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世界上每九个人里就有一个人走上 二战 战场?参展四国最高指挥部的内部架构是怎样的?战斗机家族的战时发展史有多久?在这场人类史上极其昂贵的战争中,哪国损失重? 本书由三位二战专家共同执笔,他们突破常规题材,考察节选了无数国际上的原始资料,将资料转换为清晰易懂的信息图,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实现了完美融合,用数据全景透视第二次世界大战。
本书原版于20世纪80年代出版,是一部旨在描绘斯大林 政治肖像 、带有评传性质的作品,主要介绍斯大林在十月革命以后的政治活动。作者根据数千份官方文件和斯大林的信件、决定、指示及其身边人员的回忆录等手资料,披露了不少过去鲜为人知的史实,试图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斯大林。
英国和德国的关系无疑是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极其重要的大国关系,长期以来一直被学界当作霸权国与兴起国间对抗的经典范例,得到广泛讨论。 《英德对抗的兴起,1860 1914》是将英德关系作为整体进行全面研究的论著,也是保罗 M.肯尼迪的代表作。在书中,这位著名国际史学家解答了英德这两个曾经的 天然盟友 终缘何兵戎相见。他一方面考察了两国在该时期的外交决策,彼此间的海军竞赛、贸易竞争、殖民竞争、意识形态对立,以及 一战 的爆发等问题,另一方面考察了充当外交活动背景的两国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并在英德相对实力的此消彼长和对抗关系的全面展开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凭借系统翔实、颇具洞见的分析,该书为研究两个国家关系的发展史提供了范本式的参考。
所有的文明都渴望征服时间,它们建造高大宏伟的建筑,以期逃避消亡的命运。让人遗憾的是,一切有形的物体都有毁灭的时刻。它们或是被植物蚕食,或是被黄沙掩埋,但这并不代表人类过往皆是徒劳无功。遗留也好,毁灭也罢,所有轨迹都是人类文明的丰碑,是人类巧手和匠心的象征,也是人类为自身建立的纪念碑。 《文明的轨迹》以讲故事的方式,带领我们从宏观视角审视人类文明取得的伟大成就,展示不同文化如何相互影响,不同思想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有助于我们理解文化亘古至今如何塑造人类的思维和创造力。 阅读本书,读者能近距离欣赏人类文明取得的璀璨成就,并了解绘画、雕塑、建筑、设计、诗歌、小说、戏剧、音乐、舞蹈等多个学科的演变路径。
剑桥一战史 系列:采用全球性视角,对次世界大战的军事、政治和文化进行了全面、详尽的叙述。 《剑桥次世界大战史》第1 卷《全球战争》全面叙述了这场战争的军事史。一个由杰出历史学家组成的国际团队详细记述了全球主义如何使一场大战成为可能,帝国主义扩张又如何演变成巨大灾难,战争逐年扩大的规模和破坏力远远超过了人们在1914年预计的程度。 通过全球性的视角,本卷将分析战争的空间影响及其对地区和世界造成的连锁反应。它考察了帝国主义国家如何将巨大的人力物力资源投入战争中,以及通过这样做,这些国家又如何改变了世界政治秩序。它也将阐述性质发生变化的战争在道德、政治和法律上的含义,尤其是毫无区别地对待民用目标和军事目标这一点。
剑桥一战史 系列:采用全球性视角,对次世界大战的军事、政治和文化进行了全面、详尽的叙述。 第二卷叙述的内容主要关注次世界大战这场空前规模的战争对各国行政体系、军事动员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战争的发生和持续,首先改变了各国的行政系统运行,文职部门与军方的关系也产生了变化,政府权力的分配不仅取决于制度的设计,在战争期间,领导者的个人能力逐渐凸显出来,议会、外交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甚至影响了战争后期各方媾和的努力。 这场规模巨大的战争也对各国的军事系统带来了挑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大规模的人员和物资动员,保证部队的后勤和思想稳定,提升装备和战术水平,都是各国需要面对的问题。此外,战争的爆发与持续,对各国的经济、科技、金融等社会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永久改变了现代社会的系统性
剑桥一战史 系列:采用全球性视角,对次世界大战的军事、政治和文化进行了全面、详尽的叙述。 第三卷集中描绘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个战场及后方的社会生活,并从整体上介绍战争期间各国的文化以及战争纪念活动。 各章作者从全球性的宏观视角出发,审视了战争期间的人口流动、家庭关系变迁、不同家庭成员的境遇、社会生产分工的变化、难民的产生和变动、病患及医疗技术的进展等社会生活诸方面,此外,还从不同角度概述了各国的文化生活,包括战争期间的军人作家的活动,各国的宣传行为,电影、雕塑、悼念等活动。 后,本卷为三卷本做了总结,简要估算了次世界大战在各国造成的直接损失。当然,这场大战造成的间接损失,已经体现在各章具体的描绘之中。
《DK美国内战图文全纪录》共七章,从1815 1860年战前美国概况,到1861 1865年战争过程,再到1865 1877 年战后重建,按时间顺序客观讲述南北战争时期历史。全书涵盖与战争有关的所有主题,包括南北双方的战略战术、边界州问题、重要战役、士兵制服和武器、非裔美国人和少数族裔的角色、铁路和电报的重要性、战时摄影、亚伯拉罕 林肯被暗杀等。每一章以概述和图文时间线开始,以独具特色的图文组合风格,对战争过程、作战地图、政治和军事领导人档案、亲历者讲述、历史照片和画作等内容进行编排,清晰客观地再现了南北战争的恢弘与幽暗。
《新编剑桥中世纪史》第三卷(以下简称第三卷)主要研究欧洲10世纪的历史。为了获得一个完整的景观,该卷从9世纪90年代写起,一直写到11世纪30年代(1024年),涵盖近一个半世纪,因此作者以 漫长的10世纪 来形容这个阶段的历史。翻译过程中,译者深切感受到著者的治学境界和撰写特点,也认识和理解了著者笔下10世纪的 漫长的 历史。
《新编剑桥中世纪史》的权威性举世公认,被世界各国历史学科及其他相关学科图书馆列为基本藏书,某种程度上具有了工具书的性质。 本卷为《新编剑桥中世纪史。第五卷,约1198年至约1300年》,主要阐释13世纪的欧洲历史,以西欧地区与外界边沿地区的互动为研究框架,从多个维度凸显 扩张 这一时代主题:如天主教会的扩张、欧洲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扩张,以及王权的深度发展等。
岩波新书 是日本著名出版社岩波书店推出的致力于培养现代人教养的系列出版物,篇幅较短,通识主题,专业作者,深入浅出。 岩波新书 国别史系列目前已出版4本 《德国史10讲》《英国史10讲》《法国史10讲》《意大利史10讲》,权威学者以简明易懂的10讲,呈现对德、英、法、意四国社会历史的全方位思考,兼具学术性与阅读性。 《德国史10讲》着眼于中世纪欧洲世界,分析大学与官僚系统在德国近代化中的作用,考量 二战 后再次统一的德国将占据怎样的位置,通过诸主题描绘出 欧洲中的德意志 的形象。日耳曼世界、神圣罗马帝国、宗教改革、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 两千余年的激变,以通史形式一一厘清要点。 《英国史10讲》精要爬梳了史前时期至21世纪个10年的英国历史,同时呈现了 民众道德 砾岩政体 世界体系 等国际上近年来对英国社会历史的
有关第三帝国的研究比任何历史时期都要深入,但迄今为止,集中营系统的整体历史仍是一片空白。基于多年的调查研究,尼古劳斯 瓦克斯曼不仅融入了学者们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还呈现了对集中营功能和组织的分析和阐述。通过审视集中营内的生与死,瓦克斯曼将纳粹政权及其集中营系统*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汗青堂丛书117 商品帝国》 本书叙述了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中,消费的理念是如何以自己的方式演变的历史,以及它对社会多个方面的重要影响和之后的发展趋势。本书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明末中国开始写起,论述了全球三大消费模式。之后,特伦特曼追溯了贸易和帝国对全球消费和品位的影响,咖啡、烟草、印度棉花和中国瓷器等以前充满异国情调的商品征服了世界,并探索了人们对于家居、时尚服饰和便利性日益增长的需求,这些需求改变了私人和公共生活。 作者详尽的描述表明,消费实际上是一种真正的国际现象,有着悠久、多样化的丰富历史,同时要比我们想象的更具有积极的作用,比如19世纪和20世纪带来了百货商店、信用卡和广告营销,但也带来了道德购物者的崛起、新一代人的身份和终亚洲消费的复兴。作者着眼于现在和未来,对我们不
本书是意大利著名作家翁贝托 艾柯的作品,主题为对具有传奇性的地域或地点进行客观的历史和考古范畴的寻根溯源,全书共15个章节。书中提及的地域或地点均选自经典传说或著作,如古老的东方传说、 古代七大奇迹 传说、亚瑟王与圣杯传说及《圣经》《荷马史诗》《马可 波罗游记》等。在本书中,作者从历史研究和考古认证的角度客观地讲述存在于传说中的著名地域的产生和被探寻的过程,列举近现代学者对这些地域的考察情况并用哲学思维对其真实性及发展历程进行探讨。
《汗青堂丛书024 棉花帝国》 棉花产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以至于我们往往难以注意到它的重要性。但棉花产业的历史实际上是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紧密关联在一起,理解棉花产业发展史是理解资本主义和当代世界的关键。本书作者斯文 贝克特通过叙述棉花产业发展的历史,解释了欧洲国家和资本家如何在短时间内重塑了这个世界历重要的一项产业,并进而改变了整个世界面貌的。 本书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史,内容涉及五大洲,将非洲的贩奴贸易和红海贸易联系在了一起,将美国南北战争和印度棉花种植联系在了一起。在贝克特波澜壮阔的巨著中,商人、商业资本家、经纪人、代理人、国家官僚、工业资本家、佃农、自耕农、奴隶都有自己的角色,贝克特清楚地表明,这些人的命运是如何与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又是如何塑造我们现在这个存
当时的欧洲各大国:英国、法国、俄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无一想要一场欧洲乃至世界大战。在大战爆发之前,英国和德国的关系正日趋缓和,正要签订条约解决双方长久以来的经济利益冲突;塞尔维亚和奥匈帝国边境两侧的军队都复员了;德皇 威利 和沙皇 尼克 之间的书信往来多次阻止潜在的战争威胁;德国对不安分的盟友奥匈帝国似乎有着强大的控制力,足以阻止它滑向战争 然而,战争来了,没有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可以说自己是完全无辜的。 从1919到1939, 二十年停战 期间,衰败的欧洲正走向毁灭之路;在世界的其他角落,政治、军事、文化、科学、经济、社会运动的变化发展仿佛无数曲折的支流,彼此交叉、汇合、分离,*终汇入同一片海洋。《战争之间》既有 希特勒上台 的主题,又有 查科战争 这样 并不起眼 的素材,前者已经过于熟悉,后者
《战争的试炼》 11世纪时,在教皇的召唤下,一大支基督教军队闯入了地中海东部的伊斯兰世界,占领了两种信仰都奉为圣城的耶路撒冷。在这次十字军东征之后200多年间,伊斯兰世界和西方为争夺圣地的统治权而争斗,双方都坚信他们在为自己的神服务。 书中不仅描述了各次十字军东征的大量军事细节,作者托马斯 阿斯布里奇还从政治、社会、宗教动机和人物入手,全面剖析了这段超过两个世纪的冲突。尤其是,他从基督徒和穆斯林双方的视角讲述这段史诗般的斗争,这在至今所有的十字军史著作中还是头一次。 在作者激情洋溢的讲述下,我们被带入一个满是传奇英雄的世界,但他也不忘揭露充斥在那个时代的令人惊骇的暴力杀戮,并且清点了后世对这段往事的误用和滥用。 《大征服》 伊斯兰教于7世纪初在阿拉伯半岛兴起之后,阿拉伯人只用了极短的
《凡尔登战役》 1916年2月21日,枪炮声在默兹河右岸响起, 一战 中被称为 绞肉机 的凡尔登战役拉开帷幕。战役持续了10月之久,在这片土地上造成了大战中每平方英尺的伤亡数量,达到70万之多。士兵们一度以为,在后一个德国人和后一个法国人杀死对方之前,战役永远不会结束。 本书给予了这场可怕的战役以全景式的描述,囊括战前战后、战略战术、交通运输、空战陆战、苦难荣耀、将领士兵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在作者的笔下,德里昂在森林中奋战至死,孔策传奇性地闯入杜奥蒙堡,朱贝尔在死人山的地狱里看战机翻飞,雷纳尔在沃堡中放出后一只英雄的信鸽 这些传奇的场景一一跃然于纸上,鲜活的人物以其命运与品格撼动人心。 本书还批判了交战双方的种种傲慢与愚行,提供了对于惨烈战事和人类命运的深刻反思。凡尔登战役是理解 一战 的钥匙,是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