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也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以德、日、意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仆从国为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战争范围涉及亚洲、欧洲、非洲以及大洋洲,波及太平洋、大西洋以及印度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伤亡9000余万军民,是人类历史上规模很大的世界战争。《二战全史》汇集了大量的珍贵历史资料,力争完整重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过程,详细解读前因后果,客观点评政治经济,拨开迷雾,还原历史真相,破解重重谜团,不仅从宏观上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而且从细微之处着眼,努力搜寻历史的蛛丝马迹,为读者呈现出不一样的全史。
《父权制与资本积累》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女性主义学者玛丽亚 米斯的代表作,也是改变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范式的经典作品。米斯分析了资本主义父权制对女性的多重剥削:掠夺女性的身体自主权;将生育视为 自然活动 ;将家务劳动看作 非生产性的 ;把女性排挤到所谓的 附属经济部门 等。她道破女性、自然、殖民地三者作为剥削对象的同质性,揭示资本积累的野蛮本质。而作为资本积累最新手段的国际劳动分工,则加剧了超发达和欠发达国家、男性与女性甚至是女性内部的两极分化,使第三世界贫困女性的劳动变得更加 不可见 。从中世纪 女巫 到当代女工,女性一直是资本扩张贪欲下最大的受害者。
公元8世纪,塔里克 伊本 齐亚德攻占西哥特人国土,开启了摩尔人统治西班牙的时代。之后近八百年,西班牙在摩尔人的领导下创造了无数奇迹,艺术、文学与科学蓬勃发展,成为欧洲中世纪开明国家的典范。 国王与觊觎者、圣徒与罪人、牧师与骑士、吟游诗人与被流放的英雄,摩尔人、哥特人、柏柏尔人 纷繁的势力与角色在此八百年间轮番登场,古老的传说、被诅咒的高塔,以及战况惨烈的旷野,共同构筑了惊心动魄的历史现场。王朝的更迭,信仰的碰撞,这注定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西班牙历史。
在这本书中,劳埃德 卢埃林-琼斯教授讲述了波斯帝国壮丽辉煌的历史。公元前550年,居鲁士二世征服了米底王国,建立了波斯帝国,他也被后人称为 居鲁士大帝 。之后,他又陆续征服了吕底亚、巴比伦和埃及等地。在大流士一世即位后,波斯帝国的疆域更是横跨亚洲、非洲和欧洲三大洲,从利比亚一直延伸到亚洲的草原。大流士一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例如制定法律、组建军队、修建御道和宏伟的建筑、铸造货币,还实行了宗教宽容政策,以管理文化多元、族群多样而复杂的帝国。波斯帝国发展到了鼎盛阶段。但由于波斯帝国未能建立起稳定的继承制度,每当一位君主去世,它的弱点就会暴露出来。内部的家族纷争,加上其他因素造成的国力消耗,致使波斯帝国于公元前330年被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帝国的存在戛然而止了,尽管它在此时远称不上衰
揭露军火工业、政客、金融家勾连而成的 军工复合体 操纵战争的事实 扭转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查报告,彻底揭露第一次世界大战本质 两位记者通过多年实地走访,对二十世纪初的主要军火商,比如杜邦、柯尔特、雷明顿、克虏伯和斯柯达工厂,以及希拉姆 马克沁和巴希尔 扎哈罗夫等军火贩子的故事进行了讲述。通过多个视角的对比,作者发现,国际军火工业为了攫取利润,通过操纵公众舆论、行贿、煽动冲突等方式,与贪污政客、腐败政府组成 军工复合体 ,以牺牲人民的生命和和平为代价,造成第一次世界大战被人为延长了数个月甚至一年以上的时间。
维也纳,位于多瑙河畔,是奥地利的首都与ZUI大的城市,也是欧洲主要的文化中心,以 世界音乐之都 之美誉享誉全球。 历史学家埃德加 海德尔博士,以其十余载研究、广博的学识,在这部作品中,为读者详细描绘了维也纳从罗马时代至今,跨越两千多年的辉煌发展历程。 本书精心挑选了150余幅绘画、照片及手稿,每一幅都是对维也纳历史与文化的深刻诠释。书中还穿插了关于维也纳各区域的详细介绍,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这座城市的文化氛围和历史长河之中。这不仅是对维也纳城市记忆的珍藏,更是奥地利乃至整个欧洲历史变迁的微缩画卷。
经济制裁主导着当今世界政治格局。 作为一种利用全球化的潮流来捍卫自由国际主义的方式,它们最初是在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其吸引力在于它们可以替代战争。 然而,这种观点忽视了其核心的黑暗悖论:旨在防止战争的经济制裁,是以毁灭性的战争技术为基础的。 尼古拉斯 穆德(Nicholas Mulder)对政治、经济、法律和军事历史进行了广泛的档案研究,揭示了强制性战时工具是如何被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采用为维持和平的工具的。 这项及时的研究揭示了为什么制裁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战争形式,以及为什么它们意想不到的后果如此巨大。
本书是以军事指挥为专题的著作,是当代分散指挥理论的奠基之作。作者是当代著名的军事历史学家和军事理论家马丁 范克里韦尔德。 作者研究了从公元前490年的马拉松会战到20世纪60年代的越南战争,重点分析了近代以来的拿破仑战争、德意志统一战争、次世界大战、第三、四次中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作战指挥,从中寻求指挥的本质属性和指挥方式的演变规律。作者认为,指挥的本质是对确定性的无尽追求,包括敌军部队状态和意图,天候、地形等影响作战环境的种种因素,以及己方部队的状态和行动。一方面,战争是敌对双方实力意志的对抗,不确定性是战争的本质属性,这就构成了指挥对确定性追求的逻辑障碍。另一方面,为了获得确定性,指挥机构需要掌握所有的相关信息,信息越多,处理信息的时间就越长,区分相关与不相关、重要与不重要、可靠与
伊斯坦布尔,旧称君士坦丁堡,是一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城市,也是历史上三大著名帝国的首都。作为东西方之间的门户,亚洲与欧洲的不同文化在此碰撞、融合。1453年, 征服者 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征服了这座城市,使之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在奥斯曼人的统治下,这座城市从拜占庭的残余缩影再次成为广袤帝国与繁荣文明的中心。 在这部内容丰富的著作中,被称为 最后一位伟大的东方学家 的中东史大家伯纳德 刘易斯描述了15世纪至17世纪奥斯曼帝国伟大时代的城市发展及其文明重构。刘易斯依靠奥斯曼编年史家、诗人和欧洲旅行者的第一手资料,以当时的参与者和观察者的视角,配以奥斯曼的散文和诗歌,生动再现了伊斯坦布尔及其人民的社会生活,以及苏丹、宫廷官员、宗教学者等各大阶层的面貌。本书书写的不仅是伊斯坦布尔的历史,更是奥斯曼帝国鼎盛
启蒙运动是一场政治文化运动,旨在彻底改革旧制度的意识形态结构,这场运动主导了 18 世纪的欧洲思想界。卢梭、伏尔泰、康德这些思想家们高举理性的旗帜,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各种新式理念层出不穷,直至世纪末 人权宣言 将这些观念推至。 本书仔细梳理了启蒙运动发展的历史线索和这一时期灿若星辰的思想家和学派的理论逻辑,观照它们是如何塑造了现代世界的。这种对现代性的塑造,贯穿于整个18世纪欧洲史的多个维度 开明专制 的政治理念的践行,现代国际外交的形成,科学、文学和艺术团体的发展,还有诸如服饰统一、时间管理、官僚政治等当今国际社会的一些基本因素的形成。 另外,本书讲解了这一时期欧洲的扩张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深刻影响,尤其是太平洋沿岸地区。美国独立战争、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改革、奴隶贸易以及海地革
在欧洲与非洲、地中海与大西洋这四个世界的相遇之地 在基督教势力与伊斯兰势力对峙共存的中世 在建立起 日不落帝国 的近世 西班牙踩出独特足迹 本书以艺术、文化、宗教和多元地域性的综合国家的形成为着眼点,是一部充满个性描写的西班牙通史。 此书为万川 岩波新书 国别史第五本,这一系列还包括《德国史10讲》《英国史10讲》《法国史10讲》《意大利史10讲》。
从新石器时代到21世纪,本书跨越岁月长河,讲述了英国宏大而不平凡的传奇历史。书中以时间线将英国划分为8个主要历史阶段,展现了英国从史前时期到中世纪、近代早期、乔治王朝统治时期再到维多利亚时代及20世纪后的多彩风貌,将英国的兴衰变迁逐一揭示。本书对英国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并配以大事年表和插图,生动清晰地呈现了英国的历史演进过程及其背后的丰富内涵。
作者约翰 凯伊认为香料之路是历史上最惊人的反常现象之一:在任何人了解其范围和形态之前很久就已经存在,却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他讲述了香料令人迷醉的原因,无数人的生计仰赖于它,众多国家和民族参与其中,有时更是不惜一战。由香料之路产生的机缘和偶然的发现,比其他任何一种全球交流都要多。 约翰 凯伊主要通过古代地理文献、旅行日记、航海日志,以史诗般的广度、令人惊叹的细节和戏剧性,叙述了跨越三个千年、环绕整个地球的香料之路的发展历史:古埃及人开创海上贸易,以获取阿拉伯地区的香料;希腊-罗马航海家为获取胡椒和姜,开辟了通往印度的航路;迪亚士、达 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等欧洲冒险家怀着同样的目的探寻香料群岛;其间,还夹杂着阿拉伯航海先驱和中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的故事;葡萄牙和西班牙衰落之后,英
犹太人从哪里来? 他们如何在几个世纪的颠沛流离中维系强烈的社群意识? 当代犹太人为何在饱受蹂躏的历史阴影下仍然对民族身份感到自豪,并将他们的民族家园发展得蒸蒸日上? 全书涉及面广、信息量大,通过追溯犹太人从传说时代直到当前中东和谈的历程,既展现了决定犹太历史进程的主要地理、文化、政治因素,又介绍了形形色色的犹太人,他们塑造出犹太人的性格、心态和愿景。为了使这一综述具有国际视野且合乎时宜,作者聚焦于每个历史时期的关键事件和占主导地位的犹太社群。 作者是受人尊敬的希伯来研究学者、文化史学家、著名作家兼拉比。在他笔下,一个在多元文化生存环境中卓然自立的民族的事迹被娓娓道来。书中包括实用的地图、生动的图片、大事年表和补充素材,将这些资源集于一册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为对犹太人感兴趣
本书是以海战指挥为专题的著作,作者帕尔默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他研究了从风帆时代至蒸汽时代500余年海战史,重点分析了英荷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美国独立战争、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前后的多场辉煌的战例,从中寻求海战指挥方式的演变规律。 指挥官在海上不仅要与自然界的不可预测性做斗争,还要与通常被称为 战争迷雾 的不确定性做斗争。多少世纪以来,绝大多数海军将领都抑制不住天性的诱惑,渴望从新技术中找到对部队实施集中控制的手段。但也有一些指挥官已然意识到此 雾 的本质:一种恒定的,仅靠技术手段无法解决的不确定性。正如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指出的那样,战争中的阻力、迷雾和不确定性,只能在战斗过程中通过正确的指挥加以解决。500年海战指挥的历史表明分散处理不确定性比集中处理不确定性效率
现代世界从何而来?1500年以后的西方何以成为现代世界的领跑者?要回答上述问题,需要理解1500年前后发生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它们是现代世界重要的催生因素。也正因为如此,这段历史内容丰富, 线索复杂,又魅力无穷。 本书条理清晰地集中讲述和解读了文艺复兴和随之而来的宗教改革的全过程,看它们是如何创造性地毁灭旧世界,突破中世纪神权的禁锢,塑造全新的欧洲文明和权力格局,开启1500年后的第一次全球化。尤其是渊薮于此对人的自由和权利的主张,以及变革中的无序与混乱,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 美国国家地理全球史 美国国家地理全球史系列,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出品的、规模宏大的历史丛书项目,是其100多年历史文化内容的培育与积累。本套丛书内容由考古学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地理学家、制图家、摄影师、插画家和编辑
大象庞大而庄严,从王权诞生之日起就是国王无法抗拒的尊贵象征。各个早期文明已存在驯养大象的现象,如埃及、亚述、美索不达米亚、中国,以及印度河流域。在这些地方,大象的主要用途是王室祭品和狩猎对象。然而,托马斯 特劳特曼在南亚次大陆发现了特殊的用象制度,这一制度保护了它们的栖息地和种群数量:那就是战象。 以恒河流域为起点,战象的足迹逐渐遍布南亚,同时向西传播至波斯、叙利亚、埃及、迦太基、希腊和罗马,向东传播至中南半岛、爪哇岛和印度尼西亚的其他地区。托马斯 特劳特曼追溯了战象的缘起、传播路径和文化遗存,描绘了一幅跨越了3000年的文化图景。 为了维持这个独特的制度,国王必须保护野生大象免受猎人的觊觎,也要保护大象栖息的森林不被砍伐,还要维护与森林民族的关系。因此,国王与大象的关系,实
本书是一部全球史著作,讲述了原产自西非的油棕树及其衍生的棕榈油,如何成为全球资本主义的关键商品。全书正文共11章,22万字、19幅插图、3幅图表。作者是美国学者乔纳森 罗宾斯(Jonathan E.Robins),于2010年在罗切斯特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密歇根理工大学全球历史副教授,研究领域为商品、环境和政治。译者徐海冰,2012年获得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史专业硕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山市东区远洋学校。译校朱明,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本书是关于世界上最重要的油料作物的首次全面研究,基于跨越五百年和四大洲的研究,作者详细地记录了油棕从非洲起源、奴隶贸易时期与世界的早期接触与交流、在工业革命时期扮演的角色,到20世纪东南亚油棕种植园的发展、殖民统治下的小农经济、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时代的油棕产业扩张等多个
本书是美国国家地理全球史系列中, 古埃及兴亡史 三部曲中的部(《Zui初的法老》《埃及帝国》《古埃及的终结》)。 本书梳理了古埃及早王朝时期、古王国时期和中王国时期的历史,涉及古埃及第零王朝至第十七王朝时期的法老,尼罗河谷文明的发展,王朝的变迁和权力更迭以及外国的国王,并旁及金字塔的修建和木乃伊的制作,古埃及人的日常生活和埃及神庙的诸多神祇,以考古发现和学术研究为基础细致、丰富而清晰地呈现了古埃及历史的发展脉络并揭开了诸多奇诡谜题。 美国国家地理全球史 美国国家地理全球史系列,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出品的,规模宏大的一组历史丛书项目,是其100多年历史文化内容的培育与积累,共有30种图书。本套丛书内容由考古学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地理学家、制图家、摄影师、插画家和编辑组成的多学科团
波斯帝国是世界历史上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世界性大帝国,是世界帝国的领头雁。它在时空上纵横数百年,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惊心动魄,历史事件人物繁多,各具其貌,历经沧桑。本书稿介绍了波斯帝国的灿烂文化和辉煌历史,力图通过波斯帝国从崛起到衰亡的历史发展轨迹,客观反映波斯帝国由兴到衰的历史全貌。本书稿分为波斯帝国的兴起、波斯帝国的强盛、希波战争和波斯帝国的衰亡等四部分,用20多万字对整个波斯帝国的兴衰史做了简明系统的全面叙述。
曾经璀璨无比的迦太基帝国为何会在繁荣700多年后覆灭,它的兴亡对后世有着怎样的重要启示?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英国近代历史学家阿尔弗雷德 丘奇认真梳理大量史料,从昔日地中海霸主的历史碎片中一路探索,完成了这部叙述迦太基历史的著作。他呕心沥血多年,皓首穷经,细致地勾勒出迦太基旧有的样貌,详细地叙述了迦太基从建立、崛起到覆亡的全过程,探讨了迦太基的文化及腓尼基人的民族特性,更塑造了迦太基名将汉尼拔勇猛善战的形象,让本书成为一部广大读者研究和学习迦太基历史的权威作品。
本书是美国国家地理全球史系列中, 古埃及兴亡史 三部曲中的第二部(《Zui初的法老》《埃及帝国》《古埃及的终结》)。 在埃及驱逐入侵的希克索斯人之后,埃及就此翻开了全新的篇章:新王国时期。本书全面呈现了这一古埃及历史鼎盛时期,当时埃及是地中海东部Zui强大的国家之一。 这一时期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法老。如著名的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伟大的征服者和政治家阿美诺菲斯三世,发起一神教改革的埃赫纳吞,因其陵墓中发掘出海量陪葬品和财富而闻名于世的法老图坦卡蒙,以及埃及史上的长寿帝王拉美西斯二世,他也成为埃及史上Zui为著名的法老。 美国国家地理全球史 美国国家地理全球史系列,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出品的,规模宏大的一组历史丛书项目,是其100多年历史文化内容的培育与积累,共有30种图书。本套丛
这是一本围绕英国灯塔的非虚构读物。 英国临海,海洋帝国时代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灯塔,可以说,古老的灯塔是了解英国历史的重要意象之一。本书作者走访了分布在英国不同海岸线上七座知名的岩石灯塔,从岩石灯塔的建造谈起,讲到每座灯塔在其所处时期的历史、发挥的作用,以及延续至今的守塔的人。作者的寻访过程就一次抒情地探索:探索岩石灯塔这一壮观、孤立的哨兵,探索构想它们的人的聪明才智,探索那些冒着生命危险建造和重建它们的人,探索居住在它们中的圆形房间里的人,探索我们在一个变动不居的世界中珍视历史象征的方式。
1666年是英国历史的分水岭。瘟疫暴发、第二次对荷战争宣告失败,一场严重的火灾侵袭了伦敦,接二连三地对这个国家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 历史学家瑞贝卡 里迪尔聚焦这些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以及它们所发生的背景,通过对那些鲜为人知的原始档案的研究,透过一个个非凡历史人物的视角,穿过了那场空前的恐怖与转折时期的历史迷雾,为解读1666年英国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虽然这重要一年的中心事件是破坏和失败,但1666年也让人们看到了当时令人难以置信的科学和艺术方面的进步。正是在这一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伦敦公报》的创办,约翰 弥尔顿完成了《失乐园》,一位名叫克里斯托弗 雷恩的年轻建筑师提出了一个新伦敦的卓越构想 一只从旧城的焦土中升起的 石凤凰 。 《1666》以其独特的风格,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站在通往现代化的十字路口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