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历史上,丝绸之路是一个著名符号。那它实际上是什么样子的?人们对它的想象一般是这样一幅朦胧景象:驮着丝绸的骆驼商队穿行于尘土飞扬的沙漠中,在中国与罗马之间络绎不绝。但本书将要为你揭晓:现实的情况与此大相径庭,而且比这幅景象有趣得多。 作者利用大量最新的考古发现,综合中、英、法、德、日、俄六种语言的前沿研究成果,并在上一版的基础上增加了数十种第一手文献材料。这些文献材料涉及多种古代语言,有古代中国僧人和现代探险家的回忆录、古代女性写的信件、法律契约、宗教赞美诗等。《从敦煌到撒马尔罕》有更高的学术价值、更脍炙人口的故事,也让读者更贴近古代丝路的方方面面,亲身感知丝绸之路的真实面貌。
这是一本关于全球各地魔法信仰与实践的百科全书,帮助您快速了解魔法的源流分支、关键人物、关键神灵、宗教组织等知识,也搜罗了从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到《魔戒》《哈利 波特》等流行作品中涉及的魔法话题。全书设置了丰富多彩、简明易懂的专栏版块,配有大量考古文物及艺术作品的精美图片,并通过图表详细解析魔法和神秘学的各种象征符号。 从人们耳熟能详的手相术、占星术、塔罗牌、魔药和护身符,到神秘深奥的魔典、玫瑰十字会、赫尔墨斯主义和卡巴拉传统,再到北极冰原上因纽特人安抚海中老妪的仪式或非洲雨林中钉满钉子的尼孔蒂人偶,千变万化而魅力无穷的新奇魔法知识将会为您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苏格兰在17世纪末还是欧洲贫穷落后的国家,却在18世纪中叶奇迹般地迸发出了惊人的力量,出现了经验主义哲学家大卫 休谟,自由经济的鼻祖亚当 斯密,深刻影响欧洲浪漫主义的沃尔特 司各特,改良蒸汽机的詹姆斯 瓦特等大批近代文明史中的巨擘。他们引领的苏格兰启蒙运动 发明 了现代世界,创造了构成现代世界文明的科学技术、资本主义和现代民主。苏格兰人不仅成为大不列颠帝国的中流砥柱,更随着 大西洋时代 的脚步,将现代文明理念传扬到欧美乃至全世界,启动世界朝现代文明转向。一个弹丸之地,如何成了推动现代化进程的主导力量?《苏格兰:现代世界文明的起点》将解开这道连大部分苏格兰人也无法回答的谜题。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 如果你看见过我曾见到的。 母亲总是一再重复这句话。 亲爱的上帝,请让我感觉她感觉到的,只要一瞬间就好。 多年之后,女儿这么说道。 娜塔莎 沃丁十岁的某天,母亲出门,再也没有回来,后来才得知母亲自沉雷格尼茨河,没能留下只言片语;父亲则酗酒,终日埋首俄语书籍。 在那之后,作者才意识到自己对她一无所知,唯一知道的是她来自马里乌波尔,1943年作为强制劳工被驱离乌克兰,前往德国。凭借少得可怜的线索,娜塔莎 沃丁一点一点地把碎裂的瓷片拼接在一起,她发现,这个家族的过往是一个巨大的谜,是一则关于东欧苦难的历史寓言 作者用迷人的方式完整还原了一部母亲的个人史、家族史、二十世纪动荡史。虽然这是一部非虚构作品,却比虚构作品更魔幻,更戏剧化,也更惊心动魄。 《暗影中的人》 人们一眼就能看
从世界上座城市乌鲁克到奥古斯都时代的罗马,从公元个千年的东方之都君士坦丁堡到《一千零一夜》中的巴格达,从中世纪崛起的巴黎到沙漠之都廷巴克图,从早期现代世界中天堂般的伊斯坦布尔到理想的典范阿姆斯特丹,从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伦敦到当代的纽约 本书精选了70座城市、290幅插图,以时间为轴,分为古代世界、公元个千年、中世纪、早期现代世界和现代世界5大部分,时间跨度超过5000年,地理版图遍及6大洲。我们将在53位文史学家组成的重量级导览团的带领下,穿梭浩瀚的历史长河,重新认识那些曾经惊艳了世界的伟大城市。 这不仅是一本关于城市的书,也是关于艺术、建筑、经济、政治、文化的著作,更是一次人类文明的巡礼。
今天的世界酷似 一战 前的欧洲; 举手投降并说大战是不可避免的,这很容易,但也很危险。 欧洲是如何走到1914年夏天那个战争比和平更有可能的境地的?那些决策者行事时都在想什么?为什么他们没像之前那样把局势往回拉一下?或者,换句话说,为什么和平戛然而止? 战争,当它终到来之时,所有人都惊骇莫名;但 一战 绝不是稀里糊涂发生的。无论帝王君主、官员政客,还是普罗大众,人人都想利用战争,人人都在制造危机。各国政要复杂多变的性格和动机、日益兴起的民族主义、威胁日盛的军备竞赛,以及不断变化的联盟体系,终结了长久的和平,带来了一场改变欧洲和世界的战争。 本书意在述说百余年前的欧洲是如何从太平盛世迅速堕入战争深渊,并力图找出那些缩小选择余地的关键转折点。
《德意志历史:从古至今的德国发展史》是一部彩色图文本德国通史画卷,上起古代日耳曼人在欧洲的迁徙和分布、发展,下至默克尔总理当选,用丰富的图片资料和简约的文字,叙述了德国历史的发展过程。 日耳曼人来自北欧,在公元前后,多瑙河与莱茵河等广阔区域内已定居着许多日耳曼部落,不断地同企图征服这些地区的罗马帝国发生战事。大约四五世纪间,随着中国境内匈奴人的西迁,引起一系列中亚游牧民族的西移,终导致罗马城被日耳曼西哥特人攻破。在征服罗马人过程中,日耳曼人逐渐吸纳罗马文化,文明程度迅速提升。五世纪末,日耳曼人的法兰克族建立了法兰克王国,经历了墨洛温和加洛林王朝的辉煌,至七世纪查理大帝达到全盛,地域包括了除英伦岛外的几乎整个西欧。查理大帝死后,帝国迅速走向崩溃,分裂为后来主要为法国、德国和意
追踪植物学前史发展脉络,探寻欧洲草药志出版兴衰。本书是一部研究早期欧洲植物学及草药志印刷出版发展史的**著作,该书自1912年出版以来,此后每一部有关草药的研究著作都得益于本书。本书为英国皇家学会*位植物学女院士艾格尼丝 阿尔伯(Agnes Arber,1879 1960)的毕生代表作,作为一部欧洲草药志研究绕不开的**性著作,本书虽问世一百年之久,如今才被**翻译成中文出版。译者考究原文,补录、修复稀见植物插图超过260幅,追溯欧洲草药志印刷本原本,16开全彩印刷高度还原植物古籍实貌,邀请多位植物学领域专家审读进行学术把关,力求以*大诚意再现阿尔伯的草药志学术思想。
公元66年至70年,犹太起义者与罗马帝国之间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局面复杂的战争,大片的犹太人聚居地遭到摧毁,耶路撒冷经过数月围困终被攻陷,著名的犹太圣殿在大火中化为废墟,有超过100万犹太人丧生。 作为亲历者,约瑟夫斯以全景式的笔触详尽描述了整个战争过程。包括安条克四世与亚撒曼家族对耶路撒冷的争夺,以及这如何招致了罗马人和庞培的介入;继而,希律是如何推翻哈希曼王朝,成为犹太人的王,犹太人又是如何借希律之死发动了起义;战争爆发后,犹太人是如何加强防卫,罗马人是如何作战并占领了那些犹太城镇,溃逃到耶路撒冷的犹太起义者又是如何发生了激烈内斗;在耶路撒冷,百姓是如何在暴力、饥荒与围城中苦苦挣扎,以及罗马人是如何破城并焚毁了圣殿。最后,全书以罗马军队扫除起义军残余、马萨达要塞的犹太人集体自杀的
复原是考古学的成果之一,除了再现古迹的原貌外,它还使回溯历史变得更加便利,为人们留出想象的空间。本书用 50 幅古代遗址复原图带领读者漫游古埃及,使历史不再仅存于冗长复杂的文字描述中,而是通过复原图细节及相关文字简介体现。作者精选两类古迹 为人熟知的重要城市和已成废墟、难以造访的遗址,以细腻的笔触绘制尼罗河谷中众多神殿、陵庙、城市、墓地及其他基础设施的原貌,再现古代埃及的繁华景象。 本书摒弃了按时间线叙述历史的传统方式,以古建筑为依托,以所选遗址的地理位置为顺序,讲述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600年共3000多年的埃及历史,每张复原图都配有碎片化说明性文字,文字之间没有逻辑联系,但整体成一完整体系。亦有考古研究成果、古代旅行家造访埃及留下的记录、神话故事、战役记录、信件、传记节选等辅助性资料,从不
古巴,是加勒比海上面积最大的岛屿,也是1492年哥伦布在首次美洲航行中最先踏足的土地之一。这里丰饶的水土,加之一船又一船非洲黑奴,使得古巴成为西班牙帝国王冠上的明珠,为欧洲带去源源不断的蔗糖、咖啡和烟草。然而财富的背后,是无数土著和黑奴所付出的汗水与鲜血。因此从一开始,追求自由和种族解放就成为了贯穿古巴历史的主线。 随着19世纪末的美西战争,西班牙殖民者黯然退场,但新生的古巴共和国(1902 1959年)迅速被美国所控制,成为后者对外扩张政策的战利品,不得不开始了新一轮争取独立和自由的斗争。1959年,卡斯特罗所领导的古巴革命取得成功,古巴人才终于建立了他们渴望已久的独立国家。而美国,这个危险又强大的邻居,从未将目光从古巴身上移开。 事实上,这段长达五个世纪的古巴历史,既是古巴人民追求自由和解放的
叙利亚,这个古老名词一直被用来指代一片拥有灿烂文明的土地。它位于欧亚大陆的十字路口,横跨东西方文明的交界线,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几千年来,叙利亚先后成为亚述、埃及、波斯、希腊、罗马、阿拉伯等周边强权相互竞逐和交流的舞台,无数的军人、教士、商人、游牧者、冒险家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战争与和平的史诗。正是这样的历史背景,造就了叙利亚破碎而脆弱的社会底色。 19世纪,随着奥斯曼帝国的逐渐衰弱,叙利亚再次受到了帝国和地方权力交叉的冲击。无论是地方精英的统治,还是来自埃及的干涉,都轮番打破了这里原本就十分脆弱的权力平衡。一战后,一个独立的、立宪的阿拉伯叙利亚王国从奥斯曼帝国的废墟中崛起。然而欧洲列强的介入,使得独立和宪政的梦想最终破灭。伴随着争取国家独立的斗争,这片本就是被拼凑起来的土地,
作为世界上古老的文明之一,犹太文明蔓延了四千多年,可在后面近两千年时间里,犹太人却失去了故土,被迫星散在世界各地。而就在这种难以想象的艰辛和逼仄中,犹太民族为什么不仅顽强地活了下来 , 还能以自己文明的深刻影响整个人类? 《犹太人四千年(修订版)》从犹太民族的起源一直讲到 20 世纪以色列国的发展,不仅叙述文化、历史的发展,而且考察政治、经济的演进,特别是细述犹太人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阅读这本著作 , 读者可以再踏一遍犹太文明在漫长发展历程中留下的足迹 , 从而对这一人类文明的瑰宝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 全书从《圣经》、考古遗迹出发考察了 犹太民族的起源 ;论述了 犹太教的产生及其对维系犹太民族的作用 ;讲述了 犹太人在历史上 ,尤其是纳粹德国时期 遭受的驱逐和迫害 ,以及 以色列
从大约两万年前人类掌握谷物烹饪到现在,本书作者讲述了世界上主要饮食的兴衰历史。透过多种饮食表面上的混杂局势,作者揭示了烹饪谱系图潜在的简明规律,说明了烹饪哲学中关于健康、经济、政治、社会和神灵信仰的周期性变化如何推动新饮食的建立,其中一些被选为帝国饮食,在全球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作者还阐述了商人、传教士和军队如何将饮食跨越山脉、海洋、沙漠和政治边界。本书的创新叙事方式将烹饪如语言、服装或建筑,视为人类创造的事物。通过强调烹饪如何将农产品变成食物,并将全球而不是某个特定的国家作为舞台,挑战了支撑当代食品运动的农耕和浪漫主义神话。
从青铜时代开始,债务与战争如影随形,但凡赢得战争的部落、城邦、国家,往往通过向民众借贷而获得资金支持。甚至在次世界大战中,参战各国都把公共债务的潜力发挥到极致。公债成为影响战争心理的核心,成为公民权的同义语。债务体系的发展成熟,是民主国家崛起和西方民主制度产生的金融根源。英国经济史与金融史专家詹姆斯 麦克唐纳以全面的手资料为基础,用流畅的笔法、清晰的逻辑,讲述了一个债务与国家交互影响的故事,并得出一个出人意料却令人信服的结论: 国家的债务是好的。
1941 年 12 月 7 日 6 时 45 分,日本偷袭珍珠港; 1945 年 9 月 2 日 9 时 03 分,日本在东京湾签署投降书。从爆发到落幕,二战的太平洋战争历时 3 年零 8 个月。 本书精选了太平洋战争中的 10 场经典战役,讲述了各自的起因、双方指挥官、攻守对抗、经过、结局等等,包括: ★ 珍珠港 1941 : 令美国蒙羞的突袭 ; ★ 珊瑚海 1942 : *次航母大对决; ★ 中途岛 1942 : *富戏剧性的一战; ★ 瓜岛 1942 : 盟军战略大反攻; ★ 塔拉瓦环礁 1943 : 跳岛战术的首秀 ; ★ 马绍尔群岛 1944 : 夺取 前进基地; ★ 佩莱利乌岛 1944 : 炼狱之战; ★ 莱特湾 1944 : 史上规模*的海战; ★ 硫磺岛 1945 : 星条旗在折钵山升起; ★ 冲绳岛 1945 : *后的搏杀。 全书由 7 位世界知名二战史学家共
我们该如何定义工作?人类怎样从平等社会过渡到了阶级社会?为何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的工作时间反而越来越长?男女间的劳动分工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发展?工作又会走向怎样的未来?从70万年前的狩猎采集到现在通过视频会议进行的工作,横跨亚洲、非洲、美洲与欧洲,作者扬 卢卡森研究了人类工作的组织方式:家庭、部落、城市和国家;研究了狩猎采集、农业、手工业、工业等不同时代合作和从属劳动关系的变化;研究了劳动如何在男人、女人和孩子之间分配,货币发明的分水岭时刻,劳动者的集体行动,以及移民、奴隶制和休闲观念对工作的影响。最终完成了一部有关人类在各个时代繁忙工作的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劳动史,并对未来的人类发展给出了乐观的评估。
1599年9月24日,托马斯 史密斯召集伦敦城的富裕商人筹集资金,创办公司去东印度从事贸易。1600年12月31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授予这家公司特许状,允许公司统治新领土和招募军队,由此开启了一家私营贸易公司取代莫卧儿帝国成为南亚次大陆霸主的历史。 东印度公司在存续的275年里,凭借军事与资本的力量,让莫卧儿帝国由盛及衰;荷兰、法国殖民势力逐步退出在印度的竞争;源源不断的财富由孟加拉、比哈尔、奥里萨流向伦敦;印度手工业萧条、骑兵阶层消失,服务于英国人的士绅阶层出现,平民在兵荒马乱下苟延残喘、大饥荒中饿殍遍野。达尔林普尔利用收藏在大英图书馆的东印度公司的档案、印度国家档案馆的资料,以及18世纪的波斯文史书,生动讲述了这段历史,展现了印度 黑暗时代 混乱、腐败、暴烈的无政府状态。
内容提要 在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里,娜塔莎,这位自小接受法国教育的贵族小姐,爱唱歌、跳舞,不论苏格兰舞、英吉利茲舞,还是俄罗斯民间舞,她都能翩翩起舞,展现婀娜多姿、优雅动人的俄罗斯风情。奥兰多?6?1费吉斯通过“娜塔莎之舞”,重新诠释《战争与和平》这部巨作,介绍托尔斯泰、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柴可夫斯基、契诃夫、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的作家和艺术家,以散文般的优美笔触再现广袤质朴、容一切的俄罗斯。 《娜塔莎之舞》通过对18世纪兴起的俄罗斯芭蕾、绘画、诗歌、戏剧和音乐等讨论,探索俄罗斯文化中欧洲文明与民间元素之间的分歧,“文明”和“本土”两个俄罗斯之间的对抗,以及贵族上流社会和底层农村民众间的分裂。书中更进一步讨论“俄罗斯灵魂”和“俄罗斯性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是传奇的帝王,本书展现了他复杂多面的一生。他生于西西里,先为西西里国王,后成为德意志国王,进而登上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位。他颇有统治手腕,重视法律,颁行《梅尔菲宪章》;经营建设西西里的堡垒防御网络,参加十字军战争;与苏丹谈判,兵不血刃拿下耶路撒冷。他多才多艺,爱好文学,资助西西里诗人群体;喜好研究鸟类,热衷驯隼狩猎。 在这些历史细节的基础上,本书论述了腓特烈二世的统治是建立 世界皇权 的最后一次尝试。他死后,虽然神圣罗马帝国走向分裂,但世界帝王的理念变成了特殊的政治遗产,影响了之后的德意志。
我们究竟为何热爱旅行? 人类的旅行始于各种各样的冲动,从寻找食物、开展贸易到朝圣、迁徙,或者,只是为了满足探索未知的好奇之心。本书记载了人类历史上一段段值得铭记的传奇旅程,从古希腊人的航海故事,到玄奘的印度之行,再到探险家发现马丘比丘,以至21世纪的太空探索,翔实史料与精美图片为我们展现了5000年历史长河中与人类旅行有关的一切。 人类永不停歇的冒险旅程表明,旅行对我们这个物种至关重要,旅行的历史就是人类的故事。
以色列不能没有本-古里安,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犹太民族将乌托邦式的复国梦变为现实,这一切都与这个名字紧密相联。在以色列著名历史学家塞格夫笔下,本-古里安既承载着同国家荣辱与共的非凡故事,又隐藏着杀伐决断、忧郁多情的矛盾人性。 塞格夫以时间为线,用鸿篇巨制展现了现代以色列之父本-古里安一生的起伏沉沦 他发动巴勒斯坦本地犹太劳工,壮大犹太复国主义力量;他拒绝二战后的分治和托管,为了建国不惜将血肉之躯送上战场;他向德国索要巨额赔款,吸引犹太移民,为新生的以色列提供充盈的养分 塞格夫的精彩叙事、丰富细节,刻画出本-古里安软硬兼施的政治手腕和复杂多变的性格,也投射出20世纪诡谲云涌的世界格局。这不仅是一部关于本-古里安的个人传记,更是一部踩在巨人肩上的以色列国缔造史。
1865年,美国内战结束,75万南北方士兵战死沙场,美国人随即面临修复战争创伤、化解区域敌意、重建美利坚联邦的挑战。最艰巨的挑战则是:如何在奴隶制的废墟上创建一个新的自由劳动体制,如何将400万奴隶变成政治上拥有权利、经济上独立自主的公民,以及如何将普遍自由、种族平等和跨种族民主等新宪政原则付诸实践。重建的故事围绕这些挑战而展开,错综复杂、跌宕起伏,历史与未来在此时交锋,理想与现实在此刻博弈。 历史学家围绕重建史的书写进行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争论,突破旧规异常困难。方纳教授的《重建》高屋建瓴,采用全新的视角,以多元史料为基础,精用前人成果,以凝练精致的文笔,重构了这部19世纪美国的历史大剧,忠实全面地再现了黑白美国人在第二次建国时所表现的理想、决心和创造性,同时揭示了这场伟大的美国实验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