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于最近三十来年的中国考古学的发现和研究的一个综合性的叙述。我们考古所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时,曾编写过一部《新中国的考古收获》(1961年出版)。现在又经过了二十年。这期间,新的发现层出不穷。考古资料的数量,犹如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不少的新成果,而新的发现也使得许多旧的看法过时了。这就需要改写旧的章节和增添新的章节。所以,我们决定重新编写。这是一本新书,并不是旧书的增订版。编写这书仍是一项集体性质的工作,但是参加编写的诸同志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要把这三十年来丰富的成果,比较客观地、有选择地加以概括,写出一本全国性的、综合性的著作。
本书为作者在清代碑帖鉴定大家方若的《校碑随笔》的基础上作了大量的增补,故取名《增补校碑随笔》。书中系统记载了历代碑刻的流传渊源、各个不同时期的拓本的详细情况,为碑帖的鉴定及年代的断定提供了参考的依据。
公元前500年左右的中国是个“礼坏乐崩”的时代。当时出了两个著名的思想家,一个是老子,一个是孔子。他们的後学对他们做了很多解释,也留下很多疑惑,成为咱们反覆认识的传统。郭店楚简的重要性在於,它不但出土了战国写本的《老子》,还出土了多种记载孔子和孔门弟子言行的简文,把我们和这两大圣人的距离拉得很近。如果我们把古书比作一条藏在云端的龙,宋元以来的古书是它的尾巴,敦煌的发现是它的身子,那麽,现在的发现就是它的脖子,我们离看到龙头的日子已不太远了。
《新编甲骨文字典(增订版)》共收单字逾三千,新释文字八十余条。每页分上中下三栏,包括甲骨文单字楷书写法、甲骨文释义、甲骨文单字小篆写法。
长期以来,学术界特别需要探讨较长时段的早期中国历史、涵盖更多世界考古学界经常讨论的话题的一本书。大众也希望更全面地了解中国考古学的内涵,而不仅仅停留在重大发现层面。本书介绍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王朝时代最基本的考古学材料,而且探讨了关于中国早期文明发展的某些基本问题。 中国走向文明之路是一个长期、坎坷和复杂多样的历程。这个文明经历了环境剧变的挑战、复杂社会的兴衰、社会冲突和政治纷争、出乎意料的社会转型和外来影响。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确切知道“中国性”(Chineseness)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也难以了解古代“中国性”的详情。而且,需要研究的问题永远会比答案多。我们希望,本书有助于打开一扇窗口,能够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8000多年来社会进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这片土地上的诸多小村落一步步转变为一个伟
历代墓志是山西省艺术博物馆馆藏一大特色和看点,墓志价值历来为学界所重,该馆藏墓志从北朝开始,几乎历代都有。张建华、刘国华编著的这本《山西省艺术博物馆馆藏碑志集萃》收集碑拓40方,名的有北齐《斛律昭男墓志》、北周《曹恪碑》、唐《王胡墓志》、后晋《何君政墓志》、清《天泽润公碑》等。
《中国陶瓷史》是中国硅酸盐学会邀请全国各方面的陶瓷专家,用了几年时间集体编写而成的。中国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国。这本书在一九七九年初稿完成之后,经过多次修正、补充,才在最近定稿。长期以来,我国陶瓷工作者和陶瓷爱好者都迫切希望有一本我们自己编写的《中国陶瓷史》,现在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这本书的出版,是我国陶瓷界的一件大事,它将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切和注视。 但是,在我们国内关于中国陶瓷历史的著作极少,相反,国外学者在这方面却有很多专著,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建国以来,在新中国文物考古工作日益发展的情况下,新发现的材料越来越多;在全国陶瓷工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也有许多新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总结。广大从事陶瓷科研、生产、设计、教育以及文物、考古、历史研究和工艺美术等工作者都迫
内容简介 · · · · · ·r r 该书作者系30年代上海名医,他以亲身经历为主要线索,描述了上海近半个世纪的物价变动;描摹了作者所接触到的各阶层人士的生活、思想状况,其中不乏名人逸士、政界要人,如章太炎、丁福保、于右任、吴稚晖等。作者从市民的视角出发揭示了这些人物的普通生活的一面,对老上海的民情风俗、市井生活有详细而真实的描写。该书具有的史料价值,其对物价的真实记录、对取缔中医案引发的中医集会抗争的内幕等的描述,均有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对于最近三十来年的中国考古学的发现和研究的一个综合性的叙述。我们考古所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时,曾编写过一部《新中国的考古收获》(1961年出版)。现在又经过了二十年。这期间,新的发现层出不穷。考古资料的数量,犹如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不少的新成果,而新的发现也使得许多旧的看法过时了。这就需要改写旧的章节和增添新的章节。所以,我们决定重新编写。这是一本新书,并不是旧书的增订版。编写这书仍是一项集体性质的工作,但是参加编写的诸同志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要把这三十年来丰富的成果,比较客观地、有选择地加以概括,写出一本全国性的、综合性的著作。
李文杰著的《中国古代制陶工程技术史》是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制陶工程技术史的专著,以时代先后分章,以工艺流程分节,以田野考古学为基础,以实验考古学为手段,运用制陶工艺学、物理学、化学等知识进行综合研究,基本上总结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地区新石器时代至宋元明清制陶技术的成就。制陶技术研究以陶器上所遗留的痕迹和现象作为研究结论很可靠的证据,在陶器线图上绘出与制陶工艺有关的痕迹和现象,并且绘制了模拟制陶工艺流程图,配备了彩色或黑白图版,高度重视证据确凿和理性分析。本书可供文物、考古、博物馆工作者,历史教学与研究工作者,科技史工作者,工艺美术工作者,以及相关专业高等学校师毕阅读。
该书系我国学者王献唐先生遗稿,考证了周秦汉三代货币,引据了大量文献及文物资料,系统考证了我国古代货币的交流和制作,对于我国古代经济史的研究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以中国古代货币为主题,以历史文化为视角,从物质、制度、思想三个层面,讲解钱币材质类型的变化,造型形制的文化内涵。 本书是王献唐先生在古代货币方面重要的学术著作。全书共分周币、秦币、汉初货币、武帝货币和铸钱技工之演变五篇,系统地论述了我国古代货币的形制、源流和制作,向世人展现了文明古国灿烂悠久的货币文化,创造性地把中国古代货币的研究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境界。全书对于研究我国古代货币史、经济史、考古学、文字学、音韵学等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潼南大佛保护修复工程报告(2015年)》是对潼南大佛保护工程中各项工作的整理与总结,力争较为全面地反映潼南大佛本体保护相关的前期勘察、现状评估、检测分析、工艺研究、保护修复实施等内容。
内容简介 · · · · · ·r r 该书作者系30年代上海名医,他以亲身经历为主要线索,描述了上海近半个世纪的物价变动;描摹了作者所接触到的各阶层人士的生活、思想状况,其中不乏名人逸士、政界要人,如章太炎、丁福保、于右任、吴稚晖等。作者从市民的视角出发揭示了这些人物的普通生活的一面,对老上海的民情风俗、市井生活有详细而真实的描写。该书具有的史料价值,其对物价的真实记录、对取缔中医案引发的中医集会抗争的内幕等的描述,均有的参考价值。
湖北唐崖土司城址、湖南老司城遗址、贵州海龙屯遗址联合组成的中国土司遗址,被确定为2015年我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2014年5月31日至6月1日,在湖北咸丰县圆满召开了唐崖土司文化学术研讨会。本文集就是此次研讨会的论文结集,内容涉及唐崖土司城址和唐崖土司、土司文化研究等方面。