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以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作者以[宋]宋敏求《长安志》和《两京城坊考》为主要依据,参考多种有关史料,编撰成此书。读者可以极为便利地以坊里为单位,检索到所要了解的坊里在两京的方位,以及有关的建筑分布、人文活动、历史事件的种种资料。
《陕西古代文明》》一书,按照陕西历史博物馆新基本陈列“陕西古代文明展”的陈列体系,通过对史前、商周、秦、汉、魏晋、隋唐和宋元明清等七个时期的历史的深度解读以及重点文物内涵的深度挖掘,全面展示了陕西古代文明孕育、发展、鼎盛的过程及取得的成就,力求增进读者对陕西古代文明的了解和认识,充分感受陕西古代文明的辉煌与神韵。
本书是作者望族史研究的第三本学术著作。本书研究明清江南时期著姓望族的兴起、发展、鼎盛及其衰落的历史,以及对明清时期江南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全书分为明清时期的江南及其所属主要府州厅县家族概况、明清时期江南著姓望族考录这两编。
《明清以来徽州村落社会史研究》利用近十数年来通过田野调查在民间收集到的珍稀文献,撰写的系列论文汇集而成,为徽州村落文书与村落社会史研究的专题论文集。作者力图透过村落文书所展示的基层社会之不同侧面,着眼于徽州社会文化史,特别是民众日常生活的研究。
本志二十一卷分别记述区域、交通、赋役、方音、物产、风俗、宝业、自治、文教、救恤、警卫、科举、艺文、金石、名迹、災祸、轶事、人物、壇廟堂、歌谣、谜语。其体例得失,因本人经眼志书不多,未敢忘评,然其保存之史料价值当可无疑。尤其作者在多年战争未已之时,以私人之力,修成此志,实难能可贵!
本书是一部带有明显论战性的法学著作,是通过对会审公堂历史的描述和法理的论证来说明其存在、演变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全书分正文和会审公堂司法实务有关法律文献选编两部分。正文共十七章。、二章介绍了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的由来与演进。第三至十七章为公共租界会审公堂的分论。其中第三至十章以及第十七章为按时间顺序纵向的分论,详细介绍了公共租界会审公堂的产生,及在各个历史阶段的演变情况。第十一至十六章为辛亥革命以来会审公堂的横向分论,论述了会审公堂与律师、中国政治、上海商界的关系,会审公堂对五领事代表或无治外法权外
“江阴八十一日”是明清易代之际所发生的惨烈一幕。江阴士民在原典史阎应元的率领下,为抵制清朝的“剃发令”,守城抗清,与清军苦战81日,几乎全部殉难。本书汇编正史、野史、地方志、笔记中有关江阴士民抗击清军的有价值的史志资料20余种,多角度地展示了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
《牛津大学史》为《世界大学史丛书》之一,以历史和问题研究的视角,系统研究了牛津大学的发展历程、自治与特权、学院制和导师制、培养目标、学科发展和教育资源、国际化、地位和影响等,并对牛津大学铸就辉煌的成因进行了论述,从而对我国创建世界大学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牛津大学史》由周常明编著。
本书对广州十三行与广州城市发展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明确了十三行对岭南文化和广州城市化的重要影响,详细记录了十三行在岭南文化发展传承上的作用,以及对广州城市发展期的促进作用。本书内容丰富,学术性强。
无
本志上溯至古代,下限迄于2008年底,力求全面反映砀山县国土资源发展历史和现状以及与土地资源密切关联的各类资源产生、发展、开发、利用和管理情况。
《姑苏年鉴》是姑苏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年度综合性资料工具书,旨在全面、系统、翔实记载全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情况,为社会各界了解姑苏、研究姑苏、建设姑苏提供服务。 《姑苏年鉴》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正确方向,坚持存真求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存史、宣教、资政作用。
泉州市城市规划建设专家顾问组与泉州南建筑博物馆将民国以来和几处重要古城踏勘活动报告材料,连同零星散见其它刊物的方古散文特写,以及集中反映泉州历史文脉的水系、寺院、坊桥亭井、楼园祠肆、名人故居等专文,结集为《泉州古城踏勘》,并随文选配与记述内容相吻合的历史图片。 这是一本难得的图文并茂的泉州古城研究资料汇编,存储历史信息丰富,足供吾人浏览,以明变迁,知兴废,资借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