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史诗三部曲》包括《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的英勇与牺牲》《遥远的桥:1944市场花园行动的雄心与遗恨》《最后一役:1945纳粹帝国的末日与悲鸣》,是知名历史作家、战地记者科尼利厄斯 瑞恩在亲历二战后历时近30年创作完成的史诗级巨著,通过二战期间的三场决定性战役,生动再现了那些决定世界命运的伟大历史时刻。 作者亲自访问5000余人,并且翻查供词、访问、信件、日记、作战日志以及各级作战史,方才撰写出至今依然令人不可忽略的战史经典之作,并且改变了新闻写作的既定模式。即便后世许多作家撰写更多的相关作品,但考李留斯雷恩所奠定的战争历史非虚构写作的典范,使得《二战史诗三部曲》至今依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经典、无人能超越的畅销著作。 《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的英勇与牺牲》 这不是军事史,而是人的故事,
每个人都是历史的推动者和创造者,但有一些事件,仿佛让历史的发展突然进入加速期,直至极大地改变世界的面貌。选出真正意义上塑造现代世界文明的大事件并非易事,而本书编者集合了美国高校54位历史学家及相关领域的专家的智慧,确定了62个广受认可的大事件,再按照时间顺序一一展开论述,以期引导读者对这些事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进而对世界历史产生兴趣。 这是一部扩充版的史纲,其中的大事件可能是一场运动、一次冲突,也可能是一个王朝、一些人物之间的博弈,甚或是一次科学革命、一个奇特的展览。每一个事件都有特定的主角,于是相应地被赋予了高度的故事性和鲜活的时代感。这些事件看似彼此独立,却又常常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像环环相扣的链条,支撑起历史的脉动。整本书在时间上跨越700年,在空间上覆盖各个大洲,以
《全球通史》由英国历史学家乔治 威尔斯和美国历史学家卡尔顿 海斯联合撰写的《全球通史(从史前文明到现代世界)》是享誉全球的经典之作,被称为世界通史领域的开山大作。自出版以来,在多个国家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受到世界各国读者的一致赞誉。此书中文版由知名翻译家李云哲参考多种资料,历时五年,逐字逐句,精益求精,翻译而成,文字清新隽永,有趣深刻,结构宏大,原汁原味地展现《全球通史》的本来风貌,堪称译著的经典范本。全书从人类的起源和史前文明――旧石器时代的诞生着笔,纵贯数千年,剖析五大洲,一直写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冷战的开启。全书分为二十个章节,以人类的文明尤其是四大文明的演变发展为经线,以世界区域的繁荣、衰落、流变为纬线,纵横捭阖,洋洋洒洒五十万余字,透视全球的文明兴衰和历史进程。读
......
面对文化差异的现实,人们如何将外邦 蛮族 构想为 共同人类 ?这一努力又如何受到自身视角、经验和历史的局限?在本书中,西佩 斯图尔曼聚焦希罗多德、司马迁、蒙田、博厄斯等人对各自时代的边境经验的思索,分析世界历史上不同宗教经典、哲学、史书、民族志中 共同人类 观的异同,追溯跨文化平等的演进。斯图尔曼认为,诸如 共同人类 和 平等 的观念的 发明 并不描绘社会现实,而是旨在打造一个不同于现实的、想象的世界。人们利用这些思想资源,与现实中的不平等展开持续对抗,正因如此,这些观念也具有了改变现实的变革性力量。
1914年,在西欧各国的领空之上,一股阴霾正在形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开始变得尖锐。时任英国海军大臣的丘吉尔,敏锐地察觉到了世界形势的动向,一场前所未有的世界大战就在1914年降临。本书陈述了1911 1914年欧洲的历史背景,剖析了*次世界大战的真正起因,并从英国所处的角度描述了一战*初阶段西线战争的状况。战争伊始,德、法两国陆军即展开猛烈对战;而在海军战场上,丘吉尔领导的英国海军与德国舰队斗智斗勇。让我们走进这本气势恢宏的著作,以*近的距离,去了解一百年前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史密森学会策划出品的《太空探索通史》一书中使用了美国 航空航天局和史密森学会珍藏的约600张照片和插图,以及图表、地图、卫星图像和统计数据等,史料丰富,内容全面且具有 性,是一部完整钩沉地球人类太空历程的鸿篇巨著。 纵观历史,人类一直对太空深深着迷,从公元前700年巴比伦天文学家绘制行星轨迹,到古印加人和阿兹特克人建造的早期天文观象台,再到发射 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和人类登陆月球,以及如今,一些私人企业和 政府部门大力投入太空探索领域。 航天史学家罗杰·劳尼厄斯以全新的视角和引人入胜的叙述,讲述了数千年来人类对宇宙的了解,对为人们所熟知的事件和人物进行了重新评价,生动地呈现了 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范围:古希腊、古罗马和中国古人所做的开创性工作;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等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的
《透过地理看历史:大航海时代》是一本以地理为视角,以将各大文明联结一体的大航海时代为切入点,解读世界历史的通俗读物。本书以15世纪中后叶至17世纪末欧洲人航海线路的开拓为行文脉络,通过地形图和航海图,对航线经由地区的地理、气候、季风、洋流作了简练介绍,对它们和航线走向及人类历史进程的关系作了得当分析。本书也梳理了大航海时代的推动者与波及者的文明形态,分析了各个文明的特性及其背后的地理因素,解读了面对外来文明冲击时,各个文明所做的不同选择,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同命运。颠覆了一些习以为常的社会发展认知,为理解人类历史提供了独特视角。
印度的开国总理尼赫鲁曾经有过这样一段经历:1921年至1945年他先后9次被捕,过了将近9年的铁窗生活。在狱中,他对印度的历史进行了深刻而系统的梳理、思索和阐述,从政治、哲学、宗教、文化等方面追溯了自古代到中世纪的印度悠久历史,生动描绘了印度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同时,他冷静地回顾了近代印度壮阔的民族解放历程,并且热切而又不失理性地展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的民族命运 中印关系 ,一直是大家都非常关注的敏感话题。但这绝非是只言片语就能解释清楚的,必须建立在全面了解印度的基础之上。想要全面了解印度,《印度的发现》不容错过!
我们该如何定义工作?人类怎样从平等社会过渡到了阶级社会?为何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的工作时间反而越来越长?男女间的劳动分工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发展?工作又会走向怎样的未来?从70万年前的狩猎采集到现在通过视频会议进行的工作,横跨亚洲、非洲、美洲与欧洲,作者扬·卢卡森研究了人类工作的组织方式:家庭、部落、城市和国家;研究了狩猎采集、农业、手工业、工业等不同时代合作和从属劳动关系的变化;研究了劳动如何在男人、女人和孩子之间分配,货币发明的分水岭时刻,劳动者的集体行动,以及移民、奴隶制和休闲观念对工作的影响。最终完成了一部有关人类在各个时代繁忙工作的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劳动史,并对未来的人类发展给出了乐观的评估。
18世纪至今,以麦考莱为代表的历史学家大多用“非革命性的、不流血的、自上而下的”来形容1688年的英格兰“光荣革命”。本书则希望推翻这一传统观点。 本书以“革命”为主轴,重新检讨了既有的革命理论,并将1688年革命置于欧洲乃至全球的背景下,对其发展、特征和影响做出全新的阐释。作者的核心观点是:1688年革命不仅是革命,而且是第一次现代革命;对立的双方也不是新旧势力的代表,而是不同现代化道路的支持者。通过扎实的论证和充满激情的笔触,本书为读者还原了这场革命的激荡、混乱与血腥,以及它如何催生了现代世界。
在人类寻求短暂解脱的过程中,鸦片有着特殊的 魔力 。每天,它为成千上万的人提供慰藉,确保医疗护理体系的正常运转;同时,它也让很多人产生了毒瘾,加剧了人类社会恶劣的堕落和剥削现象。从古至今,鸦片作为一种无可匹敌的商品,以合法或非法商品的形式遍布全球。 在本书中,著名的文化历史学家露西 英格里斯将带领我们经历一场从美索不达米亚到当今美国、从罂粟乳汁到海洛因、从吗啡到人工合成鸦片的史诗之旅,客观审视鸦片这种引人关注的物质,从人类初对它的使用及背后的原因入手,展现人类与这种魅人物质的交往史。 一部鸦片史,半部是金钱对人性的嘲讽,半部是肉体与精神的悲歌。这是一个关于成瘾、贸易、犯罪、战争、文学、医学,尤其是金钱的故事。正如这部视野雄阔、包罗万象的作品所深刻揭示的,鸦片的历史就是我们人类的
本书将世界史上的里程碑式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排列在一条时间线上,带领读者沿着时间长河顺流而下,看到帝国的成败、文明的演化、科技的进步,从人类学会用火到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建造,从亚历山大的征服到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从中国的诸子百家到欧洲的启蒙运动,一览人类是如何历经400万年的时光走到今天。 这本书搭建了一目了然的时间脉络,为我们提供了看待全球历史的整体视角,我们可以轻松对照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在同一时期的历史:当君士坦丁大帝统一罗马之时,中国陷入了动荡的十六国时期;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之时,圣女贞德被英国人送上了火刑柱;牛顿运动定律发表之时,古希腊帕提侬神庙被威尼斯人炸毁;在慈禧太后掌握中国大权之时,南丁格尔开办了*早的护士学校 本书涵盖五大洲各主要文明和国家的约1500个历史事件,搭配近1000张精
本书为美国文学学者、文化史学家莫里斯·迪克斯坦的重要著作,探索了1930年代深陷大萧条的美国的焦虑与希望、 望与惊人的乐观,回顾了整整一代表演者、艺术家和作家的故事,展示了一个丰富、全景式的文化如何既揭露又有助于缓解 创伤。尽管经济上贫困,但这个时代创造了一个在生产流行幻想和尖锐社会批评方面富有活力的文化。这就是大萧条文化的双重人格:一方面,努力应对 的经济灾难,解释和解读它;另一方面,提供逃避之所,创造艺术和娱乐来分散人们的烦恼——这 终是另一种与之和解的方式。正如迪克斯坦 转变了我们对大萧条文学的理解一样,他打破了1930年代的音乐剧和电影仅仅是逃避现实这 行误解,提出,百老汇和好莱坞的悲喜剧世界保留了一种光辉和活力,成为抵御社会苦难的堡垒。迪克斯坦从对大萧条时期重要文学、电影、戏剧、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