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墓志是山西省艺术博物馆馆藏一大特色和看点,墓志价值历来为学界所重,该馆藏墓志从北朝开始,几乎历代都有。张建华、刘国华编著的这本《山西省艺术博物馆馆藏碑志集萃》收集碑拓40方,名的有北齐《斛律昭男墓志》、北周《曹恪碑》、唐《王胡墓志》、后晋《何君政墓志》、清《天泽润公碑》等。
本书包括先唐、唐宋元、明代、清代四卷。在勾稽、分析演变之史迹时注重环节的完整性,力求对小说史有比较全面、准确的描述;在具体论述上则追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全书文言、白话并重,作品和史料并重,文献考据和理论分析并重。同时,针对不同对象的特殊性又有所侧重,如早期的文言部分,侧重文献考据与脉络追索,明清白话小说部分则侧重文本阐释。全书信息量丰富,力求反映的学术成果,包容不同的学术见解。本书可供古代文学爱好者、研究者参考使用。
《通州文物志》是通州运河文化历史的真实写照。纵贯四省二市、流经千年的大运河,她的作用不止在贯穿南北交通,繁荣贸易活动的经济层面上,她的深厚历史人文资源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因为有了大运河,通州才留下了与漕运紧密相关的皇家园林、衙署、仓储、会馆、闸桥等各类建筑遗址与文物;因为有了大运河北起点、交通枢纽的地位,历代帝王才由此启程南巡、各地单子由此下船进京赶考、各国贡使由此陆路赴京朝拜;因为有了大运河的旖旎风光、漕运码头的纷繁热闹,才有了历代南北文化名人于此的挥毫书画,吟咏放歌……改革开放后,通州的文物工作受到普遍重视,在发现、抢救、保护、整理、研究、利用文物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以曹雪芹墓葬刻石出土为标志的红学热现象,尽管专家们仍存异议,但它引起全国甚至世界反响,在提升通州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