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史研究的产生和发展》 于沛 著 《世界历史》第1册。从学术史的层面阐释了中国世界史研究的萌生、产生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各历史阶段中国世界史研究的方法、创获与所呈现出的特征。 《人?自然?历史》 陈启能 等著 《世界历史》第2册。从考察各种人类集团(种族、民族、国家、社会)走过的不同道路着手,比较其历史发展的异同,提出并探讨人类历史进程中具有共性的重大理论问题。 《世界史研究的视角和模式》 姜芃 等著 《世界历史》第3册。对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作了全面、系统的梳理与总结,在此基础上,总结并概括了中国世界史研究的整体性和历史性特点,并对其今后具体研究内容方面的发展趋势作了分析和预测。 《古代社会物质文明》 刘欣如 著 《世界历史》
这本《全球通史》属于很优秀的通史著作之列。作者以主题分篇,把握人类社发展大势。全书分成8篇,每篇都有一个主题,而这个主题体现了这个历史时段的全球趋势:人类的起源和人类文化,定居,帝国和帝国主义,世界各宗教的兴起,商品和人口的流动,社会变革,技术大爆炸,演变中的身份。每个主题都有一个转折点,比如第六篇,转折点是政治和工业革命(1640-1914),主题便是政治和经济体系的巨大、激烈的变革产生了新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体系,这一切影响着所有的个人、家庭和社会。
为什么说发展是一道窄门?为什么说世俗化是民主制也无法解决的难题?为什么那些新兴国家会在现代化过程中失败?本书以作者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十年游历见闻为基础,以世界全球化发展大趋势为主线,以观察世界、总结发展经验为归旨,通过讲述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思考这些国家传统与改革、贸易全球化、世俗化与发展等问题,分析这些国家长期处于不发达境遇的原因,映照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发展的巨大成就和道路探索的不容易,并从经验教训的角度为中国未来发展提供思考和镜鉴。本书展示了一个崭新的审视视角,突破一直以来向发达经济体探索学习的思维,转而关注新兴欠发达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道路,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思考世界的新维度。
内容简介 《世界戏剧史》讲述了戏剧的起源、以及不同时期地域的戏剧文化。
他是20世纪很知名的外交思想家,也是极具天赋、屡获大奖的作家他被俄罗斯的魅力征服,却是专享被苏联驱逐的外交官1953年7月一个炎热的下午,刚刚退休的乔治·凯南迈下美国国务院大楼的台阶。在此之前,他的职业生涯跌宕起伏,从东欧到柏林,从柏林到苏联。他发出有名的“长电报”,提出“遏制政策”,指导了冷战时期美国的主要战略。他出任驻苏联大使,又被迫卸任……退休远不是他职业的终点。之后的半个世纪里,他撰写了20本著作,两次荣获普利策奖和国家图书奖。本书从凯南8800多页日记中精选内容,真实再现了众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幕后故事。在88年的日记中,凯南倾注了热情和智识,不断追问国家战略和人生的答案,展现了深刻的政治、道德见解和哲学反思,也在学习如何与艰难的现实妥协,追求做很好的自己。
这部《DK科学历史百科全书》收录了几乎所有重要的科学发明和发现以及其背后的故事,从火和轮子到粒子物理学和基因工程。从史前时代到现在,这部“科学史”中的DK时间表将事件,发现和发明融合在一起,揭示科学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清晰的图表,精致的名家画作和令人难以置信的真实照片,使这部《DK科学历史百科全书》成为科学爱好者以及所有人群的参考书。同时,这部书也是为所有家庭提供的一份丰盛的礼物。约15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在非洲大草原刻凿石头制作粗糙的手斧。他们经过反复试验,从失败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早期人类的科学努力,使得工具得以诞生。原始人凭借工具从动物骨头上获取鲜肉,在挖掘中发现块茎食物和水,猎取猎物并剥下它们的毛皮来制作衣服。约30万年前,史前人类掌握了利用火的技术,从而大大改善了他们的饮
本书(第10版)增加了美国历史上一直被争议和关注的话题,关于“前哥伦布时期”美洲人口的总数;关于“大萧条”时代、“麦卡锡主义”以及二战之后冷战的成因;关于“水门事件”的再评价,关于“美洲生存环境”的变化;还有日渐被关注的机动车对美国自然生态的影响。此外还特别扩展了美国文化史的篇幅——美国的“大众文化模式”,美国社会的各个群体是如何消遣、娱乐和交流的。这是一部洋洋百万言之巨的著作,这也是一部可以“娓娓读来”的史书。大概是美国人的性格使然,我们常常可以读到他们一些能将枯燥的科学著作写得妙趣横生的书,也可以读到他们能把严谨的教科书写得让人手不释卷,古尔德的《自达尔文以来》是一例,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是一例,《美国史(1492-1997)(第10版)》又是绝好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