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利亚,这个古老名词一直被用来指代一片拥有灿烂文明的土地。它位于欧亚大陆的十字路口,横跨东西方文明的交界线,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几千年来,叙利亚先后成为亚述、埃及、波斯、希腊、罗马、阿拉伯等周边强权相互竞逐和交流的舞台,无数的军人、教士、商人、游牧者、冒险家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战争与和平的史诗。正是这样的历史背景,造就了叙利亚破碎而脆弱的社会底色。 19世纪,随着奥斯曼帝国的逐渐衰弱,叙利亚再次受到了帝国和地方权力交叉的冲击。无论是地方精英的统治,还是来自埃及的干涉,都轮番打破了这里原本就十分脆弱的权力平衡。一战后,一个独立的、立宪的阿拉伯叙利亚王国从奥斯曼帝国的废墟中崛起。然而欧洲列强的介入,使得独立和宪政的梦想最终破灭。伴随着争取国家独立的斗争,这片本就是被拼凑起来的土地,
以色列不能没有本-古里安,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犹太民族将乌托邦式的复国梦变为现实,这一切都与这个名字紧密相联。在以色列著名历史学家塞格夫笔下,本-古里安既承载着同国家荣辱与共的非凡故事,又隐藏着杀伐决断、忧郁多情的矛盾人性。 塞格夫以时间为线,用鸿篇巨制展现了现代以色列之父本-古里安一生的起伏沉沦 他发动巴勒斯坦本地犹太劳工,壮大犹太复国主义力量;他拒绝二战后的分治和托管,为了建国不惜将血肉之躯送上战场;他向德国索要巨额赔款,吸引犹太移民,为新生的以色列提供充盈的养分 塞格夫的精彩叙事、丰富细节,刻画出本-古里安软硬兼施的政治手腕和复杂多变的性格,也投射出20世纪诡谲云涌的世界格局。这不仅是一部关于本-古里安的个人传记,更是一部踩在巨人肩上的以色列国缔造史。
我们究竟为何热爱旅行? 人类的旅行始于各种各样的冲动,从寻找食物、开展贸易到朝圣、迁徙,或者,只是为了满足探索未知的好奇之心。本书记载了人类历史上一段段值得铭记的传奇旅程,从古希腊人的航海故事,到玄奘的印度之行,再到探险家发现马丘比丘,以至21世纪的太空探索,翔实史料与精美图片为我们展现了5000年历史长河中与人类旅行有关的一切。 人类永不停歇的冒险旅程表明,旅行对我们这个物种至关重要,旅行的历史就是人类的故事。
如今被称为伊拉克、位于两河流域的广阔土地,曾是古代世界的中心。它见证了王朝的更替 从苏美尔人的城市国家到古巴比伦王国的辉煌,从亚述帝国的崛起到新巴比伦王国的繁荣。它是东方与西方各种文化的交汇点,孕育了无数伟大的哲学家、诗人和科学家;它是人类的乐土,一个个勇敢善良的民族在这里安居、融合;它更以富饶的石油资源著称于世,聚集了巨大的财富。 近代到现代的几百年中,它却经历了国家的动荡、战火的燃烧,国民颠沛流离。进入21世纪,它终于走上了正轨,摆脱蒙昧,迈入现代化进程。 这片土地何以会成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在这里繁衍民族凭借什么建立了一个个璀璨的王朝? 这里随处可见的石油究竟是天赐的富贵还是祸根? 几千年的争端、征服、掠夺和如今的和平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逻辑? 约翰 罗伯逊经过多年的研究和
犹太人的故事,是一段与世界有关,也为世界所有的历史 自1492年西班牙大驱逐后,犹太人被迫再次迁移,流散到欧洲各地特别是地中海沿岸国家,在物质和精神迫害的夹缝中求生图存。然而也正是西班牙这场驱逐,使犹太人在走投无路的现实面前不得不回望锡安,更加依恋心中的那座圣殿。《犹太人的故事:永远的归途(1700~1900)》便讲述了在这段流亡期间,犹太人于世界范围内所发生的故事。 这段故事发生在加利利星光闪耀的群山、美国西部的腹地、法国的魔鬼岛监狱,发生在维也纳、布达佩斯、巴黎和伦敦。漫漫流亡路上,一代代犹太人开始寻找自己的地理家园和心灵寄托:在柏林开往法兰克福的隆隆列车里流淌出现代音乐的音符,美国梦想之地的卡尔瓦洛做着一夜暴富的美梦,法国蒙特勒伊摄影棚的银幕上再现了遭受不公对待的犹太人形象,也门的每
内容提要 在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里,娜塔莎,这位自小接受法国教育的贵族小姐,爱唱歌、跳舞,不论苏格兰舞、英吉利茲舞,还是俄罗斯民间舞,她都能翩翩起舞,展现婀娜多姿、优雅动人的俄罗斯风情。奥兰多?6?1费吉斯通过“娜塔莎之舞”,重新诠释《战争与和平》这部巨作,介绍托尔斯泰、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柴可夫斯基、契诃夫、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的作家和艺术家,以散文般的优美笔触再现广袤质朴、容一切的俄罗斯。 《娜塔莎之舞》通过对18世纪兴起的俄罗斯芭蕾、绘画、诗歌、戏剧和音乐等讨论,探索俄罗斯文化中欧洲文明与民间元素之间的分歧,“文明”和“本土”两个俄罗斯之间的对抗,以及贵族上流社会和底层农村民众间的分裂。书中更进一步讨论“俄罗斯灵魂”和“俄罗斯性
本书为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的传记。爱德华三世(1312 1377)是金雀花王朝的第七位君主,在位五十年,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被誉为 英格兰民族主义之父 。在国内,他冲破了执政之初家族与国内亲法势力的压制,逐渐将权力收归己用,摆脱了议会的掣肘;在军事上,出征苏格兰和法国,开启了英法百年战争,从法国夺取了大量土地,使英格兰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之一;在社会和经济层面,他带领民众挺过了黑死病的威胁,并将英格兰的经济带到新的高度,他宣扬的骑士精神凝聚出英格兰民族精神,实施的司法和议会改革一直影响到后世。本书作者在长年学术积淀的基础上,用通俗易懂的笔法为爱德华三世写了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传记,为我们理解这位 完美国王 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也为我们了解中世纪英格兰提供了新的视角。
19世纪以来,欧洲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成果已经盖过了东方世界曾经的辉煌。作为向西方开放贸易的东方国家之一,埃及也迫切地渴望参与其中,并分享果实。于是从19世纪20年代末开始,埃及的统治者穆罕默德阿里派出留学生,前往欧洲学习的知识。本书的作者,里法阿 塔赫塔维便是埃及派出的批留学生之一,留学生们来到了当时欧洲的中心 法国,展开了为期5年的访问和学习。在此期间,塔赫塔维以一个阿拉伯知识分子的视角,记录下了他对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观察,更是将现代性思想融入其中。当传统的阿拉伯社会,与标榜 理性 和 科学 的欧洲社会,通过一群留学生相遇时,塔赫塔维仿佛身处于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这让他的观察陷入矛盾的漩涡:如何调和传统信仰与现代性思想之间的冲突?如何看待欧洲反主义思潮与埃及政治体制之间的矛盾? 这些都是塔
这是一部记述绵延两百年的商业巨无霸太古集团诞生、发展、鼎立的历史巨著。 太古集团最初只是英国利物浦一家贸易小公司,经历近200年,六代人的艰难跋涉,从经营染料、棉花和苹果一路逆袭、发展,成长为囊括人类衣食衣住行的商业集团,业务遍及全球,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经济乃至政治格局。 本书完整地阐述了太古集团的历史脉络、家族嫡系、商业策略、突破困境的历程及领导人们在各个历史时期对社会和人生的所思所想,是一部贴近近现代生活的历史实录,对于当前的读者了解近现代商业规律和当前经济发展前景有着很强的实用价值。
《阿拉伯文化中的中国形象》系统地梳理研究阿拉伯各类文化题材中涉及中国的素材,包括史学文献、纪实作品、文学作品、名家书信、历史档案等。以跨文化学者的研究视角,在充分驾驭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研究,充分展示世界一个重要文化体中的中国形象。本项目涉及的绝大多数资料均为阿拉伯语到中文的次介绍,两位作者的研究和写作也是国内学界首次做这样的尝试。 《阿拉伯文化中的中国形象》分四册,古代卷和现当代卷各占两册。在研究、分析阿拉伯古今作品中的中国形象的同时,梳理并首译阿拉伯古今经典文献作品中涉及中国的文字,包括诗歌、散文、游记和小说等文化题材中的原始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以跨文化的视角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让中文读者对阿拉伯文化中的中国形象有较为详尽而全面的了解。
《阿拉伯文化中的中国形象》系统地梳理研究阿拉伯各类文化题材中涉及中国的素材,包括史学文献、纪实作品、文学作品、名家书信、历史档案等。以跨文化学者的研究视角,在充分驾驭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研究,充分展示世界一个重要文化体中的中国形象。本项目涉及的绝大多数资料均为阿拉伯语到中文的次介绍,两位作者的研究和写作也是国内学界首次做这样的尝试。 《阿拉伯文化中的中国形象》分四册,古代卷和现当代卷各占两册。在研究、分析阿拉伯古今作品中的中国形象的同时,梳理并首译阿拉伯古今经典文献作品中涉及中国的文字,包括诗歌、散文、游记和小说等文化题材中的原始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以跨文化的视角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让中文读者对阿拉伯文化中的中国形象有较为详尽而全面的了解。
《阿拉伯文化中的中国形象》系统地梳理研究阿拉伯各类文化题材中涉及中国的素材,包括史学文献、纪实作品、文学作品、名家书信、历史档案等。以跨文化学者的研究视角,在充分驾驭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研究,充分展示世界一个重要文化体中的中国形象。本项目涉及的绝大多数资料均为阿拉伯语到中文的次介绍,两位作者的研究和写作也是国内学界首次做这样的尝试。 《阿拉伯文化中的中国形象》分四册,古代卷和现当代卷各占两册。在研究、分析阿拉伯古今作品中的中国形象的同时,梳理并首译阿拉伯古今经典文献作品中涉及中国的文字,包括诗歌、散文、游记和小说等文化题材中的原始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以跨文化的视角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让中文读者对阿拉伯文化中的中国形象有较为详尽而全面的了解。
《阿拉伯文化中的中国形象》系统地梳理研究阿拉伯各类文化题材中涉及中国的素材,包括史学文献、纪实作品、文学作品、名家书信、历史档案等。以跨文化学者的研究视角,在充分驾驭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研究,充分展示世界一个重要文化体中的中国形象。本项目涉及的绝大多数资料均为阿拉伯语到中文的次介绍,两位作者的研究和写作也是国内学界首次做这样的尝试。 《阿拉伯文化中的中国形象》分四册,古代卷和现当代卷各占两册。在研究、分析阿拉伯古今作品中的中国形象的同时,梳理并首译阿拉伯古今经典文献作品中涉及中国的文字,包括诗歌、散文、游记和小说等文化题材中的原始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以跨文化的视角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让中文读者对阿拉伯文化中的中国形象有较为详尽而全面的了解。
本书涵盖了内欧亚大陆从旧石器时代至蒙古帝国时期的历史,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内欧亚大陆孕育了畜牧业和游牧经济,曾反复出现大范围的民族迁徙。内欧亚大陆的历史错综复杂,相关文献记载和研究成果数量极大,且涉及多种语言,用一本书讲清楚内欧亚大陆的历史是极其艰巨的任务。有鉴于此,本书重点关注内欧亚大陆各区域人群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以宏观的视角系统阐述内欧亚大陆的历史。
复原是考古学的成果之一,除了再现古迹的原貌外,它还使回溯历史变得 加便利,为人们留出想象的空间。本书用 50 幅古代遗址复原图带领读者漫游古埃及,使历史不再仅存于冗长复杂的文字描述中,而是通过复原图细节及相关文字简介体现。作者精选两类古迹—为人熟知的重要城市和已成废墟、难以造访的遗址,以细腻的笔触绘制尼罗河谷中众多神殿、陵庙、城市、墓地及其他基础设施的原貌,再现古代埃及的繁华景象。 本书摒弃了按时间线叙述历史的传统方式,以古建筑为依托,以所选遗址的地理位置为顺序,讲述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600年共3000多年的埃及历史,每张复原图都配有碎片化说明性文字,文字之间没有逻辑联系,但整体成一完整体系。亦有考古研究成果、古代旅行家造访埃及留下的记录、神话故事、战役记录、信件、传记节选等辅助性资料,从
本书以年代为序,向读者全景式地展现了汽车工业的发展进程。从由自行车拼装而成的奔驰三轮机动车,到奠定汽车车身基本结构的潘哈德 勒瓦索尔;从开汽车流水化生产先河的福特T型车,到凸显人们对汽车外观个性需求的凯迪拉克 拉萨尔 ;从开启中国造车记忆的红旗,到重塑中国人汽车观的大众桑塔纳;从汽油车到混合动力车再到电动汽车的跨越 汽车工业发展的每一步,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每一小步,积跬步,方能致千里。
【全3册】美国国家地理全球史 古埃及兴亡史
本书是研究甘地非暴力抵抗运动起源和诞生的不可或缺的经典文献,详细记述了甘地在南非二十一年时间里为印度侨民争取政治权利而不懈斗争的艰苦历程,展现了甘地非暴力抵抗学说的形成和甘地非暴力抵抗运动的诞生及其实践,为他日后在印度国内进行大规模的非暴力抵抗运动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本书以大西洋史为视角,探究非洲、欧洲、北美和南美4个大陆之间的历史联系。该著认为,大西洋已不仅仅是一片海洋,还一直是流通、传播、交换和交流的重要区域,它深刻地影响了世界的发展。 这部著作共分为4个专题部分,涵盖了从15世纪90年代哥伦布到达新大陆的航行,到1830年前后革命时代的结束。它涉及的主要议题包括哥伦布大交换、大西洋奴隶制及其废除、作为全球现象的战争、革命时代、国家构建、贸易和商业、启蒙运动等思想运动。作者并没有把重点放在 西方的兴起 ,而是强调世界各地区相遇的互动本质,同时,他在更广泛的互动叙事中添加了当地的案例研究,使这本书内容更为详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