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立宪运动的史料相当丰富,内容广泛。它包含历史档案馆与全国各地档案馆、图书馆所藏的各种未刊档案和私人档案、已刊的档案及官方文书、大量报刊、清朝官员的著述和有关人物的著述、往来文稿、师友书札、日记、笔记、电稿、年谱、回忆录、各立宪团体所发表的文件、会议记录、各种宪政宣传资料等。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关系密切,两国之间的友好交往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的先进文化曾对日本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到了近代,面对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东渐,中日两国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侵略和反侵略成为近代日中关系史的一个主要内容。在明治以后长达70年的时间里,日本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灾难。直至抗日战争胜利,中日两国关系才又掀开新的一页。《中日关系史话》为我们展现了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至抗日战争胜利这段时间的中日关系史,是一本具有爱国主义教育作用的小册子。
吴大澂(1835—1902),字清卿,号恒轩、白云山樵、愙斋等。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同治七年(1868)进士,散馆授编修。历官陕甘学政、河南河北道、太仆寺卿、太常寺卿、广东巡抚、河东河道总督、湖南巡抚等职。晚清著名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吴湖帆祖父。著有《说文古籀补》《愙斋集古录》《字说》《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权衡度量实验考》《古玉图考》等。 《吴大澂日记》根据目前所见的七种日记稿本标点整理,按照年月先后顺序编排,起自咸丰十年(1860),讫于光绪十二年(1886),内容虽不十分连贯,却对太平天国攻陷苏州期间避难事、苏州光复后的生活、中进士前后、赴吉林帮办边务、参与中俄勘界收回中国领土等事,均有所记录,蕴含了十分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所谓“群经义疏”,是指唐代孔颖达、宋代邢昺等人为儒家经书所撰“正义”和“疏”;宋本义疏包括宋刊单疏本、八行本、十行本三套丛刊;编校与刊印则涵盖了版本从孕育、诞生到面世的全过程。本书具体讨论群经义疏这三套丛刊,各自选择何种底本,如何编纂,怎样校勘,刊于何时何地,曾刻几种,在何时何地补版,文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大约到何时不再印刷。期待通过这些研究与思考,对义疏读者有所裨益,同时对“书”的生命历程获得更丰富的理解。
王士性,字恒叔,号元白道人,浙江臨海人。生于明代嘉靖二十六年(一五四七),卒于万历二十六年(一五九八)。性喜游历,为诸生时已游杭州及越中佳山水。万历五年(一五七七)登進士,此后相继在河南、北京、四川、广西、云南、山东、南京等地做官,除福建以外,他的足迹遍及当时的两京十二省,写下了许多精彩的游记与纪游诗,续集为五岳游草。晚年又地所游历和考察的对象加以理论思维,相继写出了广游志和广志译两部傑出的地理学著作。上述三书所体现出来的地理学思想和成就以及所保存下来的宝贵的地理资料,足使他躋身于我国历史上的大地理学家之列而毫无愧色,遗憾的是他被冷落了将近四百年,尤其在清代中葉以后几不为人所知。本收的编辑目的就在于引起大家的注意,不但注意于王士性一个人,而且注意于明后期的地理学家群体,乃至
有关立宪运动的史料相当丰富,内容广泛。它包含历史档案馆与全国各地档案馆、图书馆所藏的各种未刊档案和私人档案、已刊的档案及官方文书、大量报刊、清朝官员的著述和有关人物的著述、往来文稿、师友书札、日记、笔记、电稿、年谱、回忆录、各立宪团体所发表的文件、会议记录、各种宪政宣传资料等。
《生逢革命:辛亥前后的政治、社会与人生》以革命中普通人的命运为关怀,采取政治、社会、思想的多元视角,讲述了辛亥前后的几个有趣小故事:改革搅动社会权力格局引发威远民变,成都百姓头顶光绪牌位请愿而被川督枪杀,同志军首领成为烈士却没有凶手归案,未亡人巧妙地将革命和同志写入家乡历史。这是四川保路运动的四个片段,也是生逢革命者的生活传奇。其中,传递出从清末新政到民国肇造的历史信息,引人深思革命中的人生三味。
本书由Carol Benedict在其1992年斯坦福大学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改写而成。在书中,作者用六大章的篇幅,尽可能全面地从历史、地理、传染病学和社会等角度来论述晚清中国的鼠疫。从内容上看,本书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前三章主要采用区域体系理论构建了区域内和跨区域鼠疫传布的认识框架,后三章主要从政治和社会的角度探讨晚清的鼠疫。作者利用地方志、医书、报章杂志和西方旅行者、中国海关医官、美国领事馆官员的观察记录等等中英文资料,比较成功地重建了清末中国鼠疫问题的全貌。不同以往的鼠疫问题研究者,该书不仅从医学史的角度探讨鼠疫的起源与传播,更从社会史的视角探察鼠疫带来的公共卫生问题引发的国家与社会、殖民政府与殖民地人民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该书是了解清末中国医学、疾病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重要著作。
《社会变动论》内容包括社会阶层的波动、社会变动性、各社会阶层的人口、社会阶层化和纵面变动的基本原因、现代的变动社会、社会变动的结果6编,共22章。本书是世界书局1932年版。它也是民国时期西学汉译书籍中的一部。对当时研究世界历史和各国历史学提供了很多的参考。
本丛书主要编选北京历史各个时期的重要史料,供从事北京史研究、教学、普及和实际工作者参考。选材以我国古籍文献、石刻、实录、档案中的原始资料为主,对后人的研究考辨、考古发掘和调查报告等,亦择要选录。一般为资料汇编,个别也选收专著,标点校勘有史料价值的野史笔记、年谱家乘、档册契约、地方志书等,按时期或专题,分册编印。
全书分六章:四川书院的兴起与形成制度,四川书院的衰落与缓慢发展,四川书院的发展,四川书院的普遍发展与改制,四川书院举例。共收录论文48篇,内容包含两个部分:纪念性文章和学术论文。前者是对古籍所建立、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总结,后者涉及古代文学、史学、哲学、语言学、文献学、经学等各个方面,既有已发表过的代表作,也有新发表的成果,展现了古籍所深远的学术传统。 本书原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研究成果,是首次系统研究历史上四川地区书院的学术专著,是四川大学古籍所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文集,共收录论文48篇,内容包含两个部分:纪念性文章和学术论文。前者是对古籍所建立、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总结,后者涉及古代文学、史学、哲学、语言学、文献学、经学等各个方面,既有已发表过的代表作,也有新发表的
日本中国学的发展,在明治时期以后尤为迅速。其中,青木博士所作出的贡献及其影响极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青木博士不仅在传统的古典研究方面,而且在俗文学、现代文学以及名物学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他还兴中国的许多学者积极进行学术交流,相得益彰。这在青木博士的时代,是非常罕见的。 一九六五年,名古屋大学附属图书馆收藏了青木博士的一部分藏书和笔记等,建立了青木文库。这些藏书和笔记是青木博士的遗孀应当时的文学部教授水谷真成先生的请求捐赠的。张小钢先生在整理青木文库的笔记时,通过立命馆大学笕文生教授的介绍,与青木先生的令息、立命馆大学中村乔教授取得联系,并徵得中村教授的同意拍摄了青木家珍藏的中国近代名人书简。 此次这些珍贵的书简得到影印出版,我感到非常高兴。
《百年中国记忆·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回忆张学良和东北军》是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拟订的“文史资料百部经典”之一种。记述了西安事变前张学良将军和东北军所经历的重要事件。书中所收文章的作者多为东北军的主要将领、地方要员,张学良的友好,如溥杰、何柱国、王家桢、刘翼飞、阎宝航、魏益三等。这些亲历者的第壹手资料弥足珍贵,对读者了解与研究这段历史,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姚薇元先生(一九○五——一九八五》,安徽繁昌人。一九二六年入清华大学物理系,有兴趣于文史之学,搜求史实,考訂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几经修訂,一九五五年以鸦片战争史实考之名由上海新知知出版社印行。一九三一年,先生考入清华研究院历史门,鞑东争史宝考之名由士海新知识出版社印行。一九三一年,先生考入清华研究院历史門,从陈宙谣先生研究魏晋南北朝史。一九三六年毕业后,先后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大夏大学、贵州大学、湖南大学。一九五三年调入武汉大学历史系,从事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与研究,直至逝世,为武汉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奠基人之一。 在清华研学期间,他根据史书纪传和姓氏专书的相关記载,参以碑銘、石刻、文集、说部、韻书等材料,对魏书官氏志所记胡姓以及汉魏以降的质子降胡、隋唐時代的蕃将胡商共一百九
陈直先生(1901—1980),字进宦,又作进宜,江苏镇江人,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是我国著名的秦汉史专家。《史记新证》一书在日人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和水泽利忠《史记会注考证校补》基础上,运用考古资料对《史记》加以解释。全书取材宏富,举凡殷商甲骨文,两周金文,秦汉石刻、竹简以及权量、铜器、陶器诸铭文,无不网罗;考证精到,多发前人之所未发,是考古与传统文献研究相结合的典范。此书至今仍被视为《史记》研究的基本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