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的筹划和编辑,《刘立千藏学著译文集》终于同广大读者见面了。这套文集不仅仅是刘立千先生个人藏学研究成果的结晶,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我国老一辈藏学家对藏学事业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反映了我国藏学事业从举步维艰发展到今天的“显学”这样一段历程。时下,藏学研究一片生机勃勃,已是今非昔比,回首往事,不胜感慨……
经过多年的筹划和编辑,《刘立千藏学著译文集》终于同广大读者见面了。这套文集不仅仅是刘立千先生个人藏学研究成果的结晶,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我国老一辈藏学家对藏学事业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反映了我国藏学事业从举步维艰发展到今天的“显学”这样一段历程。时下,藏学研究一片生机勃勃,已是今非昔比,回首往事,不胜感慨……
本书是一本早孕而又难产的书。它虽然成于个人之手,却凝取着众人之功。其中有作者的师长、同事,以及外学术界的前辈和朋友。季羡林先生欣然为本书作序。 作者的学风是非常谨亚的。他使用资料必求其完备翔实,论证方法求其周密无隙。他涉猎极博,中国古代曲籍,固无论矣。西方学人研究所得,他也决不放过,居今日而谈学问,必须中西兼通,古今融会,始能有所创获,有所前进。坐井观天,固步自封,是不行的。任何学问,现在几乎都是世界性的。必须随时掌握动态,才真正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稍一疏忽,即将落伍。 本书的论题,是由唐代两个著名混血儿的一场讥讽性对话引发出来的。本书这作,并无“预流”之心,只有“拾遗”之意。全书共分唐代九姓胡、突厥文化、西域物种与文化交流三编。这三编谈胡说蕃,兼及胡物在汉地的命运。
《彝族源流(集 套装1-7册 彝汉对照)》由三个章节组成,叙述的内容,集中表现了彝族先民对宇宙和人类起源的认识。 彝族先民认为,天地的产生是清浊二气演化的结果,宇宙间的万象是由哎哺发展变化而衍育成的。 本卷书通过对哎哺世系的叙述,介绍人类度过漫长的蒙昧时代,进入野蛮社会。书中描绘了一幅幅氏族社会时期的社会生产情景,如“娇女织锦帛、健男冶青铜”。人类在征服大自然的过程中,获得“无数的知识”,为记录表达这些知识,于是就“心想口陈述,眼看手来写”o人们对动荡的天地进行多次反复修补,最后才使它固定下来,说明了人类与大自然进行长期艰苦卓绝的搏斗。书中还叙述哎哺时期,哎哺氏族内部出现了君王(最初当然是部落首领);兴起了祭祀和婚配这两件大事。
中国边疆民族地区自然环境资料整理研究项目由李德龙教授主持,主要是整理研究明清至民国时期中国边疆民族地区的各种古籍文献,尤其是边疆各省(区)的地方志,分门别类地从中辑录出各省(区)关于山川、水利、土壤、物产、气候、灾害等自然环境方面的史料。史料的整理对研究边疆地区环境的变迁历史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可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重要资料和历史经验借鉴。
《彝族源流(集 套装1-7册 彝汉对照)》由三个章节组成,叙述的内容,集中表现了彝族先民对宇宙和人类起源的认识。 彝族先民认为,天地的产生是清浊二气演化的结果,宇宙间的万象是由哎哺发展变化而衍育成的。 本卷书通过对哎哺世系的叙述,介绍人类度过漫长的蒙昧时代,进入野蛮社会。书中描绘了一幅幅氏族社会时期的社会生产情景,如“娇女织锦帛、健男冶青铜”。人类在征服大自然的过程中,获得“无数的知识”,为记录表达这些知识,于是就“心想口陈述,眼看手来写”o人们对动荡的天地进行多次反复修补,最后才使它固定下来,说明了人类与大自然进行长期艰苦卓绝的搏斗。书中还叙述哎哺时期,哎哺氏族内部出现了君王(最初当然是部落首领);兴起了祭祀和婚配这两件大事。
渤海国史的研究,近些年一直是史学界关注的热点,尤其是渤海史研究中的渤海族属问题,始终是一个敏感问题,也是一个研究的焦点问题。本书旨在梳理出渤海国的来龙去脉,上篇探讨“渤海靺鞨”的来源、渤海国族属“靺鞨说”的论证及“渤海族”形成的论述;下篇探讨渤海遗民的几大流向;附录为以往的研究成果以及没有充分展开的内容,以求为渤海民族源流的探讨作补充,进一步展现渤海遗民在辽、金时的具体的生活画卷。
《西夏番姓大族研究/西夏学文库》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西夏学文库》辑其中一本,绪论讨论西夏的族群结构与族群认同,分析党项人的他称和自称,考察党项人在复杂的族群结构中如何形成族群认同。章主要讨论西夏番姓大族的身份认同,考察唐代党项拓跋氏从猕猴种到西羌、从西羌到北魏拓跋氏后裔的身份认同转变,唐代党项窦氏自居为西羌和扶风窦氏的双重身份认同,并分析产生这些身份认同的原因及影响。第二章主要讨论西夏番姓大族的权力构建,考察党项拓跋氏、窦氏与唐中央及夏州藩镇之间政治关系的演进,分析唐末五代宋初定难军节度使官爵制度之变迁及其政治内涵。第三章主要讨论西夏番姓大族的信仰与西夏政治之间的互动。最后对上述研究进行概括性总结,指出西夏番姓大族的身份认同与信仰始终与他们的政治权力演进具有密切的互动关系,西
半个世纪过去了,“上海犹太人”和他们的子孙后代如今虽然生活在世界各地,但仍视上海为“故乡城”。他们的精力、创造性和影响已远远超过了他们的人数,而且已成为推动中犹人民之间传统友谊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愿这本画册能使外读者对上海在犹太民族离散史上,特别是在拯救纳粹大屠杀的受害者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有更好的了解。愿在这座东方大都市度过难忘岁月的“上海犹太人”同上海人民,通过这本画册,建立更深厚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