疍民是我国南方地区的重要族群,疍民的发展历史久远,贯穿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从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直到明清,及至现代,都有疍民的发展痕迹。在历史上,疍民曾盛极一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疍民曾掌握长江峡中地区;唐宋以后,岭南疍民遍布江河沿海地区,是当地采珠业、捕捞业、航运业的重要承担者。可见,岭南疍民对我国海洋事业,对经营南海,曾作出特殊的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本书是继现代著名学者陈序经的《疍民的研究》之后,目前惟一论述疍民的专著。 本书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分上下编:上编追源溯流,梳理了长江流域之疍民(统称为“北蜑”)从先秦到入宋后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下编论证了岭南疍民并非“北蜑”迁徙而来的观点,揭示了岭南疍民的历史渊源和沿革。“北蜑”与“南疍”的关系与区别,一目了然。
《咸丰鄞县志》为两部旧志的合集,分别为《乾隆鄞志稿》和《咸丰鄞县志》。乾隆《鄞志稿》20卷,(清)蒋学镛纂,未刊,民国张寿镛收入《四明丛书》。今据张氏约园刻本影印。蒋学镛,字声始,号樗庵,浙江鄞县人。全祖望入室弟子,尤得其史学之传。乾隆三十六年举人,著有《樗庵存稿》五卷,曾参与修撰《鄞县志》,因与志局各存意见,遂自成《鄞志稿》一书并附水利考一卷。后人多称“蒋志”。咸丰《鄞县志》32卷,首1卷。清咸丰六年(1856),知县、云南蒙化人张铣修,鄞县人周道遵等纂。同年刊本,32卷,首1卷,16册。 《咸丰鄞县志》仿钱大昕《鄞县志》例,分赋役、公署、兵制、海防、职官、选举、人物、孝义、术艺,金石、古迹、杂识、物产、方言、土凤等19门。书首有《天章》一卷及周玉麒序。周道遵著《甬上水利志》,修校《招宝山
《五台山志》是山西旅游景区志丛书重点选题之一。在2001年5月整部丛书的编纂方案初步确定之后,随即就启动了《五台山志》的编纂工作。这首先是因为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在山西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其次是多年来的工作积累已经为编纂这部志书创造了较好的基础条件。 上百万字的《五台山志》是山西旅游景区志丛书中的重点选题,五台山从唐宋以来就有修志的传统,新中国成立以后,五台山佛教、建筑、艺术和革命根据地史迹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五台山志》正是在广泛吸收这些历史记载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该书不仅是一部以描述五台山风景名胜和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为重点的旅游志著作,而且是唐代以来近1500年五台山研究成果的集大成者,可以说是一部五台山的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