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饰史,即文化史。 本书通过文献整理、美学赏析和文化阐释等方法,将首饰的缘起、定名、门类、材料、款式、制作工艺、佩戴方式、装饰纹样,及相应的典章制度、附着其上的其他文化信息等逐一进行分析和考证,史论结合,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中服饰与人的密切关联:首饰与人贴身相伴,是身份、技艺等等的重要象征,更直接反映了社会的精神面貌、哲学思想、审美标准和文化思潮。通过研究首饰这个物件,我们所要发现和研究的是人和社会的发展规律。 《中国古代首饰史》的撰写工作耗时四年,体例上以朝代为顺序,以中国古代首饰的五大门类 头饰 耳饰 臂饰 颈(胸)饰 手(足)饰 的发展历史为主要内容,以首饰的文化阐释为线索撰写而成,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首饰历史、文化、类型、题材、纹样、制作等等的综合性图书。 全书分为十二个章节,
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历史曲折复杂,留下的历史资料十分丰富。其中仅文献资料,就有近万件、数千万字。过去各级各地党史、档案、文博等部门,已经陆续编辑出版了不少有关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资料,但大都是分散的、不够系统的,而且还有大量的文献资料尚未编辑出版,分散保存在各个单位、各个地方,既不利于保存,也不方便研究利用。尽快汇编出版一套兼具全面性、准确性和可靠性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以供社会各界使用,既是党史工作部门重要责任,也是一项有利于存史、资政、育人的重要文化建设工程。基于这些考虑,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赣州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和中共龙岩市委党史研究室通力协作,编辑出版这套《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 《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所收录的资料,主要是与中
《张大可文集》本书是张大可先生40年来学术研究的结集,收录了《七十述怀》、《史记研究》、《中国文献学》、《史记文献研究》、《司马迁评传》、《史记论赞辑释》、《三国史》、《三国史研究》等10部著作。张大可先生是《史记》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在三国史领域也颇有建树,所以这部《张大可文集》是《史记》和三国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七十述怀》 将作者30年间的散论汇于一编,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时代前进的步伐。所谓散论,多为因时感发的即兴之作,不是作者的治学主干,为何编入文集为*卷?因贯穿散论的红线始终带有读史论政的意味,这些散论串联起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生活的环境与治学的心路历程。 《史记研究》 总论司马迁其人其书,兼及司马谈作史研讨;研讨《史记》疑案,为
有关立宪运动的史料相当丰富,内容广泛。它包含历史档案馆与全国各地档案馆、图书馆所藏的各种未刊档案和私人档案、已刊的档案及官方文书、大量报刊、清朝官员的著述和有关人物的著述、往来文稿、师友书札、日记、笔记、电稿、年谱、回忆录、各立宪团体所发表的文件、会议记录、各种宪政宣传资料等。
日记一般是写给自己看的,备忘纪实的文字,是作者人生轨迹与心路历程的最忠实的记录。一些重要人物的日记,往往是研究其所经历的那一段历史的史料之一。曾国藩的日记也是如此,它起自道光十九年(1839),终于同治十一年(1872)逝世前夕,前后跨度达30余年。其内容囊括了曾国藩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晚清社会生活的一部小百科全书。 岳麓书社出版的《曾国藩日记》(全收录珍藏本)由曾国藩研究、作家、学者唐浩明先生等人不遗余力进行搜集整理,收入曾氏《绵绵穆穆之室日记》及《无慢室日记》,共计200万字,涵盖了目前所能搜集到的所有曾国藩的日记,是迄今为止收录其日记数量最多最完整的曾国藩日记大全集。
本书以1949-1978,1979-1999,2000-2019三个时间段,分三个部分收集、整理了七十年来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过程。主要内容有:陶瓷产业恢复发展,工商改造建立体制,夯实基础完善体系,技术革新工艺变革,产品创新国运兴瓷,科技兴瓷技术改造,科教文博体系完善,国企主导市场多元,推进改革变革图强等。图文并茂,完整地再现了景德镇陶瓷产业七十年来的发展。
《抗日复台档案选编》一书遴选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福建省档案馆厦门市档案馆等馆藏抗日复台档案670多件,内容涵盖台湾义勇队、闽台关于收复台湾的建议提案、收集提供台情资料、部分台籍抗日志士简历表等九个方面。为反映档案原貌,本书所辑档案均为原件扫描,未作剪辑删改,分类别按时序排列,客观再现了台湾被迫割让、台湾同胞英勇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全民族抗战胜利、台湾光复回归祖国的悲壮历程,全面系统地展现了两岸同胞长达半世纪的波澜壮阔的抗日历史,充分体现了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中华儿女同舟共济、荣辱与共,在面对外来侵略时威武不屈的崇高气节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重写中国古代文献》从内容上可分为两大部分。部分主要从近年郭店简和上博简的发现、整理入手,对《缁衣》的简本和传世本进行了详细比对和考索;第二部分则从晋代汲冢竹书的发现和整理入手,集中讨论了《竹书纪年》不同整理本之间的异同,并试对墓本《竹书纪年》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考证和重构。通过深入分析,作者认为,同一文献的众多版本虽然多脱胎于同一祖本及其相关副本,但历代整理者因受当时语言和思想环境的影响,在整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文献进行了或多或少的改变和重写,且由于中国古书早期多以竹简为载体,对散乱的简本进行重新编联时,很可能因为错简而致使文本排序有异,而这种种可能皆可在古代和当代出土文献的整理工作中得以印证。 本书的出版,应对目前出土文献的整理研究和古书真伪问题的辨证多有借鉴意义,其中诸
本书对清末立宪运动资料进行一次系统的搜集和整理,能全面地反映这场运动发生的社会历史环境、酝酿与兴起、发展和声势,以及与清廷预备立宪和辛亥革命的关系,各派立宪人物与立宪团体活动的重要史实及其影响。能够为立宪运动史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本书辑录并点校福建漳州地区自唐代至民国的内容或背景与宗教有关的碑铭1771通,其中八成以上都是编者30多年来带领几代师生上山下乡、走村串庙访得的一手史料,实物正在遭受自然风化或人为破坏而陆续消亡,内容涉及儒释道、祖宗崇拜、圣贤崇拜、丰功伟烈/名宦乡贤/忠孝节义祭祀、鬼神巫蛊、天人感应、风水学说等,切入传统中国政教和民俗生活的繁多截面,展示了地方社会变迁的广阔图景。
本书是我社《历代会要丛书》之一。清人孙楷首撰,后由今人徐复作过订补,自兹以为定本刊印传流。上海历史研究所杨善群研究员对孙氏原著做了订正错讹、补充内容、调整创新,使本书比之原著有较大提升。
据史书记载,自三国吴以来,上海地区涌现了大量的杰出或重要的人物,如晋代的陆机、陆云与张翰,南朝陈的顾野王,唐代的陆龟蒙,元代的杨维桢、陶宗仪等;明清两代尤甚,赫赫有名的人士就有袁凯、徐阶、陆树声、董其昌、陈继儒、陈子龙、夏完淳、钱大昕与王昶等人。至于进士,恐怕谁也不会想到历史上上海地区就出了近千外,而仅明清两代松江地区则有四百五十七名,数量为全国第三;若仅计胆代,则跃居第一,这是中国历史上不多见的人文景观。无论是阁相、尚书、侍郎或各省布政使、巡抚,乃至知府、知县,上海籍的进士足迹几遍天下,许多重大政治事件中都有他们身影出没,这也是中国政治史上不多见的现象。这些史实,可惜今天大部分上海人都不清楚,如山西人或河北人读《三国演义》,见关羽或张飞即豪气百丈,然而上海人对彝陵之战却鲜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是一份创刊于1979年的学术刊物,刊物以“资料”为名,实际内容以研究论文为主。本刊由中国史学家、魏晋南北朝史泰斗唐长孺先生创办并担任主编,多位武大魏晋隋唐史研究名家撰稿,最初为内部资料,后改为公开发行,在海内外魏晋隋唐史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并于2005年、2007年成功入选CSSCI学术集刊刊源。本刊每辑由十余篇外学者的论文组成,内容围绕中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包括传统政治制度史、经济史、思想史、交通史以及出土文献和传统文献整理等方面的丰富内容,向学术界展示中国史研究界的、价值和水平的研究成果,学术成果受到外史学界高度关注。
利玛窦不是位进入中国大陆的欧洲会的传教士,却是批入华会士中间历史影响的杰出人物。从一五八二年八月初抵澳门,到一六一。年五月病逝北京,利玛宝的足迹,由南海之滨而越五岭、驻江右、下江南、过山东,而入明京、叩帝阍,所谓自边缘至中心,在大明帝国活动了二十七年九个月;先后创建过会住院四所,受洗的中国基督徒逾两千名,结交的帝国士绅显贵达数百人。虽说这以前基督教曾两度入华,但通称的罗马公教从此在中国生根,累经明末清初多次“教难”而没有绝种,那不能不首先归功于或归咎于利玛窦。
一、本书收录的著作目录采用了中文和日文两种文字,读者需要查阅日文版图书资料时,请使用日文书目检索。著者的姓名为中文简体字。 ???二、著者简历中的学校均为毕业学校,对于著者学位、履历以及生年卒年未详者,均未记人。 ??? 三、本书收录著作的版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以版本为主,并初版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