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蓝笔下的《成都传》呈现出浓郁而独特的西南气质与诗性空间结构: 成 (古蜀干栏式建筑是中国干栏式建筑的发祥地)与 都 (两江汇聚的低地)的分野,到 成 与 都 的汇聚为城市的演变;重要历史人物情感踪迹与物理踪迹两条线路是《成都传》的复线构成,比如杜宇与凤凰山、开明氏与茶叶入川、司马错和张仪与成都城的雏形、李冰与天府富庶格局的形成、文翁兴教的人才格局 成为贯穿《成都传》的两大经纬之线;成都自古以来的水路、陆路的交通史,成为了成都包容吸纳的两条血脉;成都经历十几次的移民,形成了人种、文化、风俗、园林、饮食、建筑、街区、植物的落地与繁荣,充分彰显出成都近3000年城址不迁、2500年城名不变的底蕴。这一世界城市史上非常罕见的现象,充分显示了成都这座城市旺盛的生命力。
两千年来,丝绸之路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帝王、军队、商人、学者、僧侣、奴隶,往来在这条道路上,创造并传递着财富、智慧、宗教、艺术、战争、疾病和灾难。 丝绸之路让中国的丝绸和文明风靡全球;罗马和波斯在路边缔造了各自的帝国;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沿着丝绸之路迅速崛起并传遍世界,融汇出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历史;成吉思汗的蒙古铁蹄一路向西,在带来杀戮的同时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大英帝国通过搜刮丝绸之路上的财富,铸就了日不落的辉煌;希特勒为了丝绸之路上的资源,将世界推入了战争和屠杀的深渊。时至今日,丝绸之路上的恐怖主义,依然是美国争霸道路上挥之不去的梦魇。 翻开这部彼得·弗兰科潘所著的《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精)》,您将发现,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
` 本书从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等角度,以翔实准确的史料、简洁清晰的结构及精练优美的语言,介绍了壮族的历史渊源、区域分布、社会组织、生产方式、建筑形态、生活习俗、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内容,使读者对壮族的整体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1952年北京和平里地区大规模建设并被命名,至今已经70年。诞生于和平主题高扬的时代,70年间该地区发展繁荣,折射了新中国辉煌的建设成就。是北京市首个大规模建设的小区,更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医院影院公园体育场的集中地区。交通发达,环境优美,人文历史厚重。同时还是民族团结、和谐共处的典范地区,集中了国家民委所属多个单位和家属区,还有地坛公园、雍和宫、国子监、孔庙、元代古城墙等,与北京上千年的多民族融合历史形成古今映衬、气象万千的独特地理人文样板。作者出生并工作于此,对该地区有着较深的了解并以充满情感的笔触辅以数百幅生动、珍贵图片讲述了和平里的故事,引申到新中国的繁荣富强、致力和平的主题,有着较强的可读性和史料性。
该志始修于同治六年,十二年始克成轶,记事止于十一年底。正文分十四门百一十二目,约三十万字。图考有县境全图,城池图、万岁亭、县署、县丞署等建置图二十二幅。营建志所录城池、公廨、邮驿、津梁、水利以及坊表、丘墓等甚为翔实,如志桥梁多至四百馀座,津渡百二十余处,以突出浏邑"溪河间多建石桥,江东西率以舟渡"的特点。是志较旧志增益变通之处尤多,如祀典增昭忠祠;兵防增团练纪略;祥异记水旱螟蝗之害,并附御灾纪略;赋设增豁粮纪略等。又如记兵事,改编年例以断事为篇,详记道、咸间浏阳征义堂起义及太平军活动;学校志记浏阳礼乐局之设,食货志记浏阳漕仓之建等尤具特色。物产鬻诸外者如纸、茶油、矾布较著名,浏阳自宋元则有永兴矾场之设,菊花石之产尤饮誉省内外。
江南史研究已取得累累硕果,在农业开发、市镇兴起以及社会与文化的发展等诸多领域有了丰富的认识。而对这一过程的另一面,即水上人上岸成为定居人群的过程,特别是对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能动行为,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结构变化及其内在逻辑,尚有待深入挖掘。本书以太湖东山的刘猛将信仰为切入点,试图对东太湖地区水上人上岸的过程及其对江南社会经济的影响加以梳理,为江南地区农业聚落的形成、商业与市镇的繁荣和宗族建构等问题寻找一条新的解释路径。本书的探讨不仅有助于认识江南社会呈现出已知面貌的“所以然”,而且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社会不同区域发展道路的共性。
本书稿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组织编纂的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口述历史丛书之一。由口述人阮仪三与整理者(撰稿人)潘君祥合作编撰。书稿对历史文化建筑遗产保护专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阮仪三教授的父母家庭、长辈师友、学术研究、人生阅历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作了综合性回顾。 口述人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努力促成平遥、周庄、丽江等众多古城古镇的保护,从而享有 “都市文脉的守护者”“历史文化名城的卫士”“古城的守望者”等美誉并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委员会颁发的2003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正是这种身份和经历,造就了这部书稿特有的史料和学术价值。 其克服种种困难,努力保护平遥古城、新绛古园、福州古巷、昆明古街、丽江古镇、九华古寺、杭州古宅等众多传统文化遗存的亲历性自述
大留村,位于闽东*大河长溪出海口的西岸,始于隋开皇年间即公元6世纪后期,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闽东创建*早并延续至今的村落之一,南宋梁克家的《三山志》称其为 大流港 。2019年被评为福建省*批千年古村落(入选*批福建省地名文化遗产 千年古镇(古村落) 名单)。《大留村志》是福安市2020年的重点文化工程。本书记述大留村社会变更、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各个主要方面,起止时间为上溯事物的发端,下迄现今。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村情、村域经济、社会事业、风土民情、古村风貌、艺文著述、乡村人物、族谱文献等8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