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之际:薛仁明读 》是一本探寻中国文明根底,找回中国人该有的生命气象,以及寻求中西文明差异的一本书。薛仁明是一位行者,他更看重的是人的生命状态。他讲《史记》同样是如此,他希望通过刘邦、项羽、陈平、张良等人历史细节,得以窥见个人的生命状态,又希望能阐释出秦亡、汉兴的真谛。 薛仁明着眼于整个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异同。并通过反复举证对比儒家、佛教、道家,希望找到中西方文明根本性的差异。
十余年来,不断出版的《老照片》以朴素而温情的独特方式定格历史,使我们得以在过去朦胧的霞光中,重新认识和反思切身的社会生活。 本书是《老照片》(珍藏版23),由冯力主编。内含吴炳琳的《我的1945年》、张在璇的《舅舅留下的底片》、王秋杭的《1989年:大西北采风记(中)》等文。
本书为《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四辑之一种。粟奉之,字庚竾,湖南长沙人。自撰《粟庚竾日记》十五卷 ,原稿现藏于国家图书馆。日记从光绪二年至十五年,备载其游历各地,并对时局制度、风土人情等也多有记述,较具史料与学术价值。
《曾国藩全集.文集》收录了曾国藩的文稿、杂著、鸣原堂论文、孟子要略以及诗词联语、墓志铭、寿序。从为人、为官、为将等多方面介绍了曾国藩。 从文集中收录的内容,可以看出曾国藩居官做人,处处虚心体察,从细微处入手,有条不紊。其中杂著中收录了一些曾国藩亲自制订的条规章程,这些内容既是考订史实的不错史料,又是后人处理常务的良好借鉴。 曾国藩一生始终不渝地恪守儒家正统学说,追求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理想境界,其对后人的影响是不可抹杀的。 曾国藩并非第一流的诗人,但是他的文章却不乏可圈可点之处。曾国藩为文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了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作古文,深宏骏迈,一扫桐城派枯淡之弊。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
《曾国藩全集.要揽》包括功业、事略和年谱三个部分,多方面展示了曾国藩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本书内容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中,所写的《旷世大儒顾炎武》;第二部分是同期参加国家项目《清代人物传稿》,所撰若干学者小传;第三部分则是近六七年间,所结撰的《清代学者象传校补》举要。
吴德(1913—1995)河北省丰润县人,学生时代就追求进步思想,投身革命活动。1932年参加中华民族反帝大同盟,193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至1937年,主要从事工人运动,历任全总华北办事处驻唐山市工会特派员,唐山市工联党团书记,华北铁路总工会党团书记,北平市委副书记、职工部部长,华北铁路工委书记。他曾代表河北省委参与领导唐山开滦煤矿大罢工和唐山市总同盟罢工,在我国工人运动中有较大影响。1937年4月,赴延安参加了苏区党代表会议和白区工作会议。1937年抗战爆发后,先后担任中共河北省委组织部部长、冀热察区党委组织部部长兼冀东分委书记,代表河北省委参与组织冀东武装起义,直接领导发动开滦煤矿工人起义,为建立、壮大冀东抗日联军,坚持和发展冀东抗日游击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1940年,任中央敌后城市工作委员会秘书长。1945
本书为作者的读书及见闻随笔,着录有经学、史学、语言学、书画金石之学及当时社会、民俗等方面的资料,对了解和研究明清之际的社会历史、学术文化颇具参考价值。 本书用了不少篇幅记述见闻杂事,作者着墨多着眼于有益社会与纠正时弊。如在避火法条中,告诉世人一种火灾发生之后的自救办法。在卧冰割股等条中中对用杀子、割肝、割股等残忍手段刻意企求旌表的行为予以否定。在礼佛老、二氏等条中既表示了对佛、道的不赞同,也表示了要给予它应有的尊重,认为程颐的指斥未免过份。在秦始皇、技术、祅民等条中抨击了仙术、麻衣相法邪术之害人、害己。所录见闻绝少神奇怪异之事,并为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王锺霖,清山东历城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山东乡试举人,后通过掣签法赴京任官。其日记主要记载了其在山东、直隶、京师一带,交游、会友、家居、风俗、为官等内容。从中,可见晚清的世情民俗,朝廷的各种重要行政程式,还记载了大量的戏剧史料,更为难得的是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记载甚详,可以与相关史书记载对勘补证,深深契合本丛书的“稀见”定位。王氏日记藏在国家图书馆,因王氏习练颜体,其字体行楷书写,端庄大方。2006年曾被收入李德龙、俞冰主编的《历代日记丛钞》,并名为《王锺霖日记》。周生杰教授整理、辑考了王氏日记及王氏的《家言随记》。
《老照片.第127辑》辟有“故时风物”“名人一瞬”“旧事重温”“私人相簿”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在本辑姚亦锋的《童年里的乡村野草花》里,作者结合几张家藏老照片,回忆了“”中举家从南京下放苏北农村的经历。以一个少年的体验与观察,对当年的城乡差别、农村的经济政治生态以及农耕文明下的自然风貌,都有细致的记述,留下了一段宝贵的见证。
《资治通鉴》,历代学者文人及明君圣主推崇备至的经典之作,毛泽东生前曾通读达十七遍之多,曾国藩生前多次阅读此书,并称:“窃以先哲经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温公《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网罗宏富,体大精深,为前古所未有。”在中国古代文学和史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对于这么一部历史巨著,要想直接阅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书以故事为线索,从原著巨大的篇幅及零散的叙述中,抽取完整的故事,加以整理、组织、并运用准确、流畅的白话文进行叙述,让您与它“亲密接触”,在轻松阅读中,源源不尽的汲取古人的睿见卓识,在丰富深广的历史经验中,让自己的人生阅历获得深化和拓展。《资治通鉴故事》这本书,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以故事为线索,从原著巨大的篇幅及零散的叙述中,抽取完整的故事,
国语是一部重要的先秦古籍,所记内容以春秋史事为主,不少记叙与左傅相表裹,汉书苏文志将其与左傅亚列入“春秋家”,故自汉人以下,或径称之为“春秋外傅”,而称左傅为“春秋内傅”。唐刘知几作史通,始别左傅与语为两种不同的体裁,而以国语作为“六家”亦即诸种史学著述中的一家,即今所称“国别史”之首。清四库全书总目于史部下无“国别”一项,而将其列入“杂史类”。无论何说,国语长期以来被视为一部基本的史学著作,是没有异义的。 不过,从严格意义上讲,国语实际并是一部史,它的目的并不在于纪事;以国分类,亦不是它的主要特色。国语的特点在于它是一部“语”,“语”的本义是议论。说文云:“语,论也。”其解“言”字曰:“直言曰言,论难日语。”是国语本为一部议论总集。
本书从《左传》《史记》等8部中国古代典籍中选取了春秋时期的63个经典故事,深入挖掘其产生的历史渊源娓娓道来。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曲折的故事跃然纸上。各篇末尾附有原典,对照阅读,仍可窥见中华文化闪烁的光芒。◎
《中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库: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史之意义及其范围、过去之中国史学界、史之改造、说史料、史料之搜集与鉴别、史迹之论次。
本书汇集两岸故宫及台北 中研院 所藏马亮文献凡400多件,逐一抄录、标点。并查照《上谕档》和《清实录》,采用对校、理校、补证及考辨之法,以朱批原件为准,对其奏折、函牍进行标点、校勘与补正,详细而系统地考证其在任期间对外交涉、发展生产、推行教育、捐资助赈、关注民生等方面的所做的贡献和取得的成就,真实地再现当时中央王朝对边疆地方治理情况以及各个历史事件的演变进程,以期达到反映目前*研究成果之目的,为清史研究者提供一部内容非常确信、资料极为丰富、内容较为完备的研究文本。
本书重点在于对浙江籍进士展开深入细致的考察及评价,从“历史传统的深刻影响”、“清代文教事业的兴盛与科举”、“清代浙江进士的盛况”、“清代浙江进士与学书发展”等方面着手,用比较、统计、制作图表等方法,进行梳理与归纳;结合社会经济史、教育史、文化史等多学科进行分析研究。考察了“清代浙江进士”这一特殊群体,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科举制度、学术发展史等问题,以期把握清代浙江进士分布的特点,找出其规律性与共性,并对此予以客观、公允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