,既不同于中朝等邻国,也有别于欧美各国而颇具特色。这种并存互动的政治结构,可以解释幕府统治何以能维护两百余年的和平,至幕末又何以被联合起来的雄藩打倒,近代天皇制何以成为维新变革的制度选择等历史现象的成因。
本书以中国封建哲学为经,以现代政治理论为纬,上至秦汉,下至晚清,划分为神学谶纬期、玄学自然期、三教开放期、经世致用期、道学封闭期、实学兴起期六个阶段,详细梳理中央帝国两千余年政治哲学的发展脉络,剖析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力图说明中国哲学的演化与封建帝国的统治有着必然的逻辑关系。 中央帝国的哲学可以看作思想格式化与反格式化的历史,分为两个大的周期:第YI个周期从西汉的儒教哲学开始,经过魏晋南北朝玄学的“反叛”、佛学的产生,直到隋唐三教并存、互相竞争才宣告结束;第二个周期从宋代一直持续到晚清,包括宋代道学体系的建立、理学的思想控制,明代心学的诞生及反思,清代实学的兴起及发展…… 本书叙述的就是两大周期之中,中国哲学为什么如此演变以及每一个在哲学史上留下姓名的学者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