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秉义日记》记于1902—1918年,底本藏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原稿共六十四册,其中缺第五十二册。黄秉义,台州葭沚人,原名“黄崇沛”,曾用名“黄沅”后改名“黄秉义”。《黄秉义日记》 对清朝末年时政大事、浙东社会生活、官场商界人物轶事等有较多记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有关立宪运动的史料相当丰富,内容广泛。它包含历史档案馆与全国各地档案馆、图书馆所藏的各种未刊档案和私人档案、已刊的档案及官方文书、大量报刊、清朝官员的著述和有关人物的著述、往来文稿、师友书札、日记、笔记、电稿、年谱、回忆录、各立宪团体所发表的文件、会议记录、各种宪政宣传资料等。
本书是饶公有感于年事渐高, 作品或散在各处, 或求“全”而笼统, 因而对自己文章重新整理, 分门别类, 陆续出版。该系列作品, 框架由饶公亲自擘画, 涵盖其主要学术领域, 基本资料由其弟子编辑遴选、整理, 篇目交其女儿女婿审定呈告饶公, 最终定稿出版。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关系密切,两国之间的友好交往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的先进文化曾对日本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到了近代,面对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东渐,中日两国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侵略和反侵略成为近代日中关系史的一个主要内容。在明治以后长达70年的时间里,日本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灾难。直至抗日战争胜利,中日两国关系才又掀开新的一页。《中日关系史话》为我们展现了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至抗日战争胜利这段时间的中日关系史,是一本具有爱国主义教育作用的小册子。
吴大澂(1835—1902),字清卿,号恒轩、白云山樵、愙斋等。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同治七年(1868)进士,散馆授编修。历官陕甘学政、河南河北道、太仆寺卿、太常寺卿、广东巡抚、河东河道总督、湖南巡抚等职。晚清著名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吴湖帆祖父。著有《说文古籀补》《愙斋集古录》《字说》《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权衡度量实验考》《古玉图考》等。 《吴大澂日记》根据目前所见的七种日记稿本标点整理,按照年月先后顺序编排,起自咸丰十年(1860),讫于光绪十二年(1886),内容虽不十分连贯,却对太平天国攻陷苏州期间避难事、苏州光复后的生活、中进士前后、赴吉林帮办边务、参与中俄勘界收回中国领土等事,均有所记录,蕴含了十分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所谓“群经义疏”,是指唐代孔颖达、宋代邢昺等人为儒家经书所撰“正义”和“疏”;宋本义疏包括宋刊单疏本、八行本、十行本三套丛刊;编校与刊印则涵盖了版本从孕育、诞生到面世的全过程。本书具体讨论群经义疏这三套丛刊,各自选择何种底本,如何编纂,怎样校勘,刊于何时何地,曾刻几种,在何时何地补版,文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大约到何时不再印刷。期待通过这些研究与思考,对义疏读者有所裨益,同时对“书”的生命历程获得更丰富的理解。
王士性,字恒叔,号元白道人,浙江臨海人。生于明代嘉靖二十六年(一五四七),卒于万历二十六年(一五九八)。性喜游历,为诸生时已游杭州及越中佳山水。万历五年(一五七七)登進士,此后相继在河南、北京、四川、广西、云南、山东、南京等地做官,除福建以外,他的足迹遍及当时的两京十二省,写下了许多精彩的游记与纪游诗,续集为五岳游草。晚年又地所游历和考察的对象加以理论思维,相继写出了广游志和广志译两部傑出的地理学著作。上述三书所体现出来的地理学思想和成就以及所保存下来的宝贵的地理资料,足使他躋身于我国历史上的大地理学家之列而毫无愧色,遗憾的是他被冷落了将近四百年,尤其在清代中葉以后几不为人所知。本收的编辑目的就在于引起大家的注意,不但注意于王士性一个人,而且注意于明后期的地理学家群体,乃至
有关立宪运动的史料相当丰富,内容广泛。它包含历史档案馆与全国各地档案馆、图书馆所藏的各种未刊档案和私人档案、已刊的档案及官方文书、大量报刊、清朝官员的著述和有关人物的著述、往来文稿、师友书札、日记、笔记、电稿、年谱、回忆录、各立宪团体所发表的文件、会议记录、各种宪政宣传资料等。
《生逢革命:辛亥前后的政治、社会与人生》以革命中普通人的命运为关怀,采取政治、社会、思想的多元视角,讲述了辛亥前后的几个有趣小故事:改革搅动社会权力格局引发威远民变,成都百姓头顶光绪牌位请愿而被川督枪杀,同志军首领成为烈士却没有凶手归案,未亡人巧妙地将革命和同志写入家乡历史。这是四川保路运动的四个片段,也是生逢革命者的生活传奇。其中,传递出从清末新政到民国肇造的历史信息,引人深思革命中的人生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