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际拜占庭晚期史研究者D. M. Nicol教授的一部代表作,其主要基于坎塔库泽尼的《回忆录》和格雷戈拉斯的《历史》两部原始史料,全面展示了14世纪上半叶拜占庭帝国的政治变迁以及在这一变迁中约翰·坎塔库泽尼皇帝所起的作用。众所周知,内战是导致晚期拜占庭帝国最终走向灭亡的关键因素,此书虽看似为约翰六世皇帝的传记,实则也对晚期最为重要的一场内战做出了深层次的探究,由此可见,在内战与外侵的相互作用下,14世纪的拜占庭帝国进入难以逆转的衰亡之中。
《带雨云埋一半山:记我的父亲程述尧》是作者韦然(笔名灯灯)以儿子的口吻记述其父亲程述尧的一生。
本书全面介绍自1788年法美同盟至1933年底美国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包括华盛顿会议、大战借款及中日问题。分为共和的原理与理想、对于旧世界的挑战、边界的完成与海洋的瞰视、联邦的保全、加利比海与太平洋上的发展、欧洲方面的干涉等6个部分。材料极其丰富,而且是最原始、最有权威的,文笔明白流畅,是关于美国外交史的标准大学教科书。
他是20世纪很知名的外交思想家,也是极具天赋、屡获大奖的作家他被俄罗斯的魅力征服,却是专享被苏联驱逐的外交官1953年7月一个炎热的下午,刚刚退休的乔治·凯南迈下美国国务院大楼的台阶。在此之前,他的职业生涯跌宕起伏,从东欧到柏林,从柏林到苏联。他发出有名的“长电报”,提出“遏制政策”,指导了冷战时期美国的主要战略。他出任驻苏联大使,又被迫卸任……退休远不是他职业的终点。之后的半个世纪里,他撰写了20本著作,两次荣获普利策奖和国家图书奖。本书从凯南8800多页日记中精选内容,真实再现了众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幕后故事。在88年的日记中,凯南倾注了热情和智识,不断追问国家战略和人生的答案,展现了深刻的政治、道德见解和哲学反思,也在学习如何与艰难的现实妥协,追求做很好的自己。
《征服西伯利亚:从叶尔马克到白令》从考古、地域、人文等方面全景式展现了西伯利亚的历史演变,重点描述了俄国哥萨克越过乌拉尔山向东进发,征服、殖民西伯利亚的历史。
《俄国:苏联史(卷)》根据1917年的实际进程,大体按照时间顺序,论述的根源和的发展。在致力于重现1917年俄国的一系列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关键人物思想和行动的历史真实的同时,本书将俄国置于近代以来俄国历史进程和20世纪初期俄国所处国际环境的坐标体系之内进行考察,并由此重新审视和解释有关俄国的众多问题。特别注重在事实层面上全面地反映1917年的面貌,力求充实、弥补或修正对史了解的不足、缺失或偏差。全书共十一章,50余万字。
查士丁尼时代是拜占廷历史上社会变动最为剧烈的阶段,对于这位皇帝的内外政策朝野中反对者可能不乏其人,特别是具有贵族背景柯比对这位农民皇帝心存不满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作为一个作家,他是如何做到在白天低三下四地恭维皇帝,而在夜晚恶狠狠地大骂同一个人呢?他怎么能同时写下充满了无限憧憬和无比痛恨这样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字?他是不是真的像布瑞猜测的那样得了人格分裂的? 普罗柯比的《战史》写作风格承袭古典名著,历来被奉为拜占廷史书中的经典之作,而他的《建筑》一书除了有古典史书的遗风,又多了一层献媚于吹捧的色彩。这两部书基本上围绕着当时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铺陈。然而,《秘史》放弃了叙事风格而转向了对当权人物的诋毁与谩骂。尽管,他在本书的前言中提到了他这样做的原因能,“众所周知,当某些人在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