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主轴在“中国史”,所收15篇论文期待借由台湾史学界十几年间从事之医疗、养生、疾病、卫生等史学新领域,重新反思中国历史发展核心的政治、社会、文化变迁等等。医疗介入历史中的生老病死,涉入不同时代与地域的生活态度与对健康的追求,包含人们对宇宙的想象及其政治的意涵,同时也呈现过去的医生团体与其他团体之间的关系,展现中国历史多层次的独特风貌。深入这个新领域,或将重新认识中国史研究的预设与真相。《从医疗看中国史》旨在寻找历史新议题,连接医学史与一般史,同时瓦解既存的社会史、文化史等分类框架,以及打破史学研究的实证心态,这正是台湾医疗史研究发展之新趋势。
本书是日本著名学者、现京都大学教授夫马进研究中国善会善堂史的力作。作者借鉴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的“市民的公共性”即公共领域的概念,对中国明清以来直至民国的善会善堂的历史、演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从中折射出中国近代的地方自治萌芽问题和中国早期社会福利史问题。 本书资料翔实,作者不仅广采方志、文集、日记、慈善书、实征册、而且大量利用征信录、掌握了丰富的资料,并且深入实地进行考察,因而获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真知灼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译者为相关领域学者,译文准确可靠。
林富士所著的《中国中古时期的宗教与医疗》内容简介:从西元第二到第六世纪,中国社会至少遭遇到三十八次「大疫」的侵袭,数以百万计的人口接二连三的死亡或是在瘟疫的阴影下过活。在这段期间,东汉帝国崩解,中国的政治由大一统的格局走向分裂与多元。而在宗教方面,新兴的本土道教和外来的佛教逐渐茁壮长大,传统的巫觋信仰则大力推动厉鬼崇拜,并广设祠庙与神像。这些历史现象,彼此之间究竟有什麽样的关联呢?从《中国中古时期的宗教与医疗》所收录的17篇论文可以得到解答。
本书为作者二十年来食品原料史研究的成果,论述了中国自远古至今食品原料的开发利用的历史,理清了食物种类在中国历史上此起彼伏、此消彼长的发展脉络以及食物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进程,并找出了这种发展脉络背后的社会、政治、经济、技术、习俗等方面的原因。了解这个过程,可以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及时调整未来食物原料的开拓和发展方向。本书文字洗练,图文并茂,可读性较强,雅俗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